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0-01-08郎慧国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建经济社会应用型

郎慧国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教育部2000年以后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我国1999年有本科院校597所,2018年有1245所,二十年间增加一倍。新建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本科院校的 “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出路,是一项系统工程。[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主要有办学定位转型、培养目标转型、师资队伍转型等问题。[2]教师作为影响学校转型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和难点。[3]面对学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停留在专科阶段,专业知识有待提升,对学科热点、前沿问题缺乏系统认知和把握,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未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4]。目前,学者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能力[5]、科研能力[6]、实践能力上[7],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及教师综合能力鲜有从转型发展角度进行探索研究。本文从教师能力提升的角度,试图探索出一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新的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正在发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是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为全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贡献度。新建本科院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支持,通过建设智库、社科研究、科技创新,形成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和行业、企业进行相关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更直接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

(二)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在众多高校中,既有“双一流”高校和传统本科院校,又有老牌专科院校和特色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竞争压力巨大。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紧缺,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又大多为地方性院校,具有建校时间短、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学校发展受限、师资力量薄弱等特点。由此,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多种形式的转型,如由专科向本科的办学层次转型,由文科向工科、单一向综合的学科设置转型,由传统专科向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培养方式转型,等等,这种转型发展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将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带入课堂,反哺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和国外高校交流更加频繁,合作层次更高,学生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教师必须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这种挑战。

三、转型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力的要求

2015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017年1月,教育部又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应用型高校是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的高校。这就明确界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问题,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加快转型发展,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的人才。这也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能力的主要区别。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学,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普遍在专业理解深度和教学深度上不够,面对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也逐渐突显出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原有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掌握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所教授的专业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二)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多种信息和知识,教学活动的开展脱离了课堂,教学空间得以延伸。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其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所以高校教师既要通过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改善课堂质量来吸引学生,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结合互联网优势,加快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深入了解行业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总数相对不足,且在学科和专业之间分布不均衡;在“双师型”教师中,持有相关职(执)业资格证书,但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具备较高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

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是有区别的。研究型高校科研重心侧重于理论研究与创新,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侧重于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型高校的科学研究致力于产品开发和应用创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现状是,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较少,发表论文级别较低,教师科研意识薄弱,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四)具备较强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咨询服务等渠道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社科知识普及、政府决策咨询、企业管理培训、行业调研建议等方式,发挥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成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困境

(一)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能力提升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校要制定长远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从源头上抓好教学质量。目前,学校重视教师的使用,而忽视教师的培训;重视硬环境的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重视事务性工作的开展,而忽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教师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学校不仅要对教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更需要对原有思维习惯进行改变和优化,

教师教育思想和责任意识薄弱,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师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师习惯于传统专科工作思维,工作重心是上课,而不是应用研究、服务社会、专业实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角色未能及时转变。学校虽会举办转型发展培训、规章制度建设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但教师认可度普遍不高,落实不到位。新建本科院校多处二三线城市,信息相对闭塞,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淡漠,存在得过且过思想。

(二)能力提升平台欠缺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人员的观念滞后,对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实践经验和服务社会缺乏认知,严重影响了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职责。新建本科院校不乏精品课程和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因平台建设不足,使教师仅限本校或其他高校兼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在全社会有效发挥。良好的科研平台是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办学定位的限制,科研平台较低,科研条件较差,很难满足教师科学研究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人才限制,短期内依然很难营造出更好地科研氛围。同时,缺乏相应科研考核机制,对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的意愿不强,高层次项目难有所突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社会交往狭窄,熟悉领域单一,难以建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平台。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行业联系不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愿不足,从而导致科研成果级别不高,成果转化困难。新建本科院校经费不足,培训投入较少,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造成教师国际化视野不足。

(三)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在职或脱产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组织期望员工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高校教师的培训形式通常包括学历进修、企业挂职、专家研讨、专家讲座、跟班学习、访问学者等,培训内容包括实践培训、专业培训、教育教学方法培训、科研能力培训等。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是基础性的培训,时间较短,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英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数设置有教师发展中心,针对不同教师采取有区别的培训措施,并将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8]

(四)缺乏有效的教师竞争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地处二三线城市,财力保障不充分,吸引人才力度不高,所招聘教师学缘结构单一,具备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匮乏。教师多是应届硕士和博士,他们不仅缺乏教育经验和教学能力,同时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新建本科院校因受传统思想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严重,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职称评审照搬原有模式,应用型教师和普通教师未区分的问题普遍存在。新建本科院校对实践能力的认定,多是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判断。工作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无企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普遍存在。

在人事分配制度上,由于受地方财政收入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难以打破固有的分配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力度有限。新建本科院校因受传统思维影响,改革难度较大,又缺乏对各类人员的科学合理评价,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五、转型发展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各级干部和广大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教师能力才可能得以真正提高。面对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向本科、理论向应用转型,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也应随之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应树立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合格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教师能力提升离不开组织领导,更离不开党委的坚强领导。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能力提升。教师能力提升不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情,更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畴,应由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应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负责教师能力提升,定期向党委汇报研究。

(二)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发展

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完善制度建设,为教师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挂职、交流、跟班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切实增强教师能力,开阔教师视野,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加快工程训练中心和智库建设,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合理规划资金使用,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资金保障。

(三)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培养

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育工作,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搭建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

1.专业知识培养。通过学历进修、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5G手机的广泛应用,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受到了很大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宽泛。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仍按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授课,则难以获得学生认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扩充知识层面,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要。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升本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教学能力培养。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完善传帮带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查找不足,积累经验,以此完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聘请一些教授或专家,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出谋划策,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

3.科研能力培养。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特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若干科研团队。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鼓励学科带头人整合内部资源,强化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争取在区域内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形成品牌效应,以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水平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发展规划,学校应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两个一流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侧重于能力提升,应突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定位,学校应鼓励教师进入工程或管理一线,参与科技开发,了解科研动态,以便能更好地设计出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通过企业挂职、企业兼职、脱产培训等方式深入企业,使其掌握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第二,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以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第三,将企业一线的高管和技术骨干聘请到学校授课。这些举措可以开拓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整体专业的教学水平。

5.国际化水平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学校应探索国际化合作培养教师的管理办法,逐步扩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海外工作经验,培养出具有国际专业化能力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四)完善制度,树立竞争意识

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营造竞争氛围,有效发挥“鲶鱼效应”。

1.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录用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双重考察,确保教师能力入口关。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聘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兼职教师。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科特点,适度引进一些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健全师资队伍结构。

2.完善教师内部流动机制。根据编制和岗位情况,鼓励教师在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机关之间、学院与教辅单位之间自由流动,引导绩效差的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向专业相近的教辅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3.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为目标,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强化岗位职责、以岗定薪,进行岗位管理,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核心岗位倾斜。坚持校院两级管理,总体设计、平稳过渡,逐步加大二级单位的分配自主权,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搞活内部分配,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活力,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提升教师能力,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推动学校职称制度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继续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更好更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充分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健全岗位设置,完善聘任办法,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深化学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师德考核,把师德考核放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突出教育教学考核,强化课堂纪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完善科研项目考核,强调应用研究,建立“代表性成果”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社会服务考核,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搭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将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助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6.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反馈制度。教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结果,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绩效。学校应当建立定期的考核反馈制度,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并与教师进行沟通,使教师了解自身能力的不足以便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师能力的目的。

六、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从思想认识、平台建设、培训开发、竞争机制等方面着手,探索提升教师能力的路径,以此对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新建经济社会应用型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