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三种策略

2020-01-07沈雪娟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鉴赏中职语文古诗词

沈雪娟

【摘 要】本文以古诗词的语言鉴赏为切入点,分析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现状,论述中职语文古诗词的教法,提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瞻言见貌,入境寻情;“玩绎”品味,情貌无遗等三种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古诗词 语言 鉴赏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128-02

中职教育以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为主,语文等文化课被边缘化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识字说话,拥有一技之长才是追求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殊不知,优秀的语言文化能够内化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提升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让学生拥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品格,使学生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古诗文经典作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需求。中职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其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诗人传达的高洁的品质和笃定的志向,可以成为中职学生锤炼职业道德素养的学习素材。

因中职学生入学时的文学基础较薄弱,故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怕学生不会说而着急代替学生分析,充当学生的“发言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致学生难以找到诗歌鉴赏的门路。如何才能让学生借由诗歌外在的语言形式访问到诗歌的内部情感世界,笔者认为抓住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诗歌的深刻内涵,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读背背的理解层面,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究诗词中精美的语言,借由语言的外壳深入诗歌的内部,鉴赏诗人的情怀,从而促进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课堂应该“以生为本”,教学应该“以学定教”。中职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还处于陌生阶段,诗歌教学只有通过诵读理解、诵读出声,方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声律美、进入诗人的内心、读出作者的情感。宗白华先生曾这样说:“优美的诗中都含有音乐、含有图画。他是借着极简单的物质材料……纸上的字迹……表现出空间、时间中极复杂、繁复的美。”古人用吟唱的方式赋予诗歌韵律美,虽然古人的吟唱无从考究,但是至今还是可以用吟诵的方法找到诗歌的节奏。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汉语的语音从唐诗宋词至今,其韵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吟咏之时,应注意韵律形式的变化,用吟诵的方式来读才能读出诗词原生态的韵味。例如,《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如果用普通话发音,是读不出“帛”和“白”的韵母是“O”,但是在吴方言中还是保留着古入声,用方言吟诵,便可以将“帛”和“白”押韵。再如,蘇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用入声韵,一韵到底,发音重且短促,符合苏轼的豪放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两字一顿的读法,平声拉长且轻读,仄声要短促而重读:“多(轻长)情(轻长)/应(轻长)/笑(重短)我(重短),早(重短)生(轻长)/华(轻长)发(重短)。人(轻长)间(轻长)/如(轻长)梦(重短),一(重短)樽(轻长)/还(轻长)酹(重短)/江(轻长)月(重短)”。这样学生可以一下子进入苏轼词中,与词人心境融合,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词人的情感。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的诵读变得更有效。除了依靠吟咏中的停顿来指导学生诵读,还需要关注诗歌的平仄、去声、入声。因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别于古汉语,在吟咏古诗词的时候,如果不关注其中的声律,便无法体会到诗歌中的节奏,也就无法感悟诗人的情感。比如《将进酒》关于“将”字的读法,让学生体会两种读音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领会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理顺学生的诵读思路、激发学生情感的诵读教学,是较为有效提升学生品读诗歌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瞻言见貌,入境寻情

《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诗歌的解读离不开意象的探讨,如果诗歌只是停留在解读,那么就是在肢解诗歌的整体性。梅尧臣有云:“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心”和“意”原本是不见面的,通过语言这座桥梁,两者才得以沟通。中职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的层面,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透过古诗词的意象,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由言语进入诗词的情感风貌。在认知心理学角度上说:“要理解一个语篇内容,必须把它的底层结构储存起来。”当低层次的图式被激活后,它们将激活高层次的图式,从而达到同化和顺应的功能。知识的增长不是一个信息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认知结构的生长过程。其中,同化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通过对诗词语言的品读,了解意象,体味意境以及想象和联想诗境,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从而获得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思维方法。例如,在《登高》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探究,针对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杜甫的诗风和当时的心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画一画诗句中蕴含的图景,有助于形象地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再如,对《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的赏析,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为什么是以“水”来喻“愁”则难以理解。针对如何领会“水”和“愁”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妨引入教材中其他的诗句,像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体会彼此间异曲同工之妙,激发学生关于“水”之意象传达出的“愁情”,活跃学生的思维。

古诗词的绝妙在于方寸之间已融入诗人无数的心血,有限的诗句空间里可能蕴含了作者的人生境遇、创作情感、独特个性与终身志向。学生只有与诗歌产生创造性对话,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心理功能,把文本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探究诗歌中的意象,想象由诗歌意象架构的意境,由此进入诗词的情景,与诗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地走进诗词、走进古诗词的智慧殿堂。

三、“玩绎”品味,情貌无遗

“境生象外,意在言外”,古诗词具有不确定和多义性的内涵特点,只有反复品读、由言及象,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诗人借由诗歌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并将这份情感观照客观事物,使客观之物带有主观之情,这些物象便是诗歌的意象。诗人情感和意象互相交融,构成了诗歌感情的多义性。对诗歌的语言体验,要摆脱一切抽象概念,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世界中,与文本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文艺鉴赏,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看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都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古诗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载,在于它篇幅精巧,饱含着诗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维。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生硬、固化的分析,学生是很难领会的,反而产生对古诗词的抗拒心理。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由具象化情境进入抽象的语言和情感世界,使语言及其意义在个体的心灵中被内化,使个体原有的语言机制和知识经验被激活,进而产生同化或顺应的效果。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最经典的一句,关于“那人”的理解可以是不确定的和多元的。词人在元夜之时,追寻心中所想,在盛装的妇女中寻而不得,“蓦然回首”,原来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此景,学生能读出“那人”肯定是一位美人,究竟怎么美?词中未着一字,但是可以想象,与姿态婀娜、盈盈笑语的盛装妇女相比,“那人”待在人群稀少处,可见是一位清冷高贵、不同流俗之人。读到这一层,是具象化的解读。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该句是作为古今成大学问者的第三重境界,此时关于“那人”的理解就不仅限于“美人”的形象了。由此进入更深一层的解读,“那人”的象征义,寄予了词人不同流合污、志存高遠的气节,是词人理想的化身,是词人想要寻觅的知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反复玩味,丰富语言的内涵,挖掘古诗词的内蕴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往往因艺术媒介的模糊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无法像绘画一样直观地描绘客观事物,只能通过暗示情感的文字,引起读者对它的联想。经由诗歌的语言和人的想象力,构成或浓或淡的色彩世界,抒发着诗人的冷暖情感。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重在让学生领会诗词的语言魅力,在吟诵、“玩译”中,寻得诗人之情、内蕴之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语言,增添文化积淀。”无论是《静女》《国殇》,还是唐诗宋词,每一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吟咏品读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广泛诵读课外古诗词,帮助学生扩大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如:读秦观的《鹊桥仙》,建立传承文化的自觉意识;读李白的《将进酒》,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专业自信;读《国殇》,塑造以生而报国为人生信条的爱国精神。

诗歌能帮助学生塑造个性、健全人格、净化心灵、丰富情感、陶冶性情,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形成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引领作用。相信中职学生在古诗词文化精神的洗礼和熏陶下,能够真正地形成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今后求职就业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成为一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 第.毛诗古音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冯菊莉.中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4]廖凤韵.《文心雕龙》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鉴赏中职语文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