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和:绘就乡村孩子成长的生命底色
2020-01-07周彩丽
周彩丽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获得过无数奖杯,这些奖杯中有一座与众不同——2020年度河南省扶贫攻坚奖“创新奖”。
河南省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在郭爱和到来后,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变身旅游打卡地“爱和小镇”,办起了艺术展,建起了美育教室,为乡村孩子的美育“填沟”“拓路”。
艺术与扶贫,乡村孩子与校园美育,传统村落与现代“陶”源,因为郭爱和,连接在一起。
公益“快闪”:贫困山村里的艺术展
伴随着雪花飞舞,一个露天的破窑洞里,一场艺术展在举行。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艺术家现场作画,挂在窑洞里展出;爱心人士现场认购画作,所付的钱现场捐赠给学校,用于学校美育。
这是2015年底郭爱和发起的“中国‘当日艺术展”的场景,“当日创作,当日展览,当日抢拍,当日捐赠”,展览地在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
2015年,郭爱和选址花树凹,办洛阳(国际)三彩陶艺村(又称“爱和小镇”)。郭爱和在村子里写生时,当地孩子总会过来围观。有时候小朋友会拿他的画笔研究,有孩子指着他的油画问是什么画,也有孩子问“我能学画画吗”。郭爱和了解到,当地有一些学校没有美术老师,而有美术老师的学校,老师也身兼多职,孩子们基本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美术课。
城市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美育资源,而乡村的孩子连基本的课程都没有,这条鸿沟太大!在郭爱和看来,“美”应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底色,他决定做“美育扶贫”,方式是办艺术展。
郭爱和是洛阳师专美术系(现“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生,同学们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艺术家,或是美术老师,他首先邀请同学前来支持。听说是做公益,一呼百应。他邀请中国美协会员、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人大代表王绣担任艺术顾问,邀请爱心人士观展、捐款,打出“您的爱心,我们用艺术回报”的口号。
2015年12月27日,第一届“中国‘当日艺术展”举行。那是一场“冰天雪地”展,当时,陶艺村还未修建好,办展的露天窑洞连门都没有。23名艺术家,冒着风雪,现场作画43幅,以每幅画1000元的价格,拍卖出4.3万元,现场捐给罗岭乡前河小学校长,建了第一个“美育教室”。
第二届,45位艺术家,70幅作品,拍出10.5万元。
第三届,83位艺术家,100幅作品,拍出20万元。
从第四届开始,邀请100位艺术家,捐赠100幅作品,邀请100位爱心人士,每人限捐3000元……
5年来,共有来自国内及日本、韩国等国的艺术家350人(次),捐赠作品413幅,拍卖所得善款94.8万元,在洛宁县建了6个美育教室。美育教室里,配备有画具画材、书籍、书包等美育学习用品,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后来,这场活动被人称为公益“快闪”。201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日艺术展”被授予“最具关注度艺术展奖”。
郭爱和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唤起更多的人对贫困山区美育的关注,在贫困山区孩子的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乡村美育:打破“见缝插针”困局
在洛宁县上戈镇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教学楼的空地上,一群穿着棉袄的学生排排坐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LED电子大屏幕,身后的教学楼楼道上也挤满了学生,看着同一个方向。屏幕上播放着2019年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兔耳狐》。
这块电子屏,是“当日美育基金”捐助的。
在郭愛和的带动下,在洛宁县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洛宁县86所中小学配了美育教室,基础设备已完备。但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洛宁县急缺师资,尤其缺音乐、美术等艺术老师。
郭爱和想捐赠能弥补师资不足的资源,他想到了电子屏。有了电子屏,可以拷贝一些优秀的电影、音乐、舞蹈等素材,为学生播放。这样,即使没有老师,也可给学生美的熏陶。郭爱和问一位校长“捐电子屏用不用得上”,校长说:“做梦都想要!”于是,他从“当日美育基金”中拨出部分资金,为上戈镇、罗岭乡、长水乡、马店乡的8所中小学捐赠了大型户外电子屏。
洛宁县上戈镇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有577名学生,只有34名老师,老师们都身兼多职。学校有一位美术老师,同时兼副校长、语文老师、班主任。每周这位老师上四节美术课,带一下午美术社团课,其余美术课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任。用校长李琬君的话说,美育只能“见缝插针”去做。
面对这样的现实,郭爱和不断想办法。他请美术老师在校园绘墙绘,让校园环境成为美的熏陶。从“当日美育基金”中拿出一些资金,作为补贴支付给绘墙绘的老师,提高美术老师的收入。目前已有6所学校绘制了校园墙绘。
每年艺术展,郭爱和邀请周边学校学生来现场绘画,请艺术家现场指导。同时,每年邀请参展艺术家进学校为学生授课。到2019年12月,共邀请艺术家入校授课25次。参展艺术家马少瑜连续五年进学校教学生绘画、做手工。第一年,马少瑜去的一所小学,没有美术老师。她教学生画一只小兔子,让学生自主为这只兔子添加环境。孩子们不懂绘画技巧,基本的前后遮挡关系都不知道,但很有想象力,设置了各种场景。马少瑜说:“孩子们对艺术是喜爱的,接触艺术是愉悦的。美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从生活中体验美、感受愉悦。乡村孩子通往美的道路不应被阻断。”
郭爱和安排在爱和小镇工作的4名有美术功底的员工义务到洛宁县中小学上美术课,已授课95次。
乡村美育,要输血更要造血。郭爱和请艺术家为罗岭乡美术老师做专业指导、职业发展培训,他自己也给老师作讲座,呼吁老师坚守乡村。
他还组织当地美术老师成立了“当日美育教师联盟”,联盟的老师下乡支教,帮扶当地资源更匮乏的学校。李琬君就曾带着自己学校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到更偏远的杜河小学、石头小学去上艺术课。对美育,老师们也有了更多探索。李琬君带着孩子们办时装秀,演童话剧,开办校园音乐会,还因地制宜,做起了山水自然课程,让孩子们种植物、饲养小动物。他眼看着孩子们活泼起来,眼里有了光。他相信,这是“美”的力量。
2019年,由洛宁县教育局组织发起,“当日美育基金”资助了1164名洛宁县中小学师生到洛阳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洛阳师范学院中国三彩艺术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邑古城等进行美育研学。其中约70%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对山外的世界有了了解、有了向往。由郭爱和发起、连续举办了七届的“小手画三彩”国际儿童三彩釉画大赛,如今也放到了爱和小镇举办。山里的孩子可以看到国内各地甚至其他国家小朋友的画作。同时,他的三彩工作室将洛宁县中小学生的创作烧制成三彩釉画,赠送给孩子们作六一儿童节礼物。
在这些或直接的指导或间接的熏陶下,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极大提升。在上戈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展出的一组学生画作里,好些孩子在梦想那一栏里写着“我长大以后要当美术老师”“以后要成为艺术家”。2017年,洛宁县高考艺术生有45人,到2018年增加至95人,今年已经达到122人。
现代“陶”源:艺术再造乡土文明
遇见花树凹,是在2006年,郭爱和误入此间,道路两边开满油菜花,远处是成片的青绿麦田,这成为深深印在他心中的大美之地。再见花树凹,是2013年春,郭爱和特意带家人来此郊游。桃花杏花交相辉映,古朴的黄土窑洞带着岁月的韵味,窑洞后,远山如黛。晚上,在静谧的村子里散步,抬头可见漫天星河。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以大地为画布,把山川变艺术村落”的灵感,决心在这里建“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
当时的花树凹,路是架子车碾出来的羊肠小道;有电,但电压低,除了电灯什么电器也带不起;没自来水,吃水要去外面拉。
2015年,郭爱和与洛宁县政府签订协议,县政府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郭爱和的工作室出资,开始了对花树凹的改造。不搞大拆大建,保留豫西農家的特色土窑洞,装饰上烧制的三彩作品,打造与窑洞风格一致的夯土建筑;用9999个陶瓷缸做成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容》,“容”中盛着水,水里映着蓝天;用陶瓷缸铺设“陶瓷之路”,道路两旁精心栽种了太阳花、鸢尾花、迎春花、虞美人……一年四季,这里都是风景,成了洛阳市的知名旅游景点。
建设陶艺村时,流转了花树凹村民的大部分土地,郭爱和按照协议价的双倍支付流转费。村子里大部分人家从深山沟里迁了出来,房子自住的同时又兼作民宿,到了节假日,客房供不应求。郭爱和吸收当地贫困户到爱和小镇工作,57岁的村民韩逢肖负责给爱和小镇员工做饭,一个月能拿3000元工资。他还安排贫困户到他的三彩工作室学习陶艺技术。村民们获得了比以前高得多的收入。
“让艺术走进乡村,感染乡村,塑造乡村”,这是郭爱和的追求。现在,村民门前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墙上绘着彩绘。大家互相攀比着谁家更“艺术”,村民吉松涛家种着各类花草盆景,村民吉京涛家摆着一件木质艺术品,那是他从山上拉回的树根,特意请郭爱和帮忙设计,经反复打磨而成。他说“我们农民也讲究美、欣赏美了”。
乡村未来的主人——村里的孩子们也对家乡有了更多关注与思考。他们的画笔,绘下了很多家乡的美景。一个学生说:“等我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劳动挣了钱以后,回到家乡,要把家乡建设得美美的。”学生姚梦奇画了一幅《乡村小孩》,那是他在路上看到的一幅场景:在地里忙碌完的小孩,因为离家远,便生火烤土豆,在田地里吃饭。“他们脸上是泥,身后是烟,烟后是大山。”姚梦奇说,他对未来的期待,是让乡村的小孩们过得更幸福、开心、富裕。
个人发起的公益活动,怎么保证可持续性?郭爱和说,从事艺术工作三十多年,他认识很多有爱心的艺术家,大家对这项公益活动都很热心;同时,作为洛阳市新联会会长、洛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爱心人士,也愿意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但他也坦言,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关注到这件事情。
郭爱和的儿子郭家启正在策划将于今年12月27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当日艺术展”。他本在国外工作,在线观摩了三届“中国‘当日艺术展”后,为这项活动归来。他希望利用曾参与公益活动的经验,让这项活动更健康地走下去。
乡村美育的困境不是花树凹独有,父子俩希望在花树凹的探索能为解困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全国能有它的变种或延伸,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更好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