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方法探析

2020-01-07马宝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

马宝玉

【摘要】在小学阶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提问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师应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为核心,探索可行的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钻研的动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这一核心教学任务,提出几点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思维训练;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和学生自学等形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假如学生能够顺利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这种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加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在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个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意味着他具备批判性的个体思维品质.同时,问题意识能够支持一个人展开活跃的深度思维活动.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发展的起点.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贯彻落实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教学任务,要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驱动下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展开有效的分析,再探寻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之后,学生还需参与到解题经验的交流与反思过程之中,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获得健康的发展,以实现发展性的目标——学会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数学教学价值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比较重视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一个促进学生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说,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围绕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其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与以往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显然更具先进性、优越性,它充分反映了学生是课堂上的活动主体这一根本特性.而要建构这一自主性的问题式教學模式,还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另一方面,在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力等存在紧密的联系,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是看学生是否可以综合运用知识.在数学教育愈发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发展的情况下,教师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勇敢提问

长期以来,在教学环境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很少向老师提问题,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吗?并不是这样,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和好奇,学生在面对新鲜事物或者学习新知识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许多的疑问,但是出于许多原因,学生并不敢提出来.究其原因,可归述为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可能会存在许多顾虑.例如“我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会不会嘲笑我?”“提出来的问题如果老师不满意,会不会责骂我?”等等.学生总是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这样的心理障碍,时间久了,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压制,提问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其次,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一节课四十几分钟,教师从头讲到尾,教学程序非常紧密,并且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就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长期是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就很难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提出问题,而是等待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定位,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发现问题之后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以使学生能进一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当小老师,站在教师的角度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其他同学也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1.在教学引入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每节课开始时,学生往往不能立刻将心收回到课堂,因此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教师可采取有效的教学导入方法,让学生在教学导入法的引导之下对相关数学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并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而且在新课教学导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快速地了解到新课需要学习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之中,配合教师展开新课的学习.例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实物导入法来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事先准备一些不对称的教具,比如扣子不对称的衬衣、不对称的蝴蝶图画等.这些实物会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准备这些东西是想讲什么样的知识呢?”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之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疑问提出.例如有的学生说:“这些东西看似是一对,但是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状不同,可是我无法理解这些东西想传达什么呀?”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对称性的图案,如对称的五角星、对称的“囍”字等等,再让学生与之前的内容进行对比.小学生在对比的时候,很快地找到了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而教师此时也成功引入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因为内心充满了疑问,所以会在学习中带着问题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提升了课堂质量.

2.在学习新知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在教师成功导入新课之后,学生会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新课的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因此学习新知识往往是学生思维和注意力都最集中的时候.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的时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还需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激发学生一定的认知矛盾,让学生能够对新课的知识产生较强的自主探索兴趣.基于此,数学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围绕新课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新知的认知问题,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求知与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之后,可以逐渐引出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在学习这一概念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单位“1”,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单位‘1和‘1到底有什么区别?可以直接把单位‘1当成‘1吗?”当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对新知的探索与独立思考.尤其是当学生解决了认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单位“1”的概念,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这就是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目标.

3.在课堂结束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忽视每节课的末尾,但也可以在新课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然后由学生提出与这个情景有关的问题.这一做法能够让学生将此时所学的知识与接下来要学的新知识进行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使其主动夯实现在所学的知识,奠定接下来新课的学习基础.而且在这一环节设置下一节新课的悬念,有利于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完“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之后,可针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学习内容,设置一个生动的情景:在逛超市时,总是可以看到有小数的商品价格,可是小明和小红在超市里对着2.50元、25.00元的商品价格争吵不休.这一情景能够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更多与之相关的画面,并产生一定的疑问:“他们在争吵什么?2.50、25.00这两个小数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这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下节课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数学运用到实践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去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去超市的场景,选择两名学生作为售货员,选择五名学生作为顾客,由售货员算出每名学生需要多少钱,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教师也应针对学生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比如学生在计算“2.30+2.05”这一式子时,很容易出现看错小数点后面数字的问题,导致计算错误.此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易错题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错因,并自主提出问题:“2.30这个小数最后面的‘0可以去掉吗?”这一问题涉及与小数的性质相关的知识点,而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与掌握.当学生在解决易错题之后,其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他们的数学学习成就感也提升了.在以后遇到易错题时,学生会自主发挥问题意识,提出易错题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这些问题.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關键.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并注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在贴近生活的原则上,促使学生调动生活认知经验,自主提出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最终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2):180.

[2]董宇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4):148-149.

[3]王瑞琴.“问题意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48-49.

[4]胡修丽.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探索的新支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56.

[5]常芳兰.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9(21):38.

[6]仲伟恒.在问题意识的激发中发展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9(13):71-72.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语文教学的写作思维训练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