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新闻宣传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新探
——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

2020-01-08

科学咨询 2020年51期
关键词:三峡学院思想素质新闻宣传

章 权

(重庆三峡学院)

在全媒体环境下,随着传播形态、传播方式、传播终端和传播介质的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引导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对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重庆三峡学院新闻宣传为例,分析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的特点、现状及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的关系,提出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旨在为新闻媒体做好高校新闻宣传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持和为高校做好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工作提供较好的实践指导。

一、新闻宣传的概念及特点

(一)新闻宣传的概念

新闻即是对新近发生的,能引起普遍社会关注的人和事的报道。根据这一概念表述的意义,新闻宣传即是对新近发生的、能引起普遍社会关注的人和事的宣传。

(二)新闻宣传的特点

从概念得知,新闻宣传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要真实、客观。这就要求我们对宣传对象和宣传内容必须实是求事,绝不允许合理想象、情景搬迁、典型集中。另一方面,新闻本姓“新”,要有新意和价值,在求新、活的基础上,一定要具有宣传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飞教授认为,“新闻报道要追求真实客观,但仅仅做到真实客观是不够的,因为真实客观的信息很多,但并不都能成为新闻编辑报道的对象,新闻编辑在进行选择和加工时,还必须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新闻作品所陈述和表现的信息是不是‘有价值’,即宣传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1]

二、高校新闻宣传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的关系

新闻宣传主要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因此,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灵活互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就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工作,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在全媒体环境下,各种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思潮不断涌现,各种价值观互相交织,各种矛盾也不断涌现。高校结合形势需要,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进行引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性工作。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闻媒体开采新闻的一座“金矿”。例如,2016年春季重庆三峡学院全校学生发起“挑战课堂不玩手机”活动,并在全校征集志愿者。消息传出后,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全校上千名学生报名,纷纷“课堂不玩手机”志愿者活动。此活动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4月15日,《重庆三峡学院报》头版首先报道。随后,《三峡都市报》《重庆晨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北京晨报》、“光明网”“新华网”“央视网”等60余家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并称此举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和推动学风建设新成就”。

又如,重庆三峡学院每年都要评选出“学习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感恩之星”等各类典型人物。2016年,来自重庆黔江区农村的贫困学生邹海涛被评为“自强之星”。邹海涛带着瘫痪的妈妈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他面对困难,乐观向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天动地。根据这一新闻报料,《重庆三峡学院报》编辑部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写出长篇通讯《瘫痪妈妈:儿子是座不倒的山》。稿子刊出后,《三峡都市报》《重庆晨报》、“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万州”“华龙网”等媒体纷纷转载,此稿被评为“万州教育好故事”,并获第20届重庆好新闻作品奖。

(二)高校新闻宣传为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提供经验借鉴。

新闻本姓“新”,求新求实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追求。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党委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受到了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新闻媒体把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宣传出来,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社会,特别是高校的关注,为其他高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在2015年重庆三峡学院“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文学院党总支倡议党员教师在课堂、会场和其他公共场合一律佩戴党徽。在党员教师的引领下,全院学生党员在课堂上、在会场、在阅览室等公共场合都佩戴党徽。《重庆三峡学院报》记者深入采访,写出新闻消息《我是党员我自豪、争当表率树形象:文学院倡导党员师生公共场合佩戴党徽》。稿子在2016年6月15日《重庆三峡学院报》头版头条刊出后,“中国大学生在线”转载,这一经验得到了学校党委的肯定。学校党委倡议全校党员师生在公共场合佩戴党徽,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此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

(三)高校新闻宣传为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注入巨大精神力量并提供舆论支持

高校新闻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宣传,极大激发和感召了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扬优秀学子勤学奋进精神,真正达到了“发出好声音、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效果。例如,《重庆三峡学院报》2016年9月15日第二版通讯《真情与病魔较量 爱心与死神赛跑:为了一个女大学生的生命》、2016年11月15日头版头条消息《李廷勇寄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肩负三大责任 守住三条底线》和2016年3月15日头版头条消息《关爱家乡 回报乡梓:印尼华侨杨诗晴女士500万元资助我校学子》等稿件,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社会教育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新闻宣传理念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不少成绩,推进了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从新闻传播专业来思考,高校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闻价值判断不准,不能体现时代特色

新闻报道,首先要判断其题材是否有价值。例如,对一个正面典型的报道,首先要分析题材是否具备典型性。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社会生活紧密切相关,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题材就具典型性,具有典型性当然就具有新闻价值。目前,高校的很多典型报道,真正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多,大多可报道可不报道,即使报道了,也不能引起广泛关注,不能充分体现时代特色。

(二)稿件内容空泛枯燥,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高校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方面的报道,关键要创新方式,要善于发现亮点、体现特色,写出精神内涵。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宣传,特别是会议消息和活动类稿件,多是程式化报道,把整个会议或活动过程纪录下来,形同流水账。新闻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见证者,更是一个思想者。梁衡认为:“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的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2]高校新闻宣传,就是要开采师生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闪现出来的新思想、新思路和取得的新成就。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精神特质和带给读者众多的思考,稿件也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

(三)表现形式枯燥呆板,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有其基本的规律,但表现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千万不可墨守成规。高校新闻题材有限,特别是会议和各种活动较多,写出的稿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或似曾相识的情况较多;很多报道形式呆板,技法老套,假大空长等“八股”文风仍然存在;更有甚者,有的报道纯是堆砌材料。还有的新闻稿件在标题制作和导语写作上严重缺乏新意,即有时是个很好的题材,由于表现形式陈旧,致使内容空泛,语言抽象,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当然,这对学生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如何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和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

(一)把好舆论导向、体现时代特色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要把好舆论导向,准确判断题材是否反映大学校园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否体现出时代特色,能否赢得人们的认可,能否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大新闻宣传,发挥导向作用,先后推出了“感动重庆校园人物”“成人成才成功 三成教育追踪”“深化两学一做、推进转型发展”等系列重点报道,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得到了新闻界的好评,特别是《重庆三峡学院报》在对“感动校园人物”刘晓珍、王林伟、罗春燕的报道时,编辑精心策划,确定主题,坚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稿件刊出后,不仅在校园引起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三峡都市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电视台、万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各级新闻媒体的报道,让学生了解了身边的感人故事,学习了身边的楷模,深化了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精心选取角度、创新表现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新闻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写作,其效果就不一样。高校新闻宣传,报道角度选择得好,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很好的传播效应。《重庆三峡学院报》2015年10月30日第二版“特别报道”,主要内容是纪念学校成立60周年,常规的报道方法是写成就式或经验式报道,喋喋不休地罗列事实,述说成果,可这篇报道却在角度的选择上超乎寻常,从“校友眼中的学校”“教师眼中的学校”和“学生眼中的学校”等角度去切入,并加入了一些故事元素,体现了“追忆燃情岁月、笑谈今朝巨变、共话美好未来”的主题思想,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激发起了学子热爱母校、崇敬母校和回报母校的思想感情,对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珍惜美好时光,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三峡学子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了好的新闻角度,还得有较好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全媒体环境下,如果能把新闻稿写得有血有肉、融情入理,就会给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让作品更有影响力。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的写作,都要力争求新求活。

新闻标题是稿件的广告,直接影响读者对稿件的关注。“标题作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大为增色。”[4]《重庆三峡学院报》刊发的获得重庆新闻奖和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的人物通讯《感动世界:中国母子为库里申科守陵半个世纪》《瘫痪妈妈:儿子是座不倒的山》《为鼓励女儿考研,广西市民千里走单骑》《罗春燕:带着弟弟上大学》等稿件,仅从标题上看,就会让读者产生很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

新闻导语和标题一样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检验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写作导语时要认真推敲,仔细斟酌。此外,创新表现形式,还包括恰当借鉴文学手法,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优美的语言比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语言更能打动读者。例如,2016年7月15日第1版通讯《重庆三峡学院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写真》,其中写道:一曲《团结就是力量》之后,《打靶归来》又响起,嘹亮的歌声从车厢里传出,伴着车轮飞驰;公路两旁,青山翠竹在致意;稻田里,那正在抽穗绿油油的禾苗在招手:坡坎上,鲜嫩的瓜果在甜甜的微笑……通过文学描写手法,烘托出热情欢快的氛围,体现出领导干部参加国防教育的愉悦心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强化报道策划,形成有效互动

新闻策划体现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报道策划是否到位,不仅是新闻编辑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打响媒体品牌的关键。在全媒体环境下,注重新闻报道策划,运用独特的报道形式,并形成有效互动,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闻信息快速传播,信息量迅猛增长的大环境下,立足新闻事实,从多角度开拓、挖掘新闻深度背景、多出深度报道、凸显独家风格才是保持媒体特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记者水平的真正体现。”[5]

2016年7月1日,重庆三峡学院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实况,收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当天,宣传部策划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系列新闻报道。记者深入学校各党总支了解学习讨论重要讲话情况,采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党员干部、普通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随后在校园网、校园电视台、中国大学生在线同时推出“学讲话、谈体会”系列报道;在7月15日的《重庆三峡学院报》二、三版,又推出《不忘初心铸辉煌 精心编织中国梦》“特别报道”,稿件由“新闻背景”“新闻访谈”“新闻视点”“新闻评论”四个部分组成,并在校园宣传网站上发布,新闻宣传与政治学习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校内媒体与校外媒体互动,不仅深化了报道主题,而且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政治热情,导航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又如,重庆三峡学院在推进学风建设和养成教育期间,宣传部策划了以“讲好校园故事、弘扬学子精神、传承三峡文化”为主题的“讲好校园故事”系列报道,仅3年来,就发掘了校园先进典型人物30余人,这些学子中,有勤学之星、仁孝之星、创业之星、自强之星,通过新闻宣传,引起了其他媒体的关注,形成了有效互动。至今,有两人成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一人获得“重庆大学生创业先进”、三人成了“感动重庆校园人物”、两人成了“感动万州十大人物”。新闻宣传形成的有效互动,在推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总之,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与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新闻宣传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既宣传了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引导的一些新内容、新举措、新成就,又促进了高校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和对学生有效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要把好舆论导向、体现时代特色;精心选好角度、创新表现手法;做好报道策划、形成有效互动。三者之中,把好导向是前提,选好角度是手段,做好策划是关键。只要在这些方面下了功夫,就能使高校新闻宣传出新意、呈亮点、显特色,就能在引导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三峡学院思想素质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中新媒体的有效运用策略探索
中国画作品选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仇强、李雪蓓作品
李雪蓓、关杰作品
关于新媒体时代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探讨
论企业青年员工思想素质的培养
青葱岁月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如何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