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2020-01-08王晓霞

科学咨询 2020年18期
关键词:品味语文课堂文本

王晓霞

(重庆市綦江区书院街小学 重庆綦江 401420)

语文课堂的“本”是什么呢?就是要有“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

怎样才能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呢?首先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课堂。比如一篇说明文,不能过分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解;一篇议论文不能过分注重观点的的分析,作为“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的是承载这些内容的形式,否则将与“语文味”格格不入。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比如,一个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故都的秋》时,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刘勰)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

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陶渊明)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关)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社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欧阳修)

这一教学环节重在欣赏。可由学生美读赏秋名句,体会古代文人由秋花、秋叶、秋草、秋虫、秋风、秋雨、秋声、秋色引发的秋感、秋情,对文人悲秋的传统产生美感,同壁也进一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只要教师的语言始终都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课堂就将始终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二、源于课本,扬于课堂

“语文味”。文本是构筑“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气源。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自然也不会产生浓郁的“语文味”。

当然,不同的课文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如《春》《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可在充分感受美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都是写人的文章,教学时可侧重人物精神品质的熏陶和感受。有的课文构段方式独特,如《中国石拱桥》,适合习作的指导和学习;有的课文语言特别优美,如《斑羚飞度》《我的空中楼阁》《荷塘月色》,适合细细地咀嚼品味。因此,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溢了出来。

三、三个维度,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清楚地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现《课标》对语文的这一定位?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课标》里面提出的“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应该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决不能将这三维目标割裂成三个独立的目标来教学。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把情感目标割裂出来,并大肆渲染。那位公开课的教师犯的就是这个毛病。

四、咀嚼词句,品味语言

“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咀嚼是什么?当然就是好词佳句。记得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位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能充分享受到品之乐趣。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颐和园》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语言优美的句子。一个学生找到的是“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从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两句话。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品味语言。学生在结合上下文,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悟出了“滑”字的妙处。逐层地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现了十足的“语文味”。

很多语文文本中所写的那景、那事、那人、那情,我们好多学生也似曾有过,可表达出来却很苍白,经过作家的笔头表达出来却是那样的动人,给人以美感,其区别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的不同。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咀嚼词句、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风采神韵,让语言文字如桂花糖般满口生香。

猜你喜欢

品味语文课堂文本
品味“莓”好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