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通”平台进行CAL实践的思考与对策
——以高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020-01-08甘承凯

湖北农机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课程

甘承凯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2)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时代”等观念改变了社会,也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获取信息更便捷,各种智能学习软件应运而生,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革新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面对这一趋势,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在互联网中长大的新一代学生们有效地使用自己的手机或计算机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1 CAL实践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前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并增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相反,学生课前不预习,对课堂上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大打折扣,进而无法按计划达成学习任务。

1.2 学生课堂学习专注性差,学习效率偏低

大学生手机进课堂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律性,不少学生在上课时热衷于聊天、游戏、看视频,无法专注于学习,对教师课堂上的警告和督促无动于衷,最终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缺交课堂作业量越积越多,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1.3 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复习不仅能帮助记忆,也有助于理解。欠缺复习环节,往往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如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不能掌握、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等等,而最终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复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基本认识,既没掌握复习方法,也没有复习的主观愿望。

2 CAL实践的理论依据

2.1 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其学习的过程记录、个性评估、效果评价和内容推送,并根据学习者模型,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1]。它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持续性、主动性、协作性等多种特点。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设备(Any device)来展开学习活动,故又名普适学习、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它的实现需要多方面资源的支撑,如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等。

2.2 混合式教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但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方式的简单混合,它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模式的混合,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活动的混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3]。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3 关于CAL实践常见问题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借助“学习通”平台,笔者在高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在CAL实践中通过学案设计构建课程“泛在学习体系”,应用大数据对学生各阶段学习进行全学程跟踪,实现电脑、手机、平板全平台、全天候的移动学习。

3.1 教师精心设计学案,为CAL实践中的学习三环节服务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原有的课程设计和章节教学案例设计,针对学生学情进行重新设计。

首先,设定课程教学计划;其次,通过“学习通”平台建立课程学习网站,构建课程的“泛在学习体系”;再次,把事先制作好的课程资源整合上传到云端共享,形成按树形目录结构组织的课程网站;做到每次课都有图文或视频微课;实现教师备课、上课在云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线上“学案”,以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互动学案的引导按班级和组别在云端进行线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实现“泛在学习”;教学中教师对平台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目前,这一“泛在学习体系”已初步建成,总访问量(课程PV)343103;从去年7月开始投入教学至今,日均访问量(含假期)是:1318人次,而本案例研究涉及的学生人数大约是160人,人日均访问量约8次。(本课程网站首页网址——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01436715.html)

3.2 通过学案量化预习,帮助学生培养预习习惯

3.2.1 布置预习作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借助“泛在学习体系”,教师提供线上交互学案,引导学生培养预习习惯。学生预习观看新课视频或PPT,在学案上记笔记、共享笔记给老师。学案指向的PPT或视频均设置为“任务点”;预习任务达成与否,以平台提供的任务点大数据信息实时追踪;师生从手机或电脑端随时随地获知学情信息,学习成效直观可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按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三项通过课程成绩初始化功能分别设定了权重,直接纳入平时成绩,平台实时生成、无须教师人工计算,提升了教学生产力;学生可用它来寻找与同学间的差距、激活学习竞争,教师可通过“学情分析”发送提醒到手机端、督促学生预习。在课程中建立起依托大数据的成绩评定体系,挖掘教学工具潜能、建立完整的CAL引导机制。

3.2.2 建设自我管理的团队,确保预习能顺利进行

不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无法按照要求完成预习。这时,教师可通过用团队建设、发掘学生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学生团队自我管理来解决,即按宿舍组建学习小组,指定组长,教师提供简化的标准工作流程,组长负责督促组员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教师重点做好各组长的工作检查和指导,借助组长对各组员进行“人盯人”的直接管理,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均能完成预习任务,久而久之促成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3.2.3 预习效果量化、系统自动评分

使用学案形成的学生笔记实时在线共享,师生随时可查看预习记录。从学案笔记,组长和教师可了解预习任务达成细节,对组员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及时督促近期没有预习的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预习投入时间和成效,平台自动量化、计入成绩。

3.3 通过学案量化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3.1 量化任务清单,“做减法”

借助“泛在学习体系”,通过学案,提供课堂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量化学习,“做减法”。教师把每课学习目标量化成若干子目标,引导学生逐一达成。学生只需要把当前课时的学案一键复制,填写自己的班别姓名,就能开始记笔记;完成一个子目标,只需要打勾,就可以从任务清单中减少一个“待处理”任务。

3.3.2 简化学案笔记,“秒记录”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做笔记不得其法,往往导致浪费大量时间录入,有效学习时间很短。对此,教师用10分钟教给学生一套子弹速记符号,减少文字录入、学生再不会因为做笔记而耽误学习时间。任务达成度、完成时间记录,一律使用子弹速记符号,完全可以做到秒记录。即使学生需要记录待提高的知识细节,也可以从学案的文字节点中直接复制粘贴,同样可以做到秒记录。由此,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3.3.3 课堂时间分配,“学生优先”

在课堂上学生操作慢,是其无法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主要因素。为此,教师采取“学生优先”的原则,在课堂上适当压缩讲授时长、提升学生操作时长。课堂上教师重点讲学习方法和技巧,多启发引导;至于模拟工作任务中的实际操作步骤细节,学生可通过观看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视频,边看边练来完成。同时,教师注意加强细节育人,对于课堂学习接受慢或学习不自觉的同学,教师通过巡堂及时发现,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由此推动后进生的进步。

3.4 通过课后量化复习,引导学生有效复习

为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教师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后量化复习。即教师适量布置复习作业,把复习纳入课程成绩计算中,引导学生“做加法”。没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继续在学习任务清单上做减法,优先完成学习任务;已经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根据笔记上各知识节点的达成时间和达成度,参照教师给的参考值,观看教师建议的“任务点”教学视频,进行完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工作;“做加法”。加大时间投入,既能完成复习作业,又能提升课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提升作用;借助学习通平台大数据功能对学生的复习行为计时和评分,并自动计入课程学习成绩中。

4 结语

借助学习通平台构建“泛在学习体系”,对高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设计从改变学习习惯入手,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共享学案为支点,整合大数据学情动态跟踪,重塑学习三环节,全学程记录学生学习历程,细节育人有理更有据,教学研究过程细节能同时实现线上电子记录,可一键打印输出,全面提升了课程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学案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乡愁导学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