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征程须加强教育实践创新
2020-01-07潘希武
潘希武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是创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创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围绕党的领导、社会协同、铸魂、强师、提质全面推进,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铸魂、提质。
从学校教育实践看,通过活动、规范制度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习惯、规范及爱国主义教育,不乏丰富的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但是,日常生活、活动、环境的具体教学选择,如何达至可感知的要求,增进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理想是有内容的,而不是空洞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和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载体,核心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教学实施,学校应形成清晰的有效模式,从历史、逻辑与实践的统一进行课程开发,如从中国现代化探索、国情、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开发,为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坚守的教育,特别是一种奋斗精神的磨砺教育,但如何加强奋斗精神培育,如何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日常活动中整体贯彻,仍然需要实践。此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机制,还需要加快落实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知识学习走向创新创意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但问题在于,人才培养受到教育评价制度特别是考试命题制度的严重制约,教育教学改革陷入“机械刷题”与研究性学习、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纠缠,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这显然限制了教学改革的空间。
无疑,探究性学习、活动式学习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已经有了诸多探索,但新的教与学方式还没有形成主流,至少课堂教学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实际上,从理论上看这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少共融的空间,这也是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经常在课堂教学的外围寻找以研究性学习或活动式学习为代表的教学改革的原因所在。应当说,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所在,也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但考试命题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渐进性。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坚持评价、办学等机制改革外,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继续深入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跨学科学习,尤其是要坚持回归学科教学特性本位,形成以教学内容为分类的具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型,推进深度学习。此外,要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索政府、大学、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基地、研究项目式培养试验。
三是创新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体系变革,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评价体制等诸方面的系统变革。从教育治理改革实践看,尽管我们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但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管好方向;二是深入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治理的根本特征就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这个特征,就可能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上进行更具创新性的探索。比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坚持党的组织与思想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三重一大”议事制度,既有利于保障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并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教学改革,提供更优质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激发和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是当前教育治理改革的难题。从理论上看,我们不难构建政府的教育“善治”模式: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注重教育发展规划、标准的制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良好的保障服务。但从实践来看,教育管理的职责边界并非那么容易厘定,解除行政的干预或干扰,并非仅仅关涉教育权力或利益问题,也与教育管理职责的实践划分、管理能力或管理方式以及服务意识或服务能力密切相关。一项具体的教育事务是否要纳入教育管理,并非完全是一个科学问题,更可能取决于行政人员对管与不管是否构成责任追究的考虑。同样,未能学会掌握新的管理方式必然沿用旧的管理方式。因此,教育“放管服”改革远远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实践的勇气和智慧。
四是创新教育评价落实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区域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如何围绕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系统构建分类绩效评价机制,特别是如何细化绩效评价指标、确立操作简便的观测点、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仍然有待区域性探索。
改革学校评价的难题在于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课程教学的评价指标,以引领学校课程教学的方向,改变以考试分数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的现状。同时,改革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如何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或者说在家长对成绩分数的一贯看重中获得改革成功,仍然需要实践探索。
改革教师评价的关键在于改革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难题在于如何科学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教师尊重和关心学生情况、做学生思想工作情况,以及课程教学业绩情况。
改革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心,也是难点,当前迫切需要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但如果中高考命题没有根本性改革,考的仍然是知识及其熟练程度,则很难真正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或者说很难改变应试教育局面。而且,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比较适用于普遍性的学生发展或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未必完全地关照个体的生命成长,因为个体的成长并不等同于各方面素质的检测结果。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细化构建指标观察点以及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比如如何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感,仍然需要实践创新。
改革用人评价的关键是要把适合从事教育教学的人选聘到教师岗位上来,但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师选聘机制还有待摸索。改变“唯名校”“唯高学历”的教师选聘倾向,必然依赖于科学的教师选聘标准的构建,特别是依赖于指标观测点的细化与选聘機制的优化。
教育发展宏伟蓝图的实现,既需要锚定方向,也需要实践创新、勇往直前。
(作者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