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重庆市公共交通技工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2020-01-08钟晓芬

科学咨询 2020年43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公交校企

钟晓芬 李 灿

(重庆市公共交通技工学校 重庆 402260)

加强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必须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积极探索多主体育人的模式,有利于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脱节的现象。为做好校企合作重要工作,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示范校建设中,我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坚持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

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社会行业新兴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对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职业教育要落实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发展道路,培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精准服务行业需求,促进文化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1]

(二)精准服务行业升级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

产业发展升级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具备精湛的操做技能,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大批解决关键技术和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是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我校系重庆市交通开投集团举办,拥有64年的行业办学积淀。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精准服务交通行业为办学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扎实抓好学历教育和科研教改核心工作,积极利用师资实训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每年为企业开展交通技能人才等级鉴定培训2000多人次;建立的机动车双福考场作为我市交通行业重要承训基地,年开展小型机动车科目二考试服务9000余人次,形成了“集学历教育、社会化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办学格局。先后荣获交通部“文明汽车驾驶学校”、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技工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为严格落实市主要领导提出的“提高驾驶人员素质,培训新一代公交技术人才”的批示,学校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化办学优势,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改革,精准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对高素质公交技能人才的需求,多年实践经验搭建了十分成熟的校企协调育人试验台;也为校企协同培育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二、实施过程

围绕“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优化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构建协同育人监督评价体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共培体系”等四个方面深入改革。

(一)完善人才共育制度,建立有效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柱和运行载体。为突破校企合作办学浅层次困境,保障新型办学模式的有效运行。学校成立了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校企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高层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及院校专家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这些机制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引导、协调、指导各行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促进了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

1.完善协调育人制度

在校企委员会指导下,学校与合作企业重庆公交集团、重庆轨道集团等就合作形式、内容、项目、运行方式等展开充分研讨,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章程》等10项管理制度。这为专业与企业双方人员互派,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2.搭建协调育人平台

在校企委员会指导下,学校与重庆公交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校企共同向市人力社局申报汽车驾驶等行业紧缺型人才专业开办资格为载体,搭建“产教需求”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引导交通行业和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构建校企共同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推进教学实施和人才评价等制度体系,提高了交通驾驶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基本建立起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搭建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平台。

(二)创新人才共培体系,实现全程协同育人

围绕“以服务为宗旨、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学校与企业积极进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探索。

1.对接产业布局共建专业集群

学校主动适应重庆一体化交通出行对新能源客车轨道交通营运管理等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校企共同构建了以客车驾驶专业为龙头、轨道交通等专业为支撑的城市交通专业集群。服务城市交通产业链,设置轨道车辆运营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中、高级工)、铁路客运服务、新能源汽车检修、汽车驾驶、汽车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航空服务、电子商务、饭店(酒店)服务、休闲体育服务等三大类15个专业,2个“五年制”高职大专试点专业,建成了覆盖重庆交通全产业链的客车驾驶类、轨道交通类、新能源汽车维修类专业为核心的3大专业集群,服务城市交通产业链发展能力强。

2.对接岗位需求共施订单培养

学校与重庆公交集团所属4家子公司和重庆轨道集团公司、贵阳轨道公司、浙江台州公交、四川双流公交、北汽银翔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订单”培养,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全程协同育人,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工的零距离对接。

3.对接生产过程共拓合作内容

学校以汽车驾驶、维修、轨道交通服务等人才培养为纽带,促进校企双方充分利用设施设备、资本、智力、信息等开展深度合作,把学校交通运输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本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汽车驾驶、维修、轨道交通等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与企业共建技术技能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同时,积极与企业共建校外技能实训基地,其中重庆公交集团为客车驾驶专业无偿提供30台实训客车并承担日常运行费用,无偿提供5000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向学校师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北汽银翔为汽车维修专业无偿提供实训车辆和生产性实训岗位;公交集团行业企业为师生提供专题讲座和实训指导;学校为企业提供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组织竞赛。多方位的合作为专业定制化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接职业标准共研课程资源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作用在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促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建设期内,学校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及时将企业的新标准、新规范有针对性地融入专业课程、编入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如与重庆公交集团联合编制了《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与重庆轨道集团共同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等25门教材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很好地化解了专业教学与职业标准对接差,资源匮乏的难题,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

5.对接双师要求共造“三化”师资

技术化、职业化、师范化是公交技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为此,学校与企业围绕驾驶专业集群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办法等10余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性文件;与企业一起严格推行“双证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引导教师“职业化”。同时,学校每年定期开展说课比赛、最佳公开课评选、暑期教师职业提升培训,严格执行教师企业实践,努力实现教师“技术化”。

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思路,学校与重庆公交集团、重庆轨道集团等大型国企共同选拔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通过严格的教育学科训练,培养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能工巧匠“师范化”。学校通过多举措的体系化培养,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行业表征的教师队伍。

(三)共建协同育人资源,保障协同育人效果

学校以“贴近岗位、贴近技术”为建设策略,与企业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

1.统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学校按照“十三五”建设规划,根据重点发展战略对交通运输、汽车驾驶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驾驶、维修、轨道交通等综合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组织开展驾驶管理类、服务类、技术类等重点专业领域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创新建设机制,走开放式建设路子,打破学校界限和产权归属,与公交集团等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协作,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实训基地合作共享,共建共赢;与企业实行捆绑式发展,推动基地建设最大效益化。

2.优化实训基地资源配置

按照实训基地设施设备配置应工位足够、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能满足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的需要;能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进行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学校加强实训基地资源配置的专业性、科学性,设备技术参数达到企业现场设备中等以上水平,设备完好率90%以上,同一项目能够同时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认证培训。同时,在市区两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具有行业性培训认证许可资质的驾驶职业资格鉴定所,常年开展实训项目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3.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和发挥效益。一是围绕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整合了轨道交通仿真实训资源开发,创建了城轨运营应急综合系统、轨道安全服务系统,让学生利用仿真实训平台感受将来所从事的轨道站场安全检查、安全紧急处置等工作,体验所从事职业角色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整合物力教学资源,根据应用能力形成需要条件,将相关物力资源重组。整合课程资源,根据课程相互间联系紧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的特点,在编写案例时,组织教师编写跨专业、跨科目的案例。整合时间空间资源,面对面组建云课堂,主要是让课堂教学时间和课余时间都得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任意进行调阅使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又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极大地提高课时效率和课堂教学的质量。[3]

三、成果成效与推广

(一)办学实力得以增强

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校企合作共建的优质资源,为双方带来了很好的投资效益。学校得到了企业的人财物及管理支持,办学能力越来越强,学校也因此成为市级重点中职学校、重点技工学校、重庆市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创设了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高度重视教研教改,与合作企业一起开展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学生毕业率、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生在技能抽考、职业能力测评、职业技能鉴定、高考升学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表现越来越好,深受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家长好评。

(二)师资水平得以提升

以名师为引领,突出教师下厂锻炼实践、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合作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资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在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教学技能比赛、市级区县级先进评比等活动中共获奖10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个,市级一等奖15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42个,3名教师获2017年重庆市技工院校优秀教师称号。科研方面,公开发表论文55篇,编写公开出版教材24本;申报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1个(全市中职院校仅有4个),市级一般课题3个。获市政府2017年中职类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个。

(三)服务功能得以拓展

拓展了培训鉴定。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畅通了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的渠道,体现了技工院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近三年来,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都在5000人次以上。

为推动交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常规公交服务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在认真做好公交大客车驾驶及维修专业学员技能培养工作的同时,按照公交企业和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设了驾驶员与乘客心理学、大客车防御性驾驶技术、工匠精神等课程,共计为重庆公交集团所属运营服务单位输送大客车驾驶、维修技术技能型人才近4万人。

(四)办学影响得以扩大

近年来,重庆公交集团公司等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及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和帮助。例如,重庆公交集团公司、贵阳轨道公司支持学校组建了由近30 多名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人员组成兼职教师库。重庆鑫源控股集团公司等企业将生产中更换下来的设备无偿赠送给学校作为教学设备。重庆公交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安监部和贵阳轨道公司人力资源部常年指导和监督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质量,定期指派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宣贯企业文化,组织考核小组对订单学生进行考核验收。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良好的开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拓宽合作范围,优化合作路径,加大合作力度,取得更好的合作成效,使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助推学校和企业同步发展的“内置双引擎”。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公交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等公交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