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2020-01-07麻恒翔王载忠
麻恒翔,王载忠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a.呼吸内科; b.神经外一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脑部血管出现病变,如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脑动脉损伤等原因,均会诱发脑组织发生脑出血及脑组织缺血等意外,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2]。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种高危性疾病,目前临床中尚无根治方法,神经内科常采取开颅术治疗,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开颅术创伤较大,术中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组织损伤,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随着现代医疗不断地深入研究,神经介入疗法逐渐应用于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3]。鉴于此,笔者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6.02±3.37)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小脑梗死8例;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5.98±3.31)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小脑梗死1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4]中相关诊断标准;2)头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3)机体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且具有清醒意识;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脑干功能障碍、癌症、肝功能障碍及脑疝等疾病者;2)伴有严重失语、痴呆及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相关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开颅手术,硬膜外麻醉,使用电钻进行开颅,以CT检查影像学资料为基础,了解脑血肿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血肿清除及引流等处理。观察组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包括椎动脉瘤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手术方法、前交通及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方式。1)椎动脉瘤介入治疗:对患者双侧椎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若对侧血管及椎动脉血流均正常,则表明代偿良好,于椎动脉下端放置导管,使用可脱性球囊对瘤动脉侧椎动脉近心端进行闭塞处理,在造影检查未出现瘤体显影,且脑局部血流循环恢复后,移除导管;2)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手术方法:术前3 d服用阿司匹林及抵克立得,采用局部麻醉,常规消毒腹股沟,于股骨沟两侧韧带下1.0~2.0 cm 处进行穿刺,并按压穿刺点,将穿刺导管和直导丝置入血管内,将直径约1.0 mm微导管经引导管选择性置入脑部病变部位,根据脑血管造影测量得到的血管狭窄数据,微导丝引导下将自彭氏支架通过狭窄部位,并放于最适宜部位,以改善血管狭窄程度,恢复脑局部血流供应,术毕,对穿刺孔进行止血、包扎及消毒处理,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及抗感染治疗等;3)前交通及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方式:采用全身麻醉,实施全身肝素化,于颈动脉C2位置置入导管,并于动脉瘤约1/3处进行微导管超选择,将导管尾端Y型阀侧孔与另一个Y型阀进行连接,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加压滴注,并借助微导管将可脱性弹簧圈填入动脉瘤囊内,直到将动脉瘤与血液循环隔离,术毕对穿刺处进行包扎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动脉狭窄完全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动脉狭窄有一定缓解为有效;临床症状及动脉狭窄程度未有改善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脑水肿、急性脑梗死、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P=0.035(χ2=4.441)与对照组比较。
2.2 2组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例
*P=0.027(χ2=4.914)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脑血管疾病发生后,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动脉狭窄情况,导致脑局部血流灌注受阻,影响脑部血液微循环,损伤脑部神经组织,使患者出现失语、偏瘫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因此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仍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6]。
开颅术是常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开颅清除或引流血肿病灶起到治疗的目的,但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不仅增加患者疼痛程度,且术中易损伤神经,导致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及脑水肿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康复[7]。神经介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中[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与传统的开颅术相比,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更佳,且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安全性更高。究其原因在于神经介入治疗采用穿刺微创方式,通过股静脉及股动脉进入血管自然通道进行溶栓、扩张血管及注药等治疗,有效疏通血管,改善脑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恢复,且在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借助血管造影技术,可将血管病变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使神经介入治疗更加准确精准,可减少术中对其他血管神经组织的损伤,利于降低神经功能障碍风险。此外,神经介入治疗创面较小,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明显的损伤,利于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恢复,且能够使患者在不进行开刀手术的情况下便可接受良好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身体上的负担,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感,且能够减少脑水肿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疗法可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