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8杨春华
杨春华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二中学 湖南岳阳 414500)
引言
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素质与知识运用能力。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无法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目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与应用,满足地理教学优势,促使学生地理能力提升。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体验式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教育中应用,推动教育改革,调动学生地理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多媒体设备功能的研究,结合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与计划,利用此构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知地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以往教学中,教师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利用教材、粉笔、黑板讲解理论知识[1]。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记忆时间较短,且无法保证知识熟练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展示多媒体情景的教学优势。
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这一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一次性筷子使用、塑料袋的使用等等。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前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并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此由更加具体的认知。视频播放后,与学生互动: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那些环境污染问题?学生1:资源枯竭、白色垃圾、天气变暖...教师:这些问题在很久之间就已经存在了,你们知道人类都采取那些措施,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吗?学生2: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教师:是的,为了控制环境污染,人类发展中采取非常多的措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发展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探究如何控制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引出课本知识,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探究教材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情景的应用,给予学生真实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对地球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情境体验式教学
角色扮演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平台,提升地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转变以往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情景问题。湘教版地理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地理环境、人类发展、农业发展等等[2]。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构建体验式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此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以环境保护主题为例,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人类破坏环境带来的危害,如气温骤升、失去家园的北极熊、缺乏食物的动物等图片,并让学生扮演环境保护学家,对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改变方式在课堂上讨论。其中一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我认为人类破坏环境的因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忽略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当环境问题严重后,才发现部分行为的危害性与弊端。若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转变以往的发展观念,不仅要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要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地球上的生物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另一个同学则提出不同想法:我不认为人类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才破坏环境的。我觉得在最初发展时,人们并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会对环境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才出现环境被破坏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对环境发展的重视,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地理素养,促使自身地理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提升。
三、立足地理实践,丰富学生学习感受
地理实践,是构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实践内容构建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地理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高[3]。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学习理论知识即可,忽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状况出现。通过地理实践的教学,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意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深入的认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调研活动,引导学生设计调研方案,走入社会调查当前人们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了解情况,并将此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的依据,提升人们对资源发展的意识。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5人,分别负责方案制定、调研内容分析、社会调研等活动。当学生确定方案后,则走出课堂,选择适合人群进行调研,了解人们对矿产资源的了解,并对调研内容进行总结,说出自己的矿产资源发展的认识,并提出建议。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与资源发展意识,促使学生地理素养形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情景、角色扮演与地理实验教学,构建情景式体验教学模式,为学生地理学习提供实践平台。地理教育中,对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创新,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开展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