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

2020-01-08李娇妍张敬一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4期
关键词:脊索垂体瘤信号强度

李娇妍,张敬一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儿童医院>核磁科 吉林 松原 138000)

颅底脊索瘤分布在颅底脊索残留部位,存在少量侵蚀性,对于颅底骨质以及颅神经具有一定侵犯性。CT和核磁共振属于检查颅底脊索瘤的关键性影像学方式,术前对肿瘤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测,对于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1]。为了找到对该病症更佳的诊断方式,本文主要利用CT和核磁共振两种方式对我院颅底脊索瘤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基本信息

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这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并在同一时段另选取颅底鼻咽癌患者和颅底垂体瘤患者各20例作为参照组,均为患者进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为30至67岁,平均(50.89±4.13)岁。实验组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为32至63岁,平均(49.89±4.28)岁;并发症包括:视力下降6例,一侧外展神经麻痹7例,听力下降7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并发症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全部进行CT和核磁共振检测,CT检测时,使用的机器为螺旋CT机,核磁共振选择1.5T的仪器。检测完成后,对颅底存有脊索瘤患者进行结果比较,同时对肿瘤的T1、T2加权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和比较[2]。检查时,为了对比实验组和参照组T1、T2加权信号强度,选择肿瘤信号强度比值进行对比,在肿瘤核心区域通过相关软件检测肿瘤核心部位的信号强度,取三次平均值进行对比;核磁共振检查时,对10例颅底脊索瘤进行多层面重建,首先进行整个头颅的T1加权容积扫描,取得层厚一毫米,层间距为零的图像,针对原始图像进行颅神经走行方位的重建,从而展现肿瘤周围受侵犯颅神经的部位、方向和改变状况。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三组患者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观察T1、T2加权信号强度情况以及影像表现情况。其中,加权信号强度以瘤体本质强度为主;影像表现包括受侵犯区域、软组织肿块、钙化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软件对患者检测后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通过百分率显现,通过χ2实行验算,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底脊索瘤患者核磁共振和CT的影像表现

在CT检测下,颅底脊索瘤患者平扫密度小于脑白质,且存在密度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后中度的强化加大,仅有少量患者瘤内发生钙化。CT影像表明大量患者肿块边界模糊,无法准确鉴别软组织和边缘组织界限,仅有一小部分患者肿瘤边界明显,可见肿瘤包膜;在核磁共振检测下,患者肿瘤边界清晰可见,肿块轮廓呈现叶子状,T1加权存在均衡混杂和低信号,T2加权展示的高信号明显,信号加强后肿瘤得到明显强化。

2.2 三组患者T1、T2加权信号强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T1、T2加权信号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T1、T2加权信号强度的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T1、T2加权信号强度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T1加权信号瘤体 T2加权信号瘤体颅底脊索瘤组 20 525.5±20.6 1800.3±110.7垂体瘤组 20 465.7±16.8 650.6±100.7鼻咽癌组 20 510.3±15.4 590.9±75.7 T颅底脊索瘤组:垂体瘤组 8.1578 34.3577 T颅底脊索瘤组:鼻咽癌组 10.0607 40.3301 T垂体瘤组:鼻咽癌组 2.6429 2.1192 P 颅底脊索瘤组:垂体瘤组 0.0000 0.0000 P 颅底脊索瘤组:鼻咽癌组 0.0119 0.0000 P 垂体瘤组:鼻咽癌组 0.0000 0.0000

3 讨论

脊索瘤属于原发性肿瘤,通常在临床病症中并不多见,主要发病位置为骶尾部和颅底。颅底脊索瘤病程时间久,肿瘤生长缓慢,会逐渐波及蛛网膜下腔和神经周边,不过恶化和转移现象并不多见。临床特征主要是具有侵蚀性和破坏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疼,视力、听力下降等,不存在特异性,所以容易产生误诊、漏诊现象,因此可行性较高的检测方式对该病症的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和CT是两种影象学技术,均可以用来对颅底脊索瘤进行诊断,通过成像影像检查可以对肿瘤的部位、周围组织的结构关联、受到侵犯的区域进行准确展现,对于手术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且可以减少术中对颅神经的伤害。

在本文研究中,为患者分别使用核磁共振和CT两种诊断方式,且以垂体瘤和鼻咽癌患者作比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效果在肿瘤部位显示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在侵犯区域的效果方面,核磁共振优于CT,且单纯使用CT扫描时,不能将三种肿瘤明确区分,会产生诊断错误或遗漏,准确度较低。

综上,CT和核磁共振对于颅底脊索瘤患者具有不同检测价值,各有优势,但是对患者使用核磁共振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且使用核磁共振检测,T2加权信号强度更大,对于颅底脊索瘤的鉴别更加有效,因此核磁共振对颅底脊索瘤患者来说,综合诊断价值更高,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脊索垂体瘤信号强度
脊索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进展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60Co-γ射线辐照中药材
脊索瘤的特点有哪些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脊索瘤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护理路径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