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20-01-07戴英桃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

戴英桃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而积累语言,加强诵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有着“仁义道德”思想,包涵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规范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品质,积淀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所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着哪些智慧,又如何学习和传播呢?下面笔者对此作了探讨。

一 、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第一,在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全国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古典文化,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作为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很注重知识的系统复习,每届我都把第一册的古诗《画》到十二册的《小儿垂钓》一共五十七首朗朗上口的古诗,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精炼的名言警句整理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一开学就让学生随身携带,天天背诵,多读多记、积少成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语言的积累仅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拓展课外阅读。比如上学期间,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美文和背诵一首古诗,并摘录一句优美的句子。把这些任务制定在周计划里,天天落实,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寒暑假,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并积累名言,如《三国演义》中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西游记》中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水浒传》中的“知恩不报,非为人也。”等都是丰富的古典语言,在积累的同时,学生还从中悟到道理。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看电视时,可以积累语言。近几年,很多电视台推出传承传统文化的节目,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瑰宝》《朗读者》等都是很好的节目,让人们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并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鼓励孩子回去看一下这样的节目,并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相信孩子会受益匪浅的。还有,校园里的走廊上、墙上、柱子上……处处有古典名句、历史典故图解等;春节时,家家贴的春联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让孩子摘录下来,看谁摘录得多,也不失为一种积累经典语言的好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第一,注重古典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古典语言的积累,从语文课本中、课外阅读中、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古典语言,从中悟到道理。

第二,加强经典诵读,感悟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如通过吟诵《三字经》里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懂得学习的重要;通过吟诵《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懂得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我都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积累的经典诗文。反复的诵读,不但能提高孩子的普通话水平,还能改善孩子的心智、气质和行为。

第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教育。阅读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上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思想,以感染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中,通过翻译品读,让学生体会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从《京剧趣谈》中了解京剧的特点,从而喜欢国粹精华;又如在教六年级下册的《寒食》这首诗时,还可以结合寒食节的来源来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寒食节是清明接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因挨饿难忍,百般无奈之下,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王公)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的介子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子推,但最后发现介子推与母亲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这天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还有通过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了解七夕节、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来源;学习《竹石》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诗人郑燮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来讲:郑燮原名郑板桥,他写这首诗其实是他自己真实经历的写照。郑板桥出身寒门,自幼随父亲卖画为生,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最终却因为官场的黑暗而弃官归隐。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从未苟且,从不低头,依然顽强不屈、刚正不阿,表现出铁骨铮铮的骨气……课堂里充分利用好教材,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在升国旗时肃立、敬礼,清明节时参加祭奠先烈,重阳节慰问敬老院的老人,这些都是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尊重爱老。“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老师让学生帮妈妈干些家务并给妈妈洗一次脚,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百善孝为先”的孝道;同学之间闹矛盾了,让他们握握手,冰释前嫌,感受“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春节时,参加大掃除,贴对联,贴年画,包饺子,穿新衣,收压岁钱等,感受到中国春节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学校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国际儿童节诗文朗诵”活动、书法比赛、疫情期间的手抄报、研学活动等,特别是在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穿汉服,正衣冠,拜孔子,投壶等实践活动,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加强实践,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的心间,是提高孩子道德修养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瑰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吧!

参考文献:

[1]蒙秋幸.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教学[J].神州,2019(6).

[2]王小峪.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 陕西教育,2019(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