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2020-01-07蔡仲颖
蔡仲颖
[摘 要] 德育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如何发挥德育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对构建“德育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 键 词] 中职德育;生态课堂;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92-02
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学校德育课的中心任务。面对或沉寂、或喧闹的课堂,学生在不痛不痒、不思不想中变得麻木,教师变得无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真正有所收获,一直是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的课题。近些年德育生态的概念成为德育工作者研究的热词,一种新型的、相对高效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一、德育生态课堂的界定
提到生态,我们会想到“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所构成的生态圈。自然万物的生长有其生态环境,人类的成长也不例外。所谓德育生态课堂,就是在德育课堂上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真实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求、有所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德与行在和谐、自然的德育生态系统中得以自然生成与自动提升。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和谐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构成了德育生态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点。
二、德育生态课堂的构建
构建德育生态课堂,首先要构建一个课堂上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也像自然生态一样,包含着授课教师(阳光)、德育教学过程(空气)、德育教育内容(土壤)和德育评价(水分)。
(一)调整德育内容,夯实德育生态课堂的土壤
1.德育内容一定要与专业相关
职业学校的教育一定是来源于职业的教育,专业课教学如此,德育内容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德育内容的专业化衔接,德育教学内容不分专业千篇一律,无法有力地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德育课成为教育的鸡肋。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只有与专业对接,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创业与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中职的德育内容需要具有职业特色且与专业紧密相关。
2.德育教育内容一定要与生活时时相关
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大道理不能悬在空中,一定要落地。因此德育教育内容中的相关素材一定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及未来职场的相关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息息相关,并以故事、视频、体验活动等形式浓缩于德育课堂的体验与感悟之中,是动态的积累与积淀。
(二)整改德育教学过程,愉悦德育生态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有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身心得到愉悦,体验感知更加深刻。
1.团队合作“课堂公约”案例
传统意义上硬邦邦的上課要求变成了风趣的课堂公约。如坐、站时必须后背挺直;可以睡觉,但必须睡成一座美丽的雕像;可以吃东西,但必须人人有份;可以迟到,但必须“芝麻开门”。枯燥而生涩的理论、文字变成了更加直观而形象的视频、故事与游戏,学生通过观赏与体验自然生成理性的感悟;课上学生不再惧怕发言,赞美、表扬、鼓励让学生爱上了“丢脸”,真诚的掌声、开心的笑声、积极的讨论声响彻整个教室,课堂满是欢声笑语,轻松而愉悦。
2.团队合作“大话西游”角色扮演——体验活动案例
“大话西游”角色扮演,真正实践“团队合作”,学生得以在真实体验中感悟“团队合作”的精髓。
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报纸、纸壳、剪刀、拖布、胶带、彩笔等道具,在组内选出四名学生分别装扮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表演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某一故事片段。这一活动完成,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参与,有演员、有化妆、有编导、有解说、有音效,有摄影、有观众等,每一名学生都从各自的角色中去亲身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中角色的担当与配合,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知更加形象,对团队如何合作理解得更加深刻,对优秀团队的共性认识更加透彻。
(三)重新定位德育教师角色,构建充满阳光的德育生态课堂
德育生态课堂的关键在教师。教,指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有所感化;师,思辨能力、价值观、判断能力,让学生找到价值感。德育生态课堂上,教师是带给学生温暖阳光的导师,教师的语言生动而亲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如沐春风似承雨露”,教与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教师需要由原来的讲授者华丽转身为编剧、导演与教练。这是德育生态课堂教师的定位。
1.德育生态课堂教师备课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师主要准备知识点的阐述,而德育生态课堂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准备与知识点相匹配的游戏、视频、故事,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体验而有所感悟,备课的重点是在体验感的设计上。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前置于课前,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变化重新进行教学内容重组、课程设计、教学素材的更新与上课道具的统一筹备。
2.德育生态课堂教师身份定位
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千篇一律的教材内容的教书匠,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每一节课,教师都会插播不同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赏中去感悟;每一节课,教师都会带给学生不同的热身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每一节课,教师都会让学生参与预先设定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收获。丰富多彩、一环扣一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耳目一新。德育课不再枯燥乏味,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期待,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如影片《南极大冒险》团队合作案例引发思考——何谓团队?何谓合作?
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教师没有按传统教学模式去讲授概念、性质与特点,而是通过截取电影《南极大冒险》片段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团队合作,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观赏,从影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视频的插播,不仅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而且学生在观赏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团队合作的精髓。
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总结与归纳,学生收获得以自然生成,摒弃死记硬背,学生的感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随之增强。如从《南极大冒险》看团队,学生的总结与思考如下:
(四)持续德育评价,助推养成训练
教师在课堂的即时评价及课后作业的延伸考核,如同给德育生态课堂注入涓涓细流,推动学生在课堂上瞬间的感悟,形成真实的行动力,又折射回生活的养成训练中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动提升。
课上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德育课教育的一个阶段,持续的教学评价与养成训练不可或缺,是促进团队合作素养持续深化不可缺少的过程与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课后实践型作业必不可少,作业涉及学生的家庭、校园、班级领域,内容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时间持续一个学期,每一个领域至少达成一个目标,教师进行跟踪评价,评价分数即为期末成绩的组合,实践跟踪考核成为课程延续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必经之路。
(五)追踪教学反思,德育生態课堂逐步完善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师精心编导的精品课程中得以逐步深化,团队合作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到好处的结合中发生质的飞跃。整个课堂教学从课堂公约开始,从分组即团队组成逐步深入,学生在《南极大冒险》的视频欣赏分析中感悟团队,在《大话西游》角色扮演中深化团队合作意识,在《寻找身边优秀团队》的活动中升华团队合作意识。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团队合作行为的持续评价活动的推动下,团队合作行为习惯得以养成,教育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完美收官。
学生犹如德育生态圈中的一粒种子,在阳光(教师)、空气(教学过程)、土壤(教学内容)、水分(教学评价)的综合作用下茁壮成长。当这些都具备的时候,德育生态课堂构建成功。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德育课堂的生态圈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教学内容的设计遵从和符合学生品质生成的规律,反映和满足学生素养生成的内在心理需要。学生在持续的真实体验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素养自然生成,在生成后的可持续的评价机制的推动下逐步养成习惯,形成做事风格,最终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在和谐、自然的德育生态系统中得以自然生成与自动提升。
德育课不仅关系到学生品行的养成,而且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德育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加重视德育课的实践性,把德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德育生态课堂更加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活动中自然感悟,在感悟中有所行动,在行动中持续评价,在评价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成就人生,这就是德育生态课堂所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将不断深入探究德育生态课堂的构建模式,研究更丰富的德育生态课堂内容,探索更高效的德育生态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中职生德育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纯青,刘建勋,等.职业素养开发与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李华宾,张丽芳.通用职业素养指导与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许湘岳,陈留彬.职业素养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