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1-08邵先龙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直隶师范教育新式

邵先龙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洋务运动时期,晚清政府效仿西方创办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自此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此后,经过维新变法再到清末“新政”,近代教育在行政机构、考试制度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实施实质性的改革。①相关研究参见璩鑫圭、唐良炎:《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朱国仁:《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 年第2 期;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 期;邢瑞苗:《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年第5 期;刘绍军:《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来考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4 期;尤学工:《论晚清历史教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 年第1 期;黄启兵:《晚清时期的外人办学与教育主权》,《高等教育研究》,2017 年第3 期。尤其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9 月2 日,清政府颁布上谕:“著即自丙午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②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113 页。至此,沿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这对于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此后,新式教育在各地普遍兴起,各类新式学堂相继建立,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替中,中国的传统教育逐步向现代化转变。直隶作为京畿腹地,受中央政府的管理较为明显,在政府政策以及地方人士的积极倡导参与下,直隶教育的近代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学界关于直隶地区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提升。就相关学术专著而言,主要有赵宝琪、张凤民的《天津教育史》(上卷)③赵宝琪、张凤民:《天津教育史》(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孙雪梅的《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日本观——以直隶省为中心》④孙雪梅:《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日本观——以直隶省为中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任牧辛的《保定军事学堂纪实》⑤任牧辛:《保定军事学堂纪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年版。,郑志廷、张秋山的《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⑥郑志廷、张秋山:《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何玲华的《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⑦何玲华:《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王兆祥的《华北教育的近代化进程》⑧王兆祥:《华北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年版。,樊国福的《近代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教育近代化研究》⑨樊国福:《近代留日学生与直隶省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 年版。,薛文彦的《嬗变、觉醒与反思:清末民初直隶地区女子学校教育研究(1898—1922)》。⑩薛文彦:《嬗变、觉醒与反思——清末民初直隶地区女子学校教育研究(1898—1922)》,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以上著作对清末民初直隶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原因、发展阶段演变、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都进行了宏观的研究,为一些专题性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一些资料编辑出版,例如,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保定教育史料类编》①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保定教育史料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②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文史集粹》(教育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璩鑫圭、唐良炎编纂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等等。

以下主要对21 世纪以来,关于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作一回顾、分析,进而理清当前直隶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新式教育发展原因的研究

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时期的影响,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向内地传播发展,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在清末民初政府的主导、地方人士的积极参与以及留日学生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等推动下,直隶新式教育逐渐兴起发展。

在政府倡导和地方人士参与方面。陈飞的《清末民初直隶保定外语教育述论》,从有识之士的提倡与直隶政府的支持两方面分析了清末民初直隶地区外语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在政府方面,地方官员的积极倡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④陈飞:《清末民初直隶保定外语教育述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年第6 期。德忠的《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探讨了清末直隶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及袁世凯在直隶兴办师范教育的动因、主要作用和作为。除了地方政府官员的积极倡导之外,还需要地方有识之士的响应,在官绅合力之下,大大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⑤德忠:《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增刊。霍红伟的《官绅协力与清末直隶新式教育的生成》,认为官绅协力是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地方高级官员具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积极倡导兴学,制定各种学堂规章制度,广筹教育经费,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在上级官员的监督引导下,基层州县官员在筹办经费方面也发挥着协助作用;此外,地方士绅广泛参与地方事务,有效地配合了官方兴学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⑥霍红伟:《官绅协力与清末直隶新式教育的生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年第11 期。王永颜的《直隶总督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指出为了解决办学之初师资短缺的问题,在清末直隶总督袁世凯、杨士骧、端方和陈夔龙的倡导下兴办师范教育,进而推动了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并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在地方政府官员和士绅的协力推动下,当时的报刊媒体则进一步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⑦王永颜:《直隶总督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立与发展》,《现代教育论丛》,2017 年第1 期。王永颜的《清末直隶女子教育的创立与发展》⑧王永颜:《清末直隶女子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江汉学术》,2017 年第3 期。,进一步研究指出,清末直隶的女子教育首先得益于社会人士的积极推动,随着时任各直隶总督的推动,各级官绅也随之大力倡办女子教育;其次,当时的报刊媒体对新式教育的宣传也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⑨王永颜:《直隶总督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立与发展》,《现代教育论丛》,2017 年第1 期。

在留学生的影响方面。刘宏的《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的日本影响——以直隶省师范、军事学堂为例》,主要探讨了日本自明治政府时期开始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日本教习和留日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革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隶地区的近代新式教育,能够走在全国前列,日本教习的帮助和留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重要原因之一。⑩刘宏:《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的日本影响——以直隶省师范、军事学堂为例》,《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2 期。刘宏的《“瀛山采药”:清末直隶省留日运动钩探》,探讨了直隶留日运动的基本概况、原因以及影响等,认为清末时期直隶的留日运动主要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以及直隶新政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11]刘宏:《“瀛山采药”:清末直隶省留日运动钩探》,《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年第5 期。王鑫的《民国直隶官派赴港学子成才溯源》,指出直隶官派赴港学子归来之后对新式教育的积极影响,在新式教育理念和西方先进科技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①王鑫:《民国直隶官派赴港学子成才溯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年第5 期。

此外,还包括思想、经济、法制等方面对于清末民初直隶教育改革的推动因素。米思佳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初直隶实业教育研究》,从以上三个视角分析了直隶教育兴办的动因:第一,思想动因,维新派对实业教育制度的构想更加充分,成为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确立的直接推动者。第二,经济基础。在直隶农务总会设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新式农政团体的设立,从而为直隶实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直隶实业早期现代转型。第三,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各类实业教育法令和章程的推动。②米思佳:《清末民初直隶实业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年。

二、新式教育发展特点的研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清末明初的新式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堂建立之间都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张德忠的《1901—1911 年直隶省师范学堂考略》,指出直隶的师范学堂具有以下特点:1901—1911 年间学堂发展迅速,初具规模,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级师范学堂的发展不够完善,简陋色彩较为显著;优级师范高于初级师范的速度和程度。③张德忠:《1901—1911 年直隶省师范学堂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3 期。赵颖霞的《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性特征考略——以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为例》,认为近代直隶师范教育的专业性特征有四方面:第一,注重教育学科内容的教学;第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第三,注重教材——教法模式;第四,注重教育实习。④赵颖霞:《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专业性特征考略——以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为例》,《保定学院学报》,2012 年第6 期。王少芳的《清末直隶官绅的日本教育考察》,认为官绅的考察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考察方式呈现多样化,包括实地参观、座谈和讲座等;考察内容以教育宗旨和学制为主,尤其关注简易可行的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以及女子教育。⑤王少芳:《清末直隶官绅的日本教育考察》,《教育评论》,2013 年第3 期。王永颜的《清末直隶学校教育转型的特征、成效与因素分析》,以清末直隶教育转型为出发点,通过历史社会学方法、比较研究法和计量史学法对清末直隶教育转型的特征、取得的成效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清末直隶教育转型具有区域教育改革的代表性。⑥王永颜:《清末直隶学校教育转型的特征、成效与因素分析》,《江汉学术》,2018 年第6 期。米思佳的《清末民初直隶实业教育研究》,认为清末民初直隶实业教育呈现出起步早、规模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行政力量干预办学的特点。⑦米思佳:《清末民初直隶实业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年。

在教育机制、体制等方面亦有特色。王少芳、孙邦华的《论清末直隶官绅赴日考察对近代教育之影响机制》认为官绅赴日考察对近代教育影响的机制主要有心理机制——直隶官绅赴日考察与教育观念之转变;权责机制——直隶官绅考察后之任职;行动机制——直隶官绅考察后之教育活动三个方面。⑧王少芳、孙邦华:《论清末直隶官绅赴日考察对近代教育之影响机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年第5 期。周俊红的《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的变迁及其当代价值》,认为保定新式教育体制具有系统化、理念新、成果显著、全国领先等特点,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教育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管理逐渐专门化、机构设置渐趋完善。这些新式教育机构在管理学务、制定学制、督促保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⑨周俊红:《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的变迁及其当代价值》,《保定学院学报》,2018 年第1 期。

此外,在培养理念方面。张学军、孙炳芳的《商会与近代中国教育的实业转向——以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实业教育活动为探讨中心》探究了直隶商会发展实业教育的主要特色。进而认为,实业教育的创办具有肩负实业救国、富国裕民的双重使命;注重培养实业所需应用型实用人才;直隶商会的实业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⑩张学军、孙炳芳:《商会与近代中国教育的实业转向——以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实业教育活动为探讨中心》,《河北学刊》,2015 年第6 期。王帅、王国英的《清末直隶师范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认为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在课程上,增设修身课、经典研习课,加大文史类课的比重,增开礼仪教育课;在教师方面,增强师范学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校园环境方面,加强师范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在教育实习上,强调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①王帅、王国英:《清末直隶师范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保定学院学报》,2016 年第4 期。

三、新式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

清末民初新式教育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金淑琴的《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认为清末新式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第二,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第三,促进了士绅向资产阶级的转化。②金淑琴:《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河北学刊》,1988 年第3 期。楚双志的《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指出袁世凯在直隶地区的新政改革,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各类学堂、广游学等措施,促进了直隶地区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对直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③楚双志:《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2 年第7 期。苑朋欣、白秀成的《清末直隶农务学堂考略》,指出直隶农务学堂的创办,为直隶各地培养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④苑朋欣、白秀成:《清末直隶农务学堂考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3 期。朱文富、樊国福的《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直隶省军事教育近代化》,考察了清末民初军事科留日学生对直隶省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贡献,进而探讨了直隶军事教育对全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直隶省军事教育的历史地位。⑤朱文富、樊国福:《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直隶省军事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3 期。吴洪成的《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认为袁世凯通过各种政令措施推动了直隶省清末教育运动中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学堂所亟须的师资队伍,为直隶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直隶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并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⑥吴洪成:《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保定学院学报》,2013 年第4 期。夏志学的《清末民初直隶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认为当时的农业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之先河,探索形成了近代农业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促进了农业知识的推广和传播。⑦夏志学:《清末民初直隶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年第6 期。马翠花的《清末直隶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考略——以直隶农务学堂发展为例》,认为直隶农务学堂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在推动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⑧马翠花:《清末直隶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考略——以直隶农务学堂发展为例》,《农业考古》,2015 年第4 期。王永颜的《清末直隶女子教育的创立与发展》,认为直隶女子学堂的创办打破了封建传统对女子教育的束缚,直隶一系列女子学堂章程的设立使得女子教育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⑨王永颜:《清末直隶女子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江汉学术》,2017 年第3 期。窦丽莎的《近代直隶商业教育研究(1903—1927)》,将近代直隶商业教育分为1903—1911 年的创办时期和1912—1927年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直隶商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认为这为社会经济培养商业人才、为民众传播商业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近代实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⑩窦丽莎:《近代直隶商业教育研究(1903—1927)》,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年。

四、新式教育局限性的研究

清末民初的新式教育是在封建旧体制下向西方学习的自救运动,因此,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存在不足与缺陷不可避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界涉猎较早,比如金淑琴的《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指出直隶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教学内容肤浅、不规范,学制不够完善,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21 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不断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11]金淑琴:《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河北学刊》,1988 年第3 期。苑朋欣的《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认为直隶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一方面培养了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与此同时,有利于直隶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但是,这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政府财政困难,限制了农业学堂规模的扩展;教学脱离生产,与实际生产所需不符;教员数量过少,在中等学堂和初等学堂尤为突出。①苑朋欣:《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历史教学》,2004 年第2 期。吴洪成的《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指出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封疆大吏,主要从官僚军阀立场出发思考教育问题,便自然带有明显的政治性,不可避免地留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因此,衬托出清末直隶师范教育的局限性。②吴洪成:《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保定学院学报》,2013 年第4 期。王玉的《近代直隶南皮县教育的困境与变革》,从经费难筹和师资难求两方面研究了直隶南皮县近代教育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③王玉:《近代直隶南皮县教育的困境与变革》,《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 年第3 期。任欢欢的《晚清直隶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研究》,对中国教育由传统儒家文化培养体系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指出新式学堂教育虽然代表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新式教育结构不合理;第二,学生入学率低;第三,师资差、经费少、教材陈旧;第四,直隶存在地域性差距;第五,管理松懈,腐败滋生。④任欢欢:《晚清直隶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研究》,《教育评论》,2018 年第6 期。窦丽莎的《近代直隶商业教育研究(1903—1927)》,指出直隶商业教育具有经费短缺、招生难、就业难、发展不均衡的局限性。⑤窦丽莎:《近代直隶商业教育研究(1903—1927)》,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年。

五、结语

清末民初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在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通力协作下,加之留日回国学生的参与、报刊媒体的宣传等因素的积极推动,走在了全国前列。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传统封建旧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通过各类新式学堂和教育模式不断传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转型。

纵观以上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清末民初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主要围绕其兴办原因、发展特点、影响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展开。然而,也存在进一步拓展之处,例如关于直隶教育行政机构发展演变、行政人员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只有陈山榜的《清初以来直隶(河北)省教育行政机构之置革及教育行政长官之任替》,简要介绍了自清初以来至1985 年直隶(河北)教育行政机构设置沿革以及历任教育行政长官的替任情况,但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人员更替罗列上。⑥陈山榜:《清初以来直隶(河北)省教育行政机构之置革及教育行政长官之任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年第6 期。另外,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关于该地区文化教育的研究也需要更多的学者积极投入其中,进而开辟新的研究范围,以期丰富直隶教育研究的视域,进而有利于丰富华北区域史的研究,其学术意义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直隶师范教育新式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耦合华服与新式中装之门襟设计创新探究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新式茶饮”,你爱了吗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