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020-01-07荆娟
荆娟
[摘 要]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极具思辨性的学科,其中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辩证法及唯物观等一系列哲学问题,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注重对学生心灵、智慧和性情的开发和培养,使其在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学会权衡利弊,做出合理选择,实现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
[关 键 词] 哲学与人生;中职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76-02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哲学中的“思辨”最初表现为哲学家对问題的知其所以然的强烈好奇心。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能够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辨能力越强,体现的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越为深刻。而中职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看待人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
一、深度挖掘素材,让学生重视思辨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需以丰富的素材资源作为补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材。”哲学与人生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符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具备了哲学思辨能力,就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挖掘事物的本质,要做到言必有据、实事求是,资源积累是前提和基础。只要“坚持不懈”,才能“厚积而薄发”。因此,教师应树立“大教材观”,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辨因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认知能起到教育价值功能的素材,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认识到思辨的重要性。
教学素材的选择需要具有生活性、感染性及教育性,凭借素材的典型性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单元内容中,其中所蕴含的思辨因素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交互性、顺境与逆境、困难与挫折,等等,这些资源在教材中主要体现在对比、分析和归纳。然而,很多辩证内容不是显而易见的,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外资源中所蕴含思辨因素的挖掘。课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新颖性,更能刺激学生思维发散。例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在教学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一课时,可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本校青少年打架现状,在调查过程中学会用多种形式调查,并学会辩证地看待打架事件的本质,既要看到其中的消极方面,可能是缺乏法纪观念的体现,可能是学生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积极方面,可能是青少年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人勇敢的表现,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资源,既锻炼了学生表达、交流合作及搜集、处理资源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可见,教师只有将课内外资源中所蕴含的思辨因素进行整合,并巧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乐于思辨
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哲学与人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进行培养的课程,在思辨能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考虑到德育课程学习具有抽象化特点,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活动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其乐于思辨。
信息技术将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便于教师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造了更多平台和机会。在教学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一课时,本节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在课堂中,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几幅图片,并提问“利己=自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并归纳整理:(1)利己等于自私,比如小偷偷东西、借钱不还;(2)利己不等于自私,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等。其中,利己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自私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选择侵犯别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利己和自私两个词语的概念,继续利用主题帖出示案例:(1)2019年3月江苏消防员营救轻生女子不幸牺牲;(2)如何看待无偿献血事件。这些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呢?让学生利用手机,搜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主题帖的讨论,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利己和利他行为。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怎么做呢?你是否会为了他人而愿意牺牲自己呢?正如无偿献血一样,人生的利己和利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是在帮助自己。当利己和利他发生冲突时,我们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不能为了做到利己而损害他人利益。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思辨
思辨能力是思考与辨析能力,具备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思辨始于问题情境。”情境是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搭建了沟通桥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和构建知识。在哲学与生活教学中借助图片、模型、实物、视频等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迪积极思维,在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它的注重点并不是将知识与技能简单传授给学生,而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感悟思辨,学会辩证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设两难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矛盾的问题、与教材知识相矛盾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认知冲突,让学生学会思考、辨别和正确地面对和处理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教学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课时,其重点是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人生选择。在课堂中,可适时地构建虚拟的选择冲突情境,“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你将会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选择继续升学自我增值,还是选择就业赚钱?”其中,任何一个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生活,事实上,选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选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现实生活中,总存在一种选择比另一种选择要好,但同时,两种选择各有千秋,让人无法定夺,继续升学、就业赚钱各有各的好处,如何选择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正确思考与辨析两者的利弊,学会正确选择。这样让学生置身于两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学到了知识,又有利于对学生正确价值的引领,同时,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艰难的选择中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四、设置课堂讨论,让学生领悟思辨
形成辩证思维是哲学素养培养的最高境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质疑,在深化知识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相比于问题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议题式教学”,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剖析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领悟思辨。
“讨论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精心选择合适的议题,适当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本身就是辩证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教学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议题:“人生的发展能不能没有理想和目标?”首先让学生观看《中国梦》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到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接着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人生的發展是否能够没有理想与目标?如果没有,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最后得出结论:人生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接着,设问引思:“人的理想与目标是否都能实现?是否能超越现实存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认真思考并开展辩论,正方与反方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激烈辩论,在批驳对方观点的同时,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观点。在整个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促进知识的强化,深刻理解哲学理论,也让学生领略到思辨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开展体验教学,让学生体验思辨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发展水平处于“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由于这部分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再加之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表现出消极的一面,更加不用谈及思辨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内在的体验过程和学习体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体验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为目标,相比于传统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适合知识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
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对哲学与人生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一课教学时,采用团体游戏教学方法,让学生辩证统一地思考如何看待人际和谐。将参与游戏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从起点开始,共同向前行50米会后,转一圈,然后依次返回起点,最先回到起点的小组获胜。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小组喊着口号,有规律的一步一步向前行,小组成员配合得非常默契,十分顺利地完成游戏任务;而有的小组因为意见不统一,要么原地打转转,要么吵吵闹闹地停滞不前,而旁边观看的学生,有的为自己小组加油助威,有的为小组出谋划策,而有的却仿佛事不关己,最后只有1个小组因为组员的齐心协力,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比赛。在游戏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发思考让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沟通与合作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分享到学习乐趣和多面性,也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极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哲学与人生是智慧之学,小到“微观世界”,大到“宏观天体”,将知识、观点和方法有机串联起来,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让学生在运动、联系和矛盾中逐渐形成思维能力,在陶冶心灵和情操的同时,追求更高的学习与生活境界,这才是哲学与人生课要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李志国,廖锦芳.哲学与人生课堂对中职学生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9(19):28.
[2]李根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文存阅刊,2018(19):132.
[3]傅娟.哲学与人生课程对提高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探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9):24,2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