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之解题中的“套路”

2020-01-07胡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解法归纳总结

胡静

【摘要】现在正是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向全国卷过渡的转型期,看似数学学科考查的内容变“简单”了,事实上,高考对于应试者的能力要求在逐年提高.而惯用的所谓的题海战术的功效明显下降了,要想改变这样的囧况,必须在机械性的训练中加入归纳和思考,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改变现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

【关键词】归纳;总结;反思;解法

我在之前的一篇论文中就有提到过数学学习中总结、反思和归纳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会“归纳和反思”,那么你的学习是低效率的,甚至说不会学习数学.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其所说的回顾即反思,是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也是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再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做一道会一类的效果.说直白点,就是发现并能理解题目中的“套路”,惊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是经常强调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以具体知识点、具体题型,甚至是具体的解题思想方法来加深对该重点的强化.现以我自身课堂中的几道题为例,来说明这个事实.

分析 学生解答本题的思路:画图—分析—计算,然后会发现目标式子不熟悉,不会处理.我开始是留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的,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动笔尝试解答了,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停笔思考着.等时间差不多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几点问题:1.看到已知条件会联系到什么(生:和圆有关,可以画图、考虑从数形结合入手)?2.看到问题式子会想到什么(生:直接计算感觉不现实,所以想从几何意义出发)?3.针对这样的已知和问题有什么思路(生:遇到有图形的动点与定点的距离问题,一般都运用轨迹思想、数形结合处理)?4.以前做过这一类题目吗?有哪些解题方法?……

经过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分析出题目中的关键特征了:这题的已知條件和上一题的条件很相似,但是所求问题有“差异”,毕竟上一题是“两点间距离之和”问题,比较熟悉;但是这道题难就难在它的系数不是1∶1,意义不明确.教师平时一定都会强调学生“常回头,多总结”,要对做过的题型、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反思—归纳—总结.比如这道题,既然“像”,那会不会就“是”呢?如果学生对上一题目有所研究的话,那么在解答这道题时就会有一种想法:把它变成自己“熟悉的”“做过的”题型!首先,将问题化成熟悉的“形式”——将系数变成1∶1,其次,距离之和问题就联系上一题了,这个时候就会想到“隐圆”中的轨迹问题,那么,目标就是找一个定点.

这几道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是借助向量的数量积运算,考查了距离和最小的问题,考查了隐形圆轨迹问题,还考查了转化思想,将原问题最终转化成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动两定之和问题”(即一个动点到两定点间距离之和的轨迹问题);另外还考查了构造相似三角形,以及围成三角形的条件,难点也在于构造这个相似三角形,并将距离和转化为两点间距离和.

如果学生没有对前面题目进行总结和反思,没有发现这一类题的“套路”,就算能力再强,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题目中的“套路”,对于解决那些形异而质同的题目,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解法归纳总结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考复习基因分离定律题型的归纳与探究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孕足月低位水囊引产联合静滴缩宫素的临床观察及总结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建议(一)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准确解题
夯实基础,大胆尝试、猜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