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点”与“五法”
2020-01-08刘其斌
刘其斌
(重庆市巫山中学 重庆巫山 404700)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心态和作为。教师要做自己发展的主人,自觉地担负起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善于将一般的、公众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育情景、自身的实践性知识相结合,内化为教师个体的理论知识,并转化为个体稳定的、自觉的教育行为。
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点”
(一)从模仿开始成长的“着力点”
从再造性模仿开始。多观看好教师的典型课例,分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效果;选择不同课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进行教案设计,然后进行教学实践;最后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在教师的教学技能。
以创造性模仿深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掌握“无意于法则,而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娴熟的教学艺术。
(二)从读书开始的成长“发展点”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他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生命会更有意义。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同时也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以此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读书,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进而影响你的学生。
(三)从学习开始的成长“契合点”
有时我们教师精神压力太大,思想负担过重,心理上和生理上过度疲惫,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热情不足;甚至还自高自大,自命不凡,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对教师来说,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师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教师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从反思开始的成长“充气点”
不少教师含辛茹苦,辛勤耕耘,但教学效果不佳,于是唉声叹气,怪学生不听话,怪自己运气不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反思。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有资格”站在学生面前。也只有会思考的有思想的老师才不会“跪着教书”,也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信的、有思想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是在教着,更不能是在痛苦地教着,必须开展教学反思,将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当作自己工作的一种迫切的需要,让教科研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
(五)从科研开始的成长“支撑点”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学效果的中介和桥梁。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位成熟的教师应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工作品质,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用“写”来呐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追求、发展和提升,才能克服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法”
(一)导师制——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专业化教师
师徒结对。青年教师要拜一位老教师为师,每年的教师节学校会举行拜师结对仪式,导师要在各方面给予‘徒弟’指导和帮助。
遴选评价导师。学校规定,要成为导师,首先要有高级职称;其次要参加过两轮学校的‘大循环’;最后要求业务能力精湛,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同事之间要有威信。每期期末都评选出优秀师徒,每学年对师徒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用量化成绩来体现。
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大赛通过上课说课的方式进行,按照评委老师对参赛选手课堂给出的分数进行评奖。在评分的时候,评委们会严格按照规则,按点打分,保证科学、合理、严谨。
(二)重教研——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提高课堂效率
开展“一课一研”教研法。要求每位老师每天有固定时间进行统一教研,为下一节课做准备。教研会上,老师分年级、分学科进行,主讲人会首先把要上的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讲给大家,讲完之后其他人会对这个思路、方法进行补充完善。集体备课结束以后,老师们再根据教研内容进行单独的二次备课,让教研结果更适合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这样的“一课一研”,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智囊团,又是加油站。鼓励老师做“课例”及“问题”研究,撰写论文,研究课题多与教学实践实际相结合,重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每年高考结束要集中进行高考对比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总结、成果分享。
(三)推课改——通过课改项目推动教师素养提升
通过课改推进,推动教师在理念、教学行为上的转变。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成长的契机,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课改中促进教师协作,通过协作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提升。以课改为“发动机”,锻炼队伍,成就名师,破除职业倦怠。
(四)常磨课——快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学情和课标,研究教材,反复打磨,互动研讨,改进行为,解决问题,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好课”的教学方案的研修过程。
磨课是研究者们聚焦课堂教学中真实而具体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项观察、分析、诊断,通过某一节课的几轮持续的观课探讨、教学反思、教学行为改进,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们民主、平等地发表意见,共同就真实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的学习研讨过程。
(五)抓命题——通过命题提高老师学科站位
精心选题。正所谓“老师下题海,学生出题海”。老师们大量做题,帮助学生滤掉了大部分的‘无用题’‘废题’,学生做的都是老师经过千挑万选、重新配置的‘精品题’。强调试题经过老师们改编或原创的试题或者精心挑选。
提高老师命题水平。为让老师高质量地命题,该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升教师站位。请进来的专家不只局限于研究高中教学。他们尝试着邀请一些高校的学科专家和命题专家,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来看待高考。
开展评卷活动。老师看到考题,不光看到知识点;更应看到的是考察了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而在教学和命题中加以倾斜,不断提升老师的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