内涵式发展视域下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1-08马海洋
李 君 马海洋
(1.河北中医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河北石家庄 050051;2.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51)
一、引言
体验教育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到21世纪,学者才将体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联系起来展开探讨。体验教育是针对传统说教教育的弊端改革而提出的,它基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思想理论体系。它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探讨理论范式、搭建实践模型,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改革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或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和法律思想,以及渗透在这些思想中的历史知识形式。社会的凝聚力、社会的共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协调性,是通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1]与自然学科的知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不是关乎知识的因果性解释,而是从人的内在经验出发,以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为基础的理解。[2]这就要求体验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应以内部因素作为主要动力和资源,注重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要素,寻求内涵式的发展路径。
二、体验式到体验性:内涵的不断深化
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经常使用的概念,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常被当做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而被使用,然而,从内涵上看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
(一)生命哲学层面的本质规定
体验性中所说的体验不是方法论上的理解,也不是理性认知行为,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体验是人生存的本质,它内涵于人与世界的领会和理解关系中,是个体在生命中对自身种种可能性的筹划。”
体验是与生俱来,是人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教育者不是创造体验,而是顺应学习者的生命本质,激发体验。体验并不是事物对个体的给予,不是方式的外在强加,而是个体内省的认知。狄泰尔说:“体验本身构成一种存在,它不再局限于“感知”的范畴,既取决于被体验物,也取决于体验者所赋予的意义,世人生存和把握实在的途径。”
人的体验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体验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之思,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所在,由于体验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教育哲学层面的本质回归
体验,是教育的本体。[4]体验性中所说的体验,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方法、方式或范式,而是一种系统完善的教育哲学体系,是教育的本体性、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回归。
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学生的生长,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和社会生活无法分割。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这也是体验性教育的前提。抛开本体谈接受和抛开客体谈认知都是不可取的,体验性教育应是实践的,与人的主动行为相联系。但它并不是对于外物的“感官印象”,不是被动的接纳或反映,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结合,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产生的种种关联,它具有更为丰富和饱满的精神活动内涵。[5]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归结为“某种问答式的教学或关于思想政治的课程”,也不能归结为“某种创新的教育方法或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应该扩展到整个个人、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学生是从他们的全部环境交往中获得思想政治的成长。
(三)心理机制层面的本质要求
体验性中所说的体验,不再只针对学习者而言,而是覆盖教育过程中所有个体的普遍性体验。这些个体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辅人员及学生。所有的个体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同样产生着体验,它不是单纯的外物在人头脑中的映射,而是与教育中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产生意义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把握,更是思维与精神活动的存在,实践中反思的激发点。学生不被看作教育中的客体,也不再是被引导的对象,而是与其他主体平等对待,共同“生长”的个体。
在这里“教育即生长”的主要目的并没有改变,体验是生命的本质规定,是教育理念的本质回归,是完善这一目的最好的途径。一方面,参与教育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抱着体验的理念和态度参与教育,在不断的互动中经验得到升华,在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激发感悟,通过不断的体验、反思,不断完善教育过程。另一方面,抛开教育者的体验,而只谈学习者的体验是片面的,学生也会被视为“无知者”,沦为受引导的对象,而引导本身就是一种禁锢,体验也会沦为一种形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验,应该是内涵化的、普遍性的,不只针对学生,也针对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