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法讲阅读: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性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阅读课案例分析
2020-01-07李珍珍
李珍珍
(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贵州凯里 556000)
一、背景
一直以来,阅读课型在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纵观高中英语人教版教材,笔者发现:高中英语教科书阅读部分内容广泛。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他们的视野,并增加其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由于阅读材料涉及内容繁多,向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内容的特点调整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认真分析阅读文本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阅读课进行了多次改革尝试。
本文以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的阅读课“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本文主线是英语演变的过程,但在具体叙述过程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知识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表达上的差异。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一向学生呈现相关历史知识或是列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结果就会无法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且也不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允许的。为此,笔者对实际教学做了调整,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二、展示——案例的描述
(一)第一环节:扫读全文,数清文章段落
通过扫读全文,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前,对文章的大体面貌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第二环节:细读文段,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每个文段的大意和详细信息
本篇文章一共分为五个文段。笔者根据每个文段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对各文段做出了相对恰当的处理。以下为各文段的详细处理过程:
1.第一段。对该段,笔者主要结合文段内容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带领学生迅速阅读该文段,并从文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整个过程所花时间不多,学生很快、很好地完成了本环节任务。第一段设计问题如下所示:(1)How many people spoke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2)Where did English speakers live?(3)Why English was spoke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2.第二段。因为该文段篇幅较短(三句话),所以,笔者先让学生自行朗读文段,然后步步启发,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语总结出该文段大意。最后,笔者根据学生的总结进一步归纳该文段大意:English can be understood by speakers from different places.
3.第三段。在分析本文段特点后,笔者在学生阅读该文段之前,以时间为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具体时间为提示线索,在文中快速定位所需信息。这样,学生在“做事”的同时,就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该文段的大概意思。相关线索如下:
How was English changed?
(1)AD 450~1150:_____________
(2)AD 800~1150:______________
(3)In 1620:____________________
(4)In 18thcentury: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该文段也较短,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此,其处理方式也是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读完文段,然后概括出文段的大意。同样,笔者根据学生的表述最后总结:Two big changes in English spelling.
5.第五段。文段所讲内容为英语在五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因此,笔者结合文段,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整体了解文段信息。以下为笔者设计的填空练习:
English is spoken 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三环节: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各个文段详细信息的理解
对本环节的处理,笔者并没有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对句子进行翻译,而是在学生基本理解句子意思的前提下,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各个句子。如在给学生讲解第三段的句子“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时,笔者在确认学生基本掌握了句子大意之后,通过列举与他们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阐释了句子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句子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的乐趣,一举两得。在其他文段对其他句子的处理,笔者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使整个英语课堂的气氛都较为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
(四)第四环节: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留出了提问的时间。提问的内容可以是有关文章内容的,也可以是有关语言点的。如果是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就有助于学生再一次了解文章结构和文章细节问题;如果是有关语言知识的问题,就有助于为学生下节课学习语言知识点做准备。
(五)第五环节:总结
在总结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对各个文段的大意进行了复习,也对各个文段的个别细节信息进行了复习。在对各文段的总结方面,笔者带领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给出的相关线索,让学生说出各文段的大意。例如,在对第一段进行总结时,笔者先后抛出下列问题:What happened to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Then what happened to English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how about today's situation of English?学生根据线索提示一一回答出了目标答案。基于此,笔者最后继续以问题“So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引导,学生轻松地回答:“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三、评析
阅读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文本特点对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做出相应改变。针对本篇文章的特征和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笔者做出了新的尝试和调整,具体评析如下。
(一)具体文章,具体方法
本篇文章和其他文章相比,文章脉络相对较复杂。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概括文章各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就比较大,还会让整堂阅读课在一开始就略显沉闷。因此,笔者在充分考虑各因素后,对阅读方法做出了调整,一改之前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做法,针对文段细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各文段,并从各个文段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答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由于教师已经通过问题给出了提示,学生阅读起来难度相对降低,在阅读后,他们都找出了各个问题的答案,提升了成就感。
(二)调整文段讲解方法,降低阅读难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篇文章为说明文,整篇文章的基调比较客观,几乎没有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这样的文体相对而言略显枯燥。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在学生粗略地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文段的细节内容,以列举与其实际生活相关例子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课文。这样,学生觉得枯燥的说明文变得有趣起来,其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