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
——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

2020-01-07吕佳佳

华夏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爻辞礼制经文

□吕佳佳

《易经》是西周时期的占筮之书,由六十四个卦象和解释卦象的卦爻辞组成。由于经文过于精简,十分古奥,后人往往很难理解。而作为反映殷周之际历史变迁的典籍,其中必然包含着西周时期的许多礼仪内容。如何正确阐释《周易》经文中卦爻辞的涵义?如果不明周礼,许多卦爻辞的阐释便难明其真实意旨。故而本文将以《周易》中的中孚卦为例,以礼释《易》,力图对其做出符合当时情境的合理解释。

一、《易经》与周礼关系之考证

(一)《易经》的成书年代考

《易经》原称《周易》,《周易》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注解、阐发。考察《周易》与周礼之间的关系,确定《周易》的成书年代是十分必要的。

《周易》最早在《左传》及《周礼》这两部著作中就已提到,《左传》昭公二年曾记载晋国的韩宣子出使鲁国,在太史那里看到《易象》和《鲁春秋》,就感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韩宣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制度完善的周礼来治理国家,周代才会如此兴盛,这也表明他认为《周易》同样是周代重要的文化典籍。

《周易·系辞下》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他认为《周易》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解经这三个阶段。这个说法有其合理因素存在,《易经》的形成确实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时一人完成。易学家们通过分析卦辞和爻辞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发现都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所以《易经》形成于殷末周初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

(二)《易经》与周礼内容之考察

周代的礼制内容十分广泛,《周易》也在其中。《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掌于太卜之手,为王官所用,属于官方编纂的典籍,对于这本占筮之书的使用本身就是周代礼制的重要内容。《周易》不可避免地会反映这一时代的礼乐盛况。由此来看,古代典籍可以与当时的社会实践及典章制度之间相互印证,这对《易经》来说是一种可靠的诠释与理解。

与此同时,《周易》经文实际上还探讨了吉凶悔吝与礼仪之间的普遍联系——守礼则吉,违礼则凶。那么这种联系是如何产生的?这就归结到了人的德性品行及由此所引发的行为上。《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道自然,本无吉凶之说,吉凶的判断是根据人道的得失而言的,所以,吉凶悔吝更多地是在探讨人道的具体规范。而在《周易》经文中,往往是用“君子”的思想言行来给人以启示的。譬如,《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要求人们需白天勤勉于事,夜晚警惕反思,才能不出差错。《谦卦·初六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也在启示人们要培养谦逊的美德。《观卦·九五爻》云:“观我生,君子无咎。”是在提醒人们要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常自省才能避免灾祸。《遯卦·九四爻》:“好遯,君子吉,小人否。”是讲君子需要适时而隐,审时度势,进退合宜。可见,在《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与人文思想,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可以通过自己进取的行为改变吉凶,以此来启发人们加强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君子,从而成就事功德业。

由此看来,《易经》对于周代的礼仪内容不仅仅是一种表面化的呈现。就哲学层面而言,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人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以何种方式存在着才是合理的。圣人揲蓍成卦,其目的不只是用来卜筮,更重要的是通过吉凶悔吝的判断,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使人们遵循一定的规范。只有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有透彻地把握和理解,才能正确地对待个人的生活处境,不被生死寿夭的问题所困扰,安身而立命。

二、中孚卦中的五礼情况

在中国古代,礼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特别是在周代。《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夫礼,所以整民也。”可以看出,礼是国家的根本,是治理百姓之良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的名目十分繁冗。《周礼·春官·大宗伯》明确把礼分为五类,“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在《周礼》中,“五礼”分别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职能。以《周易》中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为例,从五礼入手进行解释,可以明显看出其卦爻辞与具体礼仪的关系。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许慎《说文解字》释孚:“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先民通过观察鸟的孵卵,发现其孵卵的时间十分规律,从不失信,就引申为“诚信”之义。李镜池在《周易通义》中认为,中孚卦“是讲礼仪的专卦”。“中孚:心中诚信。中,心。孚,信。”(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页)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虞,指丧礼。《公羊传》文公二年何休注:“虞犹安神也。”安葬为虞,虞后则祖先灵魂入于宗庙,就转为祭礼。《仪礼》有《士虞礼》一篇,记载士举行虞祭的正礼。对此,郑玄在《既夕礼》下解释说:“虞,安也。骨肉归于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朝葬,日中而虞,不忍一日离。”可知虞祭是安定死者精气,以免其彷徨漂泊的祭祀。

燕,指讌饮之礼。燕礼之“燕”,通“宴”,意为安闲、休息。燕礼是古代贵族在政余闲暇之时,为联络下属的感情而宴饮的礼仪。“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周礼·春官·大宗伯》)四方前来朝聘的诸侯,是天子的宾客,天子要通过燕飨的方式,与之相亲。

此爻简述了虞、燕二礼。虞属于凶礼,祭属于吉礼。虞礼安神于宗庙之后则转为祭礼,祭礼则属于吉礼,所以说“虞吉”,而燕礼属于快乐之事,如果出现了祭祀之事就不便举行。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鸣叫的鹤在树荫处,它的对偶应声和鸣。我有美酒,与你共饮,这是一首婚歌。开头也是用一对鸟来起兴,可见此爻讲的是婚礼。《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成婚之时,夫妇对席,共牢而食。食礼完毕后,古人饭后要“酳”,也就是用酒来漱口安食。婚礼中“酳”有三次,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故曰“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打败了敌人,有的人乘胜追击,有的凯旋班师;捷报传来,有的喜极而泣,有的放声歌唱。这是以记述打胜仗来说军礼,不管是前线还是后方,都是一派胜利的景象。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此爻描述了一幅畋猎之景:在月中月亮最亮之时,马匹在疾驰,进行得很顺利。《周礼·春官》曰: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师指军队,大田指打猎,都属于军礼。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畋猎,主要的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协同配合能力。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把俘虏捆紧,用作人牲。在《萃·六二》、《升·九二》中出现的“孚乃利用禴”,指的是把战败的俘虏当做祭品来行祭祀之礼。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礼记·曲礼》:“鸡曰翰音。”翰音指的是鸡,鸡是古代重要的家禽之一,也是古代祭祀品之一。这是说用鸡来祭天。周人祭祀天神,是国家最重大的典礼,而用鸡当做祭品的情况很少,所以用鸡来祭祀是不合适的,此谓“贞凶”。

综上来看,虽然自古以来,各家各派对于《周易》的注解已是汗牛充栋,但从《周易》经文本身出发进行阐释无疑更有利于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和意义。通过分析中孚卦中爻辞的礼制归类问题,可以看出卦辞中的“豚鱼”为士庶人之礼,可能为嘉礼;初九爻的虞礼为凶礼、燕礼作宾礼;九二爻描述的是婚礼的内容,为嘉礼;六三、六四爻所表达的是军礼;而九五、上九爻讲的是祭礼,属吉礼。由此不难判断,结合具体的礼仪内容,以礼仪作为解释中孚卦的视角,可以更为客观、准确地去了解卦爻辞中的内容。

三、《周易》与周礼研究的意义

《周易》经文中寥寥几句就交代了很多事情,没有对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就很难清楚地理解与释读。可以说,“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是诸事之本。《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由此可知,不论是君王的政治军事活动,还是个人的德行修养,都需要遵守礼制规范,礼是处理各种关系以达成治人治家治国治天下的媒介和工具。又由于《周易》经文产生于礼仪氛围十分浓厚的历史时期,故而将周代的具体礼仪与《易经》的内容相结合来加以研究,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周易》经文中的本有思想与涵义。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礼学本身的资料卷帙浩繁,零散杂乱且不成系统,很难去进行梳理,而《周易》经文也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词句的精简,导致后人很难去把握解读卦爻辞的尺度(参兰甲云:《周易古礼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不过,《易传·系辞》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可见在爻辞中确实包含着很多礼制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以礼释《易》这种研究方法与角度是合理的,而通过对《周易》中相关礼制内容的充分发掘,亦可以丰富和补充对其时礼制思想的研究。

虽然以礼释《易》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同样也具有局限性,比如说它不可能将《易经》中所有的卦爻辞都解释清楚,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具有相当的价值与意义。把《周易》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用反映当时历史风貌的文献来解读,这不仅对于《周易》这样的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实事求是地、具有探索精神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同样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猜你喜欢

爻辞礼制经文
经文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圣经》经文中国化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如何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