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模式路径研究
2020-01-08马丙合
马丙合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指示,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提升高校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汇聚了一大批精英分子、新生力量的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文化育人对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能助力维护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今社会新兴媒体、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网络文化育人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建设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培养建设创新创作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和产品,唱响网上舆论主旋律,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师生主动参与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积极性不够,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品牌意识不足,影响有限。
新的媒体业态和传播形态层出不穷,高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随之越建越多。由于阵地建设缺乏统筹布局和整体谋划,这就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散。许多高校既有传统媒体,又建设了新兴媒体,媒体融合步伐缓慢。二是新兴媒体之间缺乏联动。新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共享,新媒体平台未实现聚合联动、共同发声。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模式实现路径
高校要加强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建设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第一,设立专门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领导机构,负责学校网络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使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第二,设立二级网络文化建设机构,如在校级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基础上,设立二级网络文化工作坊,形成以工作室为统领,工作坊为支撑的网络文化建设体系。第三,形成师生共管共建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责任,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建立师生共管共建的良性模式。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媒体平台统筹管理。首先,加强管理审查。科学开设媒体平台,避免重复化、无序化建设,平台开设实行申请制;对校级和二级媒体平台定期检查,对久未使用,管理有困难的平台及时关闭。其次,建设校园新媒体联盟。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形成教育宣传合力;资源共享,打造全媒体宣传格局;聚合联动,共同发声。最后,建立“中央厨房”。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力争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最终实现“中央厨房”式全媒体平台运作。[1]
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成果的培育激励机制和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体系。第一,开展多级评选活动。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等设立的网络文化成果评选活动基础上,大力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成果评选活动,树立一批优秀成果典型。第二,建立多渠道激励机制。突破工作壁垒,加强与学校教务、科研等部门的协调,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职务(职称)评聘、评奖评优激励机制。以项目形式设立专门资金资助优秀团队和个人。第三,开展全方位队伍培训。实行网络文化建设“推优选树”计划,举办经验交流会,专业培训班、专场培训会等,提升网络育人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