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例
2020-01-08梁雪
梁 雪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其病毒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由于该病毒传染性极强,感染范围已从局部扩散至全国乃至全世界,截至2020年3月20日,其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达到81 416人,已远远超过2003年非典时期的确诊病例数。新冠肺炎已经明确人传人的证据,现阶段主要传染源为感染SARS-CoV-2的患者,无症状的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也可能通过粪口和气溶胶途径进行传播[1]。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各地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疫情形势仍在继续,打赢这一场无硝烟的疫情防控战,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应敌。
校园安全,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在此次疫情防控战中被社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人员高度密集,数量庞大,来源复杂,单是一所高等学校,就有可能聚集来自不同省份的成千上万名学生;二是高校属于一个强关系的社交领域,师生之间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较为亲密,如学生进行吃饭、住宿、上课等活动都是以集体活动为主,师生之间以学习交流为主的活动也较为频繁,人员的过度接触极易出现病毒交叉感染;三是作为社会重要子系统的高校,与社会联系密切,师生的安危,不仅牵动着他们亲朋好友的心,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一旦疫情蔓延至学校,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正是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守住校园堡垒已成为当下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不再以单向度的传统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碰撞与融合,促使我国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的出现突破时空的限制,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增进与受众的互动,对处理社会突发事件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新冠病毒疫情暴发正处于寒假期间,高校大部分师生均已离开校园,分散在全国各地,无法实现线下课堂教育,增大疫情防控期间的教育管理问题,而融媒体技术开创教育的新形式,借助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能及时传递到所有师生手里,如各高校能借助QQ群、微信群、钉钉等网络平台迅速收集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所在地等信息,也能借助平台传递校园疫情管理措施,分享疫情防治知识,开展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媒体虽然对高校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但结合实际来看,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也给高校的应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融媒体视阈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新挑战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群体,而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及时性虽然利于高校信息传递,但也给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了新的挑战。
1.国内外信息复杂,引发学生思想波动
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打破了社会的日常平稳状态,全民上下都进入一种高度紧张状态。病毒的强传染性,高危害性,强神秘感,导致大众对它缺乏足够认识,到目前为止,病毒的传播特点、传染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还未被完全掌握。在此背景下,关于疫情的各种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国内外信息利用媒体的先进性爆炸式的涌入网络,其中不乏一些谣言在干扰大众的认知,影响大众的判断。融媒体时代,低门槛的信息准入加大信息管理难度,也极易被不怀好意的人群利用,成为其实现私欲的工具。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但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国内外谣言影响,进而引发学生的思想波动。在这次疫情事件中,西方部分媒体抓住特殊时期,利用网络大肆发表错误言论,无视中国的努力,渲染威胁,制造恐慌,甚至颠倒黑白,无端攻击中国,如《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一文中,作者米德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肆唱衰中国经济及前景,利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标题诋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努力;“美国之音”网站和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分别以“武汉病毒”和“中国病毒”来称呼新冠病毒,并妄称中国疫情“已经失控”;美国一个知名财经推特账号“零对冲”发文称“一名中国科学家制造了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由武汉病毒研究所研发的武器”等;而国内部分网民或媒体,为吸引大众眼球,在未掌握真实情况下,利用网络故意编造或散布关于疫情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发展状态、政府政策等不实言论,如一名网民叫@李不白的备用号在微博上发表一条信息: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能让她默默走,意图指责一名护士因没防护服致自己及父母过世;网上一则关于上海各类学校接下来的教学安排流传于网络,表格显示上海正式开学延迟至5月1日;一封题为“北京严格管控小区名单”的电子表格在网络平台热传,该名单中,君诚国际双语学校被指出现疑似病例等。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国家事务的客观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国家命运。国外西方敌对政客和媒体借助网络试图将疫情作为政治工具,利用“病毒中国造”“经济倒退论”等不负责任、毫无根据的言论攻击或唱衰中国,这些“仇视中国”的言论被有心人士包装后灌输给社会经验不足,批判能力缺乏的大学生,很容易干扰他们的思想判断,将发表的错误观点误解读为敢讲真话的一种“正义表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波动,继而影响国家团结发展。而国内部分网民为一己私利,将疫情当做吸引大众眼球,赚取流量的工具,编造或散布关于疫情发展、政府政策等谣言,影响大学生对疫情发展的客观认识,导致大学生过度片面解读国家应对疫情的努力,扰乱人心,不利于全民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促进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加大信息管理的难度,其便利性和广泛性很容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大肆向网络重度使用者的大学生宣扬不负责任有害我国发展的言论,企图借助错误的言论宣传,引发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制造社会动乱,影响国家团结与安定。
2.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考验的是国家和人民能否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打赢这一场无硝烟的疫情防控战。自疫情暴发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各地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同时,针对妨碍疫情防控等行为采用法律手段进行惩罚,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明知自己患有传染病,拒绝接受隔离,故意传播、危害公共安全的,可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而明知自己患有或疑似患有传染病,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则可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等[2]。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民在网上喊出“防疫情,不出门,不添乱”“不出门,不添乱,我为国家做贡献”等口号,旨在配合国家,全民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应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理应做好表率作用,积极号召身边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带头配合国家,带领全民上下合力应对疫情。但现实不尽如人意,仍有部分大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无视法律,忽视国家响应,如2020年1月29日合肥市卫健委通报的新增新型肺炎确诊病例中6人因参加同学聚会全部感染;2020年2月4日重庆通报了一起同学聚会引起的聚集性传播案例;武汉一大学确诊硕士研究生隐瞒聚餐情况致病毒传播,造成一同学感染后又造成另一人感染;滨州惠民一大学生因不配合疫情防控被处罚并通报学校;青州一女大学生因隐瞒武汉往来情况被训诫等;这些大学生在应对疫情时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与其身份极其不相符,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
3.部分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相对薄弱
我国高校改革工作已进行20余年,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改革的覆盖面并不全面,仅涉及高校教学、科研、招生及后勤相关领域,高校突发事件管理领域依然是改革的空白,缺乏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前瞻性,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3]。常规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能确保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平稳运行,但一旦陷入紧急状态,常态管理已不再适用当下情况,高校应转变管理方式,采取应急措施,快速进入“战时”状态。疫情的突发性、扩散性、持续性、不可预见性特点无形中给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高校必须高度敏捷、反应快捷,抢占时间先机。疫情发生前,大多数高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园危机预警应急中心,能够第一时间积极采取措施快速应对,但少部分高校待疫情出现后,才开始由学校领导牵头临时组建应急小组,制定符合本校的应急预案,处理疫情危机的反应速度较为迟缓,比如各高校开始部署疫情防治工作的时间前后最长相差一个星期,时间的滞后性不利于危机的及时解决;疫情发展至今,各高校在借鉴总结过去“非典”期间的应对经验和目前各兄弟院校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了系列高效的应急措施,比如疫情防控日报制度,改善校园卫生环境、心理帮扶、宣传教育等等,但少部分高校由于经验不足或部门之间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在实际应对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临时性的应急小组成员缺乏默契,合作意识淡薄,无法形成合力;在工作具体落实方面,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棘手问题互相“踢皮球”等。缺乏预警机制,落后的处理方式,重复性的工作内容,过度重视形式的工作作风是很难打赢这场战役。目前,疫情还在继续,学生还未正式开学,校园疫情的防控还任重道远,待学生假期结束,大规模返校,学校作为疫情防控的主要阵地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高校作为青年人才聚集的重地,针对突发事件,所有高校都应该提高政治站位,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快速积极应对,但少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等原因,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上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期。
二、融媒体视阈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对策
凡事具有两面性,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危机中包含两个方面,即危险和机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让国家被迫卷入灾难中,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大众的生命,但也为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团结提供了契机。虽然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对危机事件出现新困难,但新困难也伴随新转机,高校应根据目前出现的挑战及时制定符合自身的应急对策,坚决防止疫情蔓延至校园,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1.以网络为依托,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融媒体时代,媒介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其本身是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舆论的引导关键在于媒介的使用者。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媒介的重度使用对象,理应利用多种媒体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疫情期的舆论宣传,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发声的时代,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每天都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不乏西方敌对分子散播的“反华”言论和网民不负责任的不实言论,这些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疫情信息会干扰大学生的思考,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高校宣传部门应以网络为依托,整合多方资源,在微博、公众号、抖音平台、QQ等官方自媒体平台单独开设肺炎疫情信息分享栏目,下设校园疫情、疫情鉴真辟谣、疫情最新进展、防控科普、先进事迹几大模块。校园疫情模块重点介绍学校在防控疫情方面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或规定及学生入校后每日校园疫情通报;疫情鉴真辟谣模块以辨别疫情真假信息为主题,抵制谣言还学生真相;疫情最新进展模块意在及时更新最新社会疫情信息,保障学生的知晓权;防控科普模块以病毒科普常识和疫情心理疏导为内容开展相关教育,让大学生安心,减少恐慌感;先进事迹模块介绍疫情期间校园内先进的人物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与二级学院媒体统一口径,形成一个官宣为主、其他为辅的传播矩阵。另外,待学生返校后,高校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结合,利用广播、校园报等手段实现双重教育,加深学生对疫情的了解,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重在方式方法,高校利用媒体给学生进行答疑辅导外,还可以利用媒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如疫情期间,各高校开放许多免费教学资源,而封闭性管理又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减少学生对疫情的过度关注。信息的复杂虽然会干扰学生的想法,但是信息的丰富也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高校应高度重视媒体的作用,让媒体为己所用,替学生扫除不利干扰,强化学生的思想引导。
2.重视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和国家的不断进步发展,离不开大学生这一新生群体力量的持续注入和推动,可以说他们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作,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4]。以人才培养为已任的高校,除了注重知识传输外,还应该强调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但丁曾说过,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知识无法填补道德的空白。疫情期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对法律的无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给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其背后也反映出学生所在学校教育上的失误。高校应以此疫情为契机,把学生的法律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当作今后工作的重心,如以疫情中的真实案例为导入,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手段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违法的代价及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将违法必究理念植入学生脑海,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同时以正面教育感染大学生,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无数具有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的勇士们,这些勇士的故事就是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身边榜样的力量比强硬的知识灌输更具教育意义,比如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咬紧牙关,冲锋向前的白衣天使们;主动请缨逆行上战场的勇士;回收废品的善良老人捐款等。另外,在危难时刻,按照我党的优良传统,每位党员都会冲在最前线,为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应该鼓励所有党员师生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带头做好防控工作,继而影响身边群众。当然,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并且需要与实践密切结合,高校应将法律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法律意识与责任感培养贯穿学生在校的每个成长阶段,强化其在校期间及工作后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建立长效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与处理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需做好预知、预防及预警等相关制度、方案等,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尽力排除危险,这一切工作都属于预警机制。无数次高校突发事件证明,高校突发事件并不是无迹可寻的,而是有预示、有前兆的事件[5]。新冠病毒疫情的出现,折射出高校应急管理方面的不足。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针对各高校突发事件与危机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总结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长效而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是高校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前提。现代化的危机预警机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信息预警平台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举报制度,以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手段实施全方面的校园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危机事件,高校确保能迅速、准确地发布相应的预警通告,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预警机制是事前控制的重要举措,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程序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以新冠病毒疫情为例,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组织指挥体系,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工作,由卫生医疗组、校园安全组、学生工作组、教学工作组、宣传教育组、督查检查组、教师工作组、后勤保障组等疫情防控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执行,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防疫网络信息系统,加强与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的联系,根据开学前、开学途中、开学后的疫情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措施,借助网络将学校疫情防控安排和应急程序告知学生,同时各执行部分应明确责任,协同合作,加强有效沟通,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共同守护校园,实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障师生安全”的目标。
结语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打破校园的和谐氛围,危害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继而会影响国家的发展,所以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融媒体的兴起给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时代,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网络为依托,整合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及时制定现代化科学化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规范应急组织机构,号召全校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突发事件。新时代媒介作为一把双刃剑,高校可以借助新冠疫情,积极探索媒介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最大效用,实现并维护校园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