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支撑下的数学史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2020-01-07王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数学史互联网+互联网

王珑

【摘要】在“互联网+”支撑下,高中数学学习不仅是单轨道,也是知识史、数学史和文化史的融合,更是现代化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选择上,由技能技法到人文生态;在设计上,由落入俗套到新颖实用;在方式上,由单一呈现到立体呈现;在应用上,由显性融入隐性融入;在延伸上,由拘囿教材到拓展课外.但愿,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学史能够重新装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内环境”,并拓展数学学习的“外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史;人文生态;立体呈现;拓展课外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互联网+”视域下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732.

当今,部分高中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技法轻思想方法,重“孤军深入”轻“前后统整”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于是,打造一片“数学史、文化史和现有数学知识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时空就显得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互联网+”为数学史介入高中数学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空间和机遇.“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引领着学生跳脱出来,在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内与数学文化对话,与现实文化对话,与数学的本质思想对话,与信息化时代对话,而这正是教师渗透数学史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互联网+”保驾护航中,数学史是否真正给予学生以知识上的充盈、思想上的启迪、文化上的浸润和精神上的冲击.由此,这个“+”,让数学知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传统、理想精神等更像“看不见的手”,左右课堂教学的层次和学习的境界.

一、选择:由技能技法到人文生态

数学教材结构上的安排,并不意味着师生一定要亦步亦趋,全盘照搬.新课改的视角下,数学资源的选择应该更人文一点,例如,由技能技法到人文生态,由数学纯知识到数学思想的传递,再到数学文化的渗透,由为应考的需要到数学素养的需要.鉴于此,我们应引领学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最有价值的数学史资料,进行深刻研讨、分析、剥离和提炼.

例如,地图四色问题,画法几何与蒙日,牛顿力学与微积分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去选择这些资料.例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事先布置作业:在网上搜集一个名叫西萨的人,看看他的趣闻轶事,想想他的什么事迹跟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通过搜集资料,学生发现:原来西萨跟当时的国王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件:棋盘上的格子数与小麦数量的倍数关系——这个趣闻恰恰与等比数列紧密相关.

再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碰到难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看看华罗庚的传记,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不得要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有关笛卡尔、刘徽的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这些“互联网+”呈现知识方式不仅把数学大师的精神、思维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能达到“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

或许,选择了什么数学史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数学人文生态的重建、学生视域的洞开、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文化的浸润,才是“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课堂中更加迷人的風景.

二、设计:由落入俗套到新颖实用

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史故事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引子,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不可能堂堂讲述故事,也不可能天天搞情境教学.那怎么才能让数学史和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打破俗套,结合“互联网+”形式,充分挖掘数学史文化底蕴,设计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的情境导入方式和教学方法.

例如,学习“赵爽弦图中的不等式性质的探究”,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先是引入赵爽弦图史料,然后计算几个整式的乘法,再归纳出完全平方和(差)公式,最后附图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用史料激活课堂、用整式计算演练、用附图辅助说明,它们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但细细想来感觉教学课就如一潭死水一样,没有活力,究其原因在于数学缺少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思想.教师不妨改变教学策略,通过“互联网+”技术演示赵爽弦图动画,再展示赵爽弦图背景中的平方和(差)公式,然后让学生在图形连续变化过程中得出公式,最后验证公式.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从感知到观察、观察到说理、说理到直观论证的学习过程.这种数学史引入方式符合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气息.

数学史的导入并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激发兴趣的教学环节,更是一种在教育理念、数学思想支持、精细创意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假如没有新颖实用的教学设计作为支撑,数学史可能只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课件”,也可能只是传统数学课堂的延续.借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设计新颖实用的数学史教学方法,不仅能让数学史“活”起来,古为今用,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认知数学知识的源头、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方式:由单一呈现到立体呈现

以往,数学史介入到高中数学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张卡片、一个教具,“教师的独白”就是数学史的“见面礼”.现在,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像媒体、微信、QQ、博客等信息化交流平台均可以是数学史大显身手的场地或媒介.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新技术,做精做细做实数学史呈现工作,为课堂增值,为学生助力.

例如,学习“球的体积公式”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介入刘徽的割圆术思想.其不仅是理论思想的呈现,更是其证明过程的呈现.因此,刘徽割圆术利用大屏幕有两种展示方法,一是用平行于半球的底的平面把半球切成等高的薄片,二是把球的表面分成若干个小网格.无论是哪种方法,这种通过多媒体模拟刘徽“割圆术”的做法,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学生向着知识的深处挺进.

因为“互联网+”,学生可以立体审视数学史,可以更清晰地目睹知识内在的机理,在一个更逼真的视野中直观地体验知识的发生、迂回、辗转和“前世今生”.而这样“清晰”之后,学生技巧、能力、素养的同步提高也就在瓜熟蒂落之中.

四、应用:由显性融入隐形融入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借助数学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就是显性使用,即直接使用数学史.如引入数学故事和轶事、数学家的人文传记等.这样的显性融入确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数学历程、彰显数学文化等功效.但学生无法透过显性的数学史来体会深邃的数学思想、掌握精妙的数学方法、感受精准的数字语言.鉴于此,数学史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不应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通过数学史的重建或重构,再现数学知识的自然性和人文性,验证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能透过数学史现象看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并使其具备数学的眼光和素养,最终使数学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若想重建或重构数学问题,这需要借助“互联网+”再现数学知识的自然性和人文性.

例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绝大多数教师一般采用“两个定点、一根绳子和一支粉笔”来作图或者讲述数学史中关于椭圆公式13种不同的方法来授课.这些方法的优点是便捷、易于操作.但从教学思想看,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1)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椭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2)学生难以感知椭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互联网+丹德林球演示动画来推导椭圆公式,再通过几何画板来展示椎体或柱体生成的椭圆.在数学史的重建或重构过程中,学生能“身临其境”体会椭圆产生的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教学时不借助“互联网+”技术,那么在数学史背景下很难画出椭圆产生的轨迹.

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而“冰冷的美丽”会让学生产生敬畏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史的追溯,必须要回归到求解过程,必须要抛弃那种霓裳羽衣的史料引入,必须要舍弃种种浮华的显性融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清清楚楚地认识数学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五、延伸:由拘囿教材到拓展课外

学海永无止境,高中数学的学习亦然.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除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达标的任务之外,我们还由拘囿教材到拓展课外,引领学生走向更阔大、更精彩、更厚重的数学密林中.关于数学史的探索,更是学生走向数学远方的有力体现.打造一个融“数学史、数学技能、数学文化”于一体的学习场域,这应该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加以深思的重要话题之一.

例如,利用“互联网+”把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形象地展示在大屏幕上:鲜艳的、醒目的七条线组成的图形,然后引申为笔画问题.能否一笔从某一点出发画出这个图形,最后返回到起点?再如,学习“数列与级数”之后,通过家校交流平台给学生推送“阿基里斯追龟”的趣味知识,再以故事为蓝本,编写课后作业,学生做这样的“互联网+”课后作业,就能够很快掌握级数的概念与重要性.还比如,学习“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之后,拓展到语文中的《战国策》中“南辕北辙”故事的寓意,然后写一首关于“向量”的诗歌,之后上传到QQ或微信,在一个更大时空内实现知识的共享.

在这样的架构和拓展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技能、数学能力,而且是一种数学综合能力.因为“互联网+”,学科间的壁障不再那么分明;因为“互联网+”,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为细腻或陌生的地带;因为“互联网+”,知识的传递和分享变得触手可及.

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学史能够以更加“形象”和“迷人”的方式豁然涌现在学生的视网膜上;数学史能够重新装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内环境”,并拓展数学学习的“外环境”,最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知识上得到充盈、思想上得到启迪、文化上得到浸润和精神上得到熏陶.

【參考文献】

[1]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8.

[2]张奠宙,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02):1-4.

[3]代钦,李春兰.中国数学教育史研究进展70年之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03):6-12.

猜你喜欢

数学史互联网+互联网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数学史上的骗子和赌徒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