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古村落

2020-01-07刘明明

炎黄地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宗族古村落建筑

刘明明

随着现代化城镇的发展,传统古村落保护面临诸多困境。古村落保护中与城市建设的不适应性;空巢、弃巢;商业开发;文化意识薄弱等是其不断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是中国深厚文化的历史见证。古村落在现代化建设中大批消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如何在现代化城镇发展中处理好保护古村落的难题,需要从源头探寻古村落不断消逝的影响因素。现将古村落不断消逝的因素做以下几方面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现代化建设与古村落传统建筑的不适应性

现代化建设对简洁、高效、新技术追求日益增长,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古村落传统的老式建筑相对于现代化的混凝土楼房建筑,显得笨重、复杂。

子孙同堂的传统大家庭生活,对建筑的规模和规格、格局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居住房屋的分布也较为讲究。

家庭分工明确,职责各不相同且尊卑有序,古村落传统建筑正是传承了这一传统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现代家庭多为小家庭,要求有更多的私密性空间,传统建筑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同时古村落传统建筑一般時代久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水卫设施和排污系统上与现代化生活很不适应,使其面临被拆毁的命运。

空巢、弃巢现象普遍

古村落一般都是先祖依据当时的环境而精心选择的适宜于生产生活的优越地理位置,或依山,以开发山上野生资源及适宜的生产维持生活;或临水,依靠其便利的水运交通或生产水产资源。先辈人对于神灵的信仰,也使他们对自身生活的生态环境产生敬畏之心,不会像现代人这样迫切地想要改变维持生存的策略。因此他们会长期安于现状,居于这个祖辈传下的基业上。城镇化的纵深推进,中国乡土文化正经历‘全耕社会转向‘半耕社会的变革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结构及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进城务工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求财之路,这就造成以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妇女、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的空巢化现象。古村落原本的生产生活瓦解。古村落不仅留不住本村的精英及青壮劳动力,而且也留不住“外人”。一般来说,我国许多古村落都有本村的特色传统或技艺,但由于缺少开发和经营,使一些外来人员想消费,却无法消费。

应有的经济开发的缺乏,导致村民收入的低微,空巢化愈演愈烈,并逐渐从“空巢”向“弃巢”演变。

过度的商业开发与文化自觉性薄弱

城镇化的推进,导致房产开发商依此为依托,不理会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建设美丽乡村,肆无忌惮地对古村落进行毁灭性破坏,并在其之上进行商业重建,使古村落原有的乡土及历史气息荡然无存。此外,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古村落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为适应游客的需求,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许多传统建筑被随意改造,失去了古典民俗风。

另一方面客流量的无限扩大,垃圾的随地乱扔、在古建筑上进行滥刻滥划,都对古村落带来极大的破坏。而村民文化自觉性的薄弱则是导致这一现象的致命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 “文化自觉”做此阐释:“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由于村民文化自觉的薄弱,对自己的村落特色与文化缺乏保护意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被商业者利用,导致古村落传统建筑与文化遭受无情的迫害。

传统的宗族人际关系的淡化

中国古代对村落治理,一般由郡、县、乡等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承担,受宗族关系的影响,实际上长时期内,大多地区血缘村落的真正政权机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统管村里邻里纠纷、村落选址、规划、建设等大小事务。 “如浙江新叶村,村里大都为叶氏居民。”这些古村落能够有序地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宗族力量与颇有能力的士绅乡贤。而随着血缘宗族组织的消失,传统的宗族人际关系淡化,古村落保护就成了难题。针对以上影响古村落保护的不利因素,提出几点改善措施,以期对古村落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性,发挥群众力量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受到的冲击很大一部分来自村民的文化自觉性薄弱。因此,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性,使他们意识到其现居的传统建筑是自己的祖辈极尽智慧的结晶。这里的生存环境、居住条件、生活方式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群众力量,积聚保护古村落最直接,最有力的群体。才能维持原汁原味的古村气息,使古村落传统建筑、传统风俗与文化长期继承和发展,为古村落做出最行之有效的保护。

发挥古村落特色优势,留得住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有着55个少数民族,因此现存的古村落不仅包括汉族传统的木构架院落式建筑,更有大量的民族古村落。例如湖北省恩施舍米湖村一个典型的土家族传统古村寨,一座座木质的土家吊脚楼,表现了该村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此外该村还是我国四大名锦中的土家族传统手工艺织锦———西兰卡普的发源地之一。

但现在这些独特的技艺正在走向没落。年轻人不再以此为民族特色而继承。当然舍米湖村只是众多传统古村落中的一个没落案例。还有众多的古村落面对同样的困境。如上所述这些古村落并非缺乏历史、独特的文化事物,魅力的风景。而是留不住人,留不住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与文化的青壮年及精英人才,留不住想要娱乐和消费的外来人。人员外流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便是经济上的追求,因此村民生活的改善与村落的发展休戚与共,利用村落传统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协调一致,才能留的住本村人,留得住休闲娱乐的外来游客。

做好宣传,积聚社会力量

“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成功之士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们大都愿意慷慨解囊,重修或整修村中古祠,道路等。因此做好古村落保护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家乡,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这一传统力量,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援助。如江西泰和县爵誉村,村内最大的古祠——康氏宗祠就是在社会捐赠的帮助下进行的整修。除吸纳政府的投入、商业投资外,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也是实施古村落保护的举措。

国家及地方政策、法律支撑

政府历来重视保护古建筑村落,成立古物保存委员会、中国营造学社等民间及国家组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也对传统文化遗存提出相关保护条款。强有力的政策与法律是工作高效进行的保证。使古村落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破坏古村落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裁与处罚。但要保证政策与法律对古村落保护切实可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大规模的研究与调查工作,只有在摸清古村落现状与各自特殊境况后,才能因地因况,将政策制定落到实处。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强大分支,它蕴含着先祖的智慧,是我们探究传统文化、建筑工艺、民俗民风的历史大教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古村落是文明国家长期发展与前进的重大任务。

作者单位:河北东方学院

猜你喜欢

宗族古村落建筑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