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
2020-01-07崔欣欣
崔欣欣
[摘 要] 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京津冀三地由于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使教育资源流动性差、共享程度低、合作方式单一且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基于以上问题,在分析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困境的基础上,按照统筹、互补和标准化的原则,从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利益保障三个方面对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构建,以此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关 键 词] 京津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01-03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搭建起一大批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协同和共享发展的理念需进一步增强,共享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构建跨越行政区划的更加高效、顺畅的资源共享机制是缩小区域职业教育差距、推进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现代教育体系的根本保障。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困境
京津冀职业教育共享发展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同的行政主体和教育主体、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行业和企业,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多个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又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此,京津冀职业教育要想做到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势必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地区有排斥和限制进入的倾向,以保证本区域内的资源独享。由于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京津两地集聚了大量的优势资源,不仅有各具特色的职业院校,还包括领先的教育理念、顶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以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它们对周边产生明显的虹吸效应,反而对外辐射功能不强。河北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在教育规模和教育投入方面与京津两地差距悬殊,仅有庞大的生源,从而使河北成为京津两地低端产业人力资源的重要供应地。因此,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存在利益取舍上的价值选择,难以开展区域间的深度互通合作,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这就需要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尽可能扩大教育资源共享覆盖面,实现教育资源“错位”、优势“互补”。
(二)教育主体资源共享和协同意识淡漠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对三省市功能定位不同,导致其思想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经济领域合作意识较强,而文化教育领域合作意识淡漠,致使教育的协同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和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实施多年,三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源共享与合作方面共同签署和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非是教育主体间的自发合作。因此,在资源共享实践中,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共享观念不强,立足自身利益,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没有理顺和达成共识,就会导致行动上的滞后。因此,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认清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教育领域的共享与创新,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后盾。
(三)京津冀職业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京津冀职业院校及教育资源仍归属于各自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教育部门,在政策法规、学科设置、招生计划、经费划拨等方面属地化管理格局明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再加上不同的办学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难以形成各主体的利益平衡点。在动力机制、合作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厘清各方的需求、利益点和合作方式,建立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强各职业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师资交流、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社会化的职教体系,才能促进各院校间的互利共赢。
(四)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受益面狭窄
目前,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仅限于具有一定合作条件的院校和专业之间,共享平台少、范围小、内容单一,资源共享的收益面狭窄,难以激发各院校参与共享合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软硬件方面,由于图书文献、网络课程等数字资源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实现共享,而公共教学场所和实训室、教学设备、仪器等硬件只能在相近的院校间实现共享,即便这样,由于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划分责任,造成硬件教学资源共享难。在师资方面,由于区域间财税、人事和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政策的差距,导致教师间流动的编制、待遇不同,优质教师资源流向了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京津地区,河北成为吸引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地。在招生方面,近年来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随之下降,为了抢占优质生源,各高职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生源共享难以实现。
二、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教育标准化原则
教育标准化就是在不同的区域内奉行相同的教育教学标准,形成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标准化促进教育教学同质同量,标准化的核心是“最佳”,京津冀各职业院校间找到了“最佳”合作点,就能理顺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有利于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共享和交流。否则,即便是各院校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合作,由于标准的不同,也会在实践中产生很多摩擦,最终也很难形成实质性的合作。
(二)互补原則
互补原则是指京津冀各职业院校在实施资源共享时各教育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自愿的,不存在一方强迫另一方,通过资源互补可以满足各方的需要,实现共赢。京津冀各职业院校间具有的教育资源各有所长,具有明显优势的院校可进行辐射和帮扶,相对劣势的院校可提供基础资源。比如河北要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名校办分校方式吸收北京和天津优秀教育资源的转移,促进优质资源对河北的有效辐射,提升教育质量;而优质校通过品牌扩大了办学规模和影响力。只有遵循互补原则,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行为才具有可持续性。
(三)统筹原则
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院校间的紧密协作,还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如统筹政策规划、统筹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统筹教学软硬件建设、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体现在统筹制定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和原则,明确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统筹制定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阶段发展目标,要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且各阶段实现情况要进行考核评定;统筹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和更新升级,统筹进行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软实力的合理利用;统筹教育经费向内涵发展投入,要均衡保障和适当倾斜相结合,实施限高补低的政策,弥补京津冀地区生均拨款不足的院校。此外,各院校和行业企业也应该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只有政府、院校、企业等有效元素统筹规划,才能强化资源的效能,提高资源的共享利用率。
三、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推动政府、学校、企业进行跨区域合作,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建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政府调控机制构建
1.形成组织协调机制
可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联合指导委员会,从宏观角度制定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规划及实施步骤,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实现步调统一,发挥好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同时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联盟,可涵盖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反馈教育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共商改进意见,从而增强相互认知,推动合作发展。最后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可低成本、广范围地获取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促进院校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在推动区域协作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和法律支持是根本,国家性的指令文件是基础,要给予组织机构一定的行政功能,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确保协议决议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落实。只有建立完善的适应京津冀职业教育特点的政策法规,才能建立互信机制,统一运行机制,消除技术隔阂,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扩大。
3.统一管理运行机制
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实施标准不一致,直接影响了资源共享的效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标准,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尤其是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招生标准、就业标准、师资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规制,提高管理运行效率。
(二)市场调节机制构建
1.市场竞争调节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下,各职业院校都在区域大市场中竞争生存,只有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获得机遇。所以京津冀三地各职业院校要深挖内部资源,激发自身活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使市场竞争机制内化为自身发展动力,从而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中获得优势资源,以此为契机,走特色办学之路,创职业教育品牌。
2.区域共同市场机制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地方性、行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导向性,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关注“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正好与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要求相符。京津冀已然形成区域共同市场,各职业院校必将以共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3.资源共建机制
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应积极推进PPP模式,以“多赢”为合作理念,可以多个职业院校联合共建,也可以职业院校与企业、集团等其他社会资本共建,能够较好地解决职业院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不足、实训基地不够等难题,对于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益保障机制构建
1.经费保障机制
《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经费,全国为20973.62元,北京58805.03元(增长率为-7.84%),天津22865.22(增长率为-2.38%)元,河北17338.51元(增长率为1.17%),虽然北京、天津有所下降,河北有所增长,但北京仍全国排名第一,是全国的2.8倍,天津是全国的1.1倍,河北省是全国的0.8倍。三地教育投入经费差距直接导致在设备配置、师资力量、科研课题、课程建设、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距。要解决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投入经费差异问题,可考虑由教育部、国家财政局给予京津冀职业教育相关部门一定的特别经费投入,或者由三地教育部门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教育经费的补充。
2.利益保障机制
京津冀各方由于资源优势差异,付出与收获不平衡,导致资源共享难以维系,可建立规范利益的协商、分享、补偿、分配机制。师资方面,要打破常规,构建合理的跨区域师资流动模式,保障共享教师在自我提升、聘任考核、职称评定、薪酬发放等方面有据可依,三地教育机构可成立专项资金进行财政保障。另外要搭建师资交流平台,将各方人才资源信息录入平台,使人才供需信息通过平台进行对接,能够方便快捷且低成本地获取优质资源。在生源方面,要做好学生学习保障,可通过联合办学合理配置生源,使学生都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水平,同时要降低互通门栏,实现招生自由、就业自由的学生利益保障机制。
3.教学资源保障机制
在课程资源方面,各职业院校间要开展课程互认,使不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专业同一层次上进行课程选择,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在课程的衔接上还要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实现无障碍进阶;在课程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可通过三地间校际合作或校企合作共建优质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保障。在网络资源方面,京津冀职业院校间已经建成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但课程数量和开放度不够,可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免费向社会提供,实现网络课程学生在线讨论、作业、考试,教师在线答疑、考核评价,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在实习实训方面,由于三地资源差异,各院校间实训基地数量和设备也有差异,可采用有偿服务的方式,将有剩余教学能力的实训基地向其他院校开放,也可各院校间共建一批“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欣旖,刘硕,闫志利.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机制构建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2).
[2]肖红梅.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共享机制探讨[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6(10).
[3]吕英芳,丁桂芝.“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共享区域资源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6(1).
[4]孙翠香.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实审视与困境突破[J].职业教育研究,2018(11).
[5]刘磊.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教育观察,2019(5).
[6]李军凯,刘振东.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18(3).
[7]刘乐乐,梅媛.基于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6).
[8]曹洁,张学英,闫妍.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