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民俗文化须过五关
2020-01-08李小林
李小林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校 重庆黔江 409000)
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文明史,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小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1]。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吸收、消化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积极因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五种方法,只要过了这五关,教学效果是十分好的。
一、认真积累语言文字,过基础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再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著作。
二、精读民俗文化原著,过源泉关
中国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有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2]。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人生仪礼》;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传统节日》;四年级学习《二十四节气》;五年级学习《饮食民俗》;六年级学习《民间工艺习俗》。而《语言民俗》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语言民俗》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大力丰富教育形式,过载体关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3]。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精髓。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四、运用现代教学设备,过兴趣关
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民俗文化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4]。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二十四节气时,就可以制作一个动画片,把地球自转一周时与太阳的关系展现出来,这样,地球转到哪里,太阳照射到哪里形成哪一个节气,学生就会很好的理解和记忆。
五、加强民俗文化建设,过氛围关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打造民俗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量丰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学习园地专栏等专门开辟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打稳扎,认真过好五关,学生才会学到有用实用的民俗文化知识,彰显我泱泱大国5000年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