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忆南华剧场

2020-01-07林丽钦

闽都文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闽剧戏园南华

林丽钦

“明中悬为幔,华灯绕作屏。阊阎有歌曲,醉里亦堪听。”自明末侯官曹学佺在福州西郊洪塘乡石仓园别墅中组建“儒林班”算起,以福州方言传唱的“福州戏”——闽剧,在榕城大地上已经传唱了400多年。《荔枝换绛桃》《贻顺哥烛蒂》《甘国宝》等传唱不息的经典闽剧早已不仅仅是戏台上的唱念做打,它已经和老百姓街头巷尾的闲谈品评融合成一体,内化成福州人的集体记忆和审美意趣。而位于黄巷中段南侧33号的南华剧场(即现在的中瑞南华影城),作为三坊七巷里唯一对大众开放营业的戏剧舞台,则是许多老福州娱乐消遣、欣赏戏剧的场所,至少存在过半个世纪的时间,留在福州人的观剧记忆中。

这座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的建筑原先是林颦卿所带的“南华”京班在福州的演出场所,随着民国十一年(1922)李厚基被逐出福建,盛极一时的京班在福州趋于没落。南华戏园便由刘贤枢等集资购置设备放映无声电影,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改为南华戏园,上演闽剧。

这座曾为木结构的戏园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分为两层,有楼下700个、楼上300个座位。每当大戏开演,狭窄的黄巷总会吸引四方不同阶层的市民携家带口赶来。福州著名的闽剧戏班“新国风”“旧赛乐”“赛天然”“三赛乐”以及善传奇声色艺俱佳的名旦郑奕奏在这里演出时,戏园不时挂出“全园满座”的牌子。

不少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和名媛闺秀都曾是南华戏园的常客。买不起票的戏迷则早早在剧场周边占好位子,等着“看白戏”“看戏尾”。所谓“看白戏”就是挤在门边,通过门缝和门上装饰性的洞眼往场内偷看。演出结束前几分钟,剧场大门会提前打开,门外的许多观众会涌进戏场瞧上一眼,过下击掌叫好的戏瘾,这叫“看戏尾”。

闽剧泰斗郑奕奏

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之后,矛头直指福州,福建省政府随即内迁永安。各闽剧戏班也随之纷纷向内地疏散。“善传奇”“赛天然”“新国风”等辗转闽北,“旧赛乐”“三赛乐”“四赛乐”浪迹福州十县及闽东五县流动演出,偶回城台各戏院排演。这时的南华剧场基本停业。倒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组织的“战地妇女宣传队”曾在这里举办过数场义演,为在洪水中受灾的福州市民赈灾筹款。

1945年抗战胜利后,省政府迁回福州,疏散各地的闽班陆续回来,满目苍凉的城台各戏园才又重新开张。但是,包括南华在内的众多戏园迎来的却是另一波艰难。

当时福州的国民党驻军多不是本地人,跋扈自恣的军人既要看霸王戏,又无理要求各戏园改演京剧。为维持生计,能忍则安的剧场老板在剧商公会的周旋协调下,定于每星期日上午特别配演京剧,只求军人不要在其他时间随意出入戏园。然而他们照旧纷至沓来,各戏园刚安抚好国民党驻军,又迎来白吃白喝白看戏的省防司令部、保安处和警察局侦探员以及他们的亲眷好友。几乎每场演出,都有两三百携亲带友的警民有恃无恐无票进场。“三赛乐”在南华剧场演出《吕四娘》的时候,在戏场内看霸王戏的有200多人。焦头烂额的剧商和老板无奈请省会特务机关以戏剧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出面摆平。特务机关查处了10多次之后,各戏院白看戏的人依然比比皆是,查票特务的亲朋好友从容淡定地赢得了看霸王戏的福利。剧商和老板们真是欲说还休。

如今的南华剧场

政府腐败不堪,市面物价飞涨,人心惶惶。这时候各戏园都门庭冷落,许多剧社纷纷倒闭。在纷飞的战火和扰攘的时局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华戏园举步维艰,濒于停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地下党支部成立的民舞社和民歌社,于1949年8月13日在南华剧场、8月16日在大罗天剧场举行两场“为留校同学活命义卖”的民歌民舞演出。第二场演出一直持续到17日凌晨,民歌民舞社用欢腾的秧歌、热闹的腰鼓欢迎人民解放军,表达对福州解放的欢欣雀跃。也就在这一天,福州宣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华剧场和复苏的闽剧一起迎来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南华剧场又响起闽剧的锣鼓声,剧场职工扛起着红漆的“迎戏牌”,用白粉书写上戏名和主演,在八一七北路的各店铺前来回走动招徕观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改制中,许多剧团提出了今后演员的戏路应朝男扮男、女扮女的方向发展。不少著名的老艺人一边演戏一边带起了女学生。1952年,“三赛乐”闽剧班在南华剧场招收学员,并举办了新学员拜师仪式。一批优秀的女演员从此走上闽剧表演之路。

1953年,市区的南华、天华、光荣、文艺(旧文艺)4家私营影院(场)归属福州市文化处管理。1956年,南华剧场改为地方国营,由市文化处投资重修,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观众座位1100多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闽剧艺术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叫好又卖座的现代戏,与重放异彩的优秀传统戏一起在剧场里争妍斗丽。

“文革”期间,南华剧场停业。幸运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和福州市电影公司在整理南华剧场的仓库时,惊喜地找到了原先福州闽剧院资料室的残存资料,以往收集的闽剧传统本大部分得以幸存。

1977年南华剧场恢复营业之后,戏剧和电影交替上演,现代戏和传统戏交相辉映。当时定点演出闽剧的剧场除了三坊七巷的南华剧场,还有东街口的光荣剧场和台江的天华剧场等。福州拥有很多戏迷,不少剧目连演一个月也场场爆满。闽剧现代戏《江姐》风靡一时,林芬菁、胡奇明、王梅芬、林瑛4位江姐轮番在南华剧场为戏迷连演了几个月。话剧《泪血樱花》在南华剧场连续上演54场。20世纪80年代的《曲判记》在南华剧场、光荣剧场、天华剧场等6家影剧院连演上百场,满座皆倾。许多名噪一时的闽剧演员都曾在南华剧院的戏台上演绎过荡气回肠的故事。

1982年,南华剧场归属福州市演出公司管辖。1984年,南华剧场撤销,改作福州市文工团团部。1986年,南华剧场改建为砖混框架结构,辟为福州市歌舞团团部和福州市演出公司办公楼。从此,作为闽剧固定演出场所的南华剧场,波澜不惊地退出了福州人的视野。

猜你喜欢

闽剧戏园南华
晚清伶人开办戏园管窥
晚清上海租界戏园为何能遵守国忌禁戏?*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清中期北京戏园演剧生态初探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