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措施
2020-01-07孟黎陈定贵
孟黎 陈定贵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生校园欺凌成因中的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生校园欺凌的路径:优化家庭教育模式,激发防范潜能;落实学校育人职责,增强内治功力;健全宏观防治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提高学生的防范本领,主动应对欺凌。
【关键词】中职学生 校园欺凌 成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004-02
2017 年 11 月,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将中职学生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近年来,社会曝光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这些事件呈现出侮辱性、聚众性、持续性、暴力性、低龄性的发展态势,校园欺凌问题引起学者普遍关注。中职学生校园欺凌不仅造成学生生理、心理的双重危害,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智力品行的健康发展,还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对中职学生校园欺凌的针对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生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中职学生年龄介于 15~18 岁,正值青春骤变期,情绪容易冲动。同时,由于中考失利、学业挫败,他们出现了情绪消极、自信心不足、盲目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不少中职学生面对冲突时处理手段单一,难免出现过激行为。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懵懂期,“心理上的断乳”带来的成人感与半成人感,使得学生想拥有长大成人的感觉,他们对同伴或弱者展开欺凌以彰显自己的地位,达到“逞英雄”的心理满足感。一些身体有明显特征、成绩优异或不佳的学生都容易成为被欺凌对象。
对于受欺凌者来说,由于低自信或沟通能力欠缺,在遭受欺凌后不能及时诉说遭遇,尤其是在受到排挤、辱骂等精神伤害时甚至还会试图隐藏被欺负的真相,这更助长了欺凌现象的发生。
(二)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校园欺凌事件的追踪研究表明,发生校园欺凌的中职学生其家庭一般有以下三种特征:一是父母过度溺爱,对孩子无原则地宠爱和纵容,导致他们养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二是父母工作忙碌,对孩子缺乏关心,管教不够,甚至把孩子寄养在(外)祖父母家中,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不足;三是父母自身存在性格缺陷或行为不端,常因家庭琐事爆发争吵或有暴力行为。
(三)学校因素。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面临招生不足的局面,因此,一方面学校不断降低生源门槛,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懈;另一方面部分中职学生个性突出,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多数情况下,对潜在或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现象,学校层面多是被动处理,一般是在欺凌行为发生后才介入,处理的方式多以校纪校规进行批评教育。另外,中职学校把更多精力用于专业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校园欺凌无法得到有效预防。
(四)社会因素。根据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青少年很容易将虚拟情境中的暴力场景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发达的网络资源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中职学生过早地接触各种暴力色情元素,无形中强化了一些过激行为。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的法律,现实中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多因为欺凌者的未成年角色,社会普遍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方式处理,这无形中助长了校园欺凌的反复发生。
二、有效防治中职学生校园欺凌的措施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有关强化校园欺凌治理的呼声不断,人们提出要建立校园内的安全防范机制和校园外的综合治理机制,针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必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積极探索,共同构建符合新时代校园欺凌防治体系,真正治理好这一校园“顽疾”。
(一)优化家庭教育模式,激发防范潜能。2015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长要在子女成长中承担主体责任。父母要把善良教育、生命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引导孩子敬畏生命,学会分享,学习关心他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除了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还要善于发现并克制自身的不足,营造家庭成员间亲密友好的家庭氛围,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正面影响孩子。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并提供一个安全互动交流的场所,便于孩子及时释放心结,遇到问题与父母一道共同承担并解决。父母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说心里话,排遣心理不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走向强大。当孩子欺凌他人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批评教育,但也要意识到孩子的欺凌也可能是被欺凌的一种投射,可通过同理心的培养,减少其攻击性,以自身为榜样,教会他们遵守合理的社会规范;当孩子看见欺凌现象发生时,身为父母应当培养孩子的是非感和同情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弱者抑制强者,有意识地培养其解决矛盾的能力;当孩子遭遇欺凌时,要多了解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交流学校的情况,给予孩子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难关,必要时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二)落实学校育人职责,增强内治功力。面对中职学生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对校园欺凌的有效预防与综合治理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来抓,真正健全预防、治理、事后处置的长效机制。
1.预防方面。定期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时用适当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在中职学生间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学生识别校园欺凌,认清欺凌行为的本质,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敬畏法律,知晓行为应有底线,并鼓励他们向他人求助,真正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应端正育人理念,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德智并重”的教育理念,彰显治理校园欺凌的主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最基本的安全感。比如,班主任要主动关心班上有困难的学生,善于发现欺凌与被欺凌的苗头;学校保安要对校园内和校门口的隐蔽角落加强巡逻,安装监控,扫除校园不安全死角。
2.治理方面。根据《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应规范校园欺凌处置程序,明确不同情形的学生欺凌惩戒措施,特别是对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直接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中职学校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一旦发生欺凌行为将依规严肃处理,以表明学校对欺凌行为的零容忍,必要时可交由公安部门立案处理,形成针对校园欺凌有效的威慑力。
3.事后处置方面。事后,应对校园欺凌进行心理干预,化解问题。对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矫正其不正常的心理行为,激发其向善的力量;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有效排解其受伤害的心灵阴影,消除其心理委屈而卸下思想包袱。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让专业老师及时对欺凌者和被斯凌者开展专业的心理援助,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三)健全宏观防治体系,完善社会治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加大整治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力度,对一些引导低俗、暴力、早恋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应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并从重处罚,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引导他们正面的行为。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限于自身角色,难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援助,社会应该设立诸如反欺凌援助机构,以作为治理校园欺凌的必要补充,形成治理校园欺凌校内校外的优势互补,给予被欺凌者全方位的帮助与安抚。社会可以广泛吸纳拥有教育、心理、社会、法律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为卷入欺凌事件中的孩子与父母提供心理疏导和应对策略。
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治理,自 2016 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并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文件,为全方位治理校园欺凌现象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但是,在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需要专门立法加以确认。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应为未成年人专门制定法律,绝不能因欺凌者是未成年而疏于法律的追责;有了法律惩戒的底线,可以打消欺凌惯犯的侥幸心理,更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威慑力,杜绝欺凌行为发生。
(四)提高学生的防范本领,主动应对欺凌。中职学生应提升自身防范欺凌的能力,提升主动应对欺凌事件的能力和勇气。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职业规划,保持积极、乐观、自信。二是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及时识别、正确宣泄自身不良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冲动、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应积极寻找好的解决办法,必要時可寻求帮助。三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要保持同理心,学会关心他人,不做欺凌者;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交友观,对待不良现象不盲从,不能因为“哥们义气”做欺凌者的帮凶。四是学法懂法,加强自身防范意识。正确识别玩笑与欺凌,认识到欺凌的严重后果,敬畏法律。当遭遇欺凌时,主动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勇敢地对欺凌说“不”。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多方参与,只有坚持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方联合,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才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成长的需要上,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参考文献】
[1]孙 曜.从原生家庭角度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J].中职教育,2020(4).
[2]汪 宁.浅析中职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
[3]徐 欢,吴国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探索[J].哲学文稿,2015(2).
[4]舒 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让校园生活更温暖[J].青春期健康,2018(3).
【作者简介】孟 黎(1987— ),女,籍贯山西晋中,硕士,助教,现就职于江苏理工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生管理。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