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转变给民进党带来“冲击”
2020-01-07周忠菲
■ 周忠菲
美国大选进入冲刺阶段前后,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画风”出现某种改变,表现为行政部门和军事部门各自释放了一些前后矛盾的信号。这些信号显示,美国在中美关系上有可能转向追求“某种战略稳定”(在华盛顿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商业与政治经济学项目主任肯尼迪语)。此种战略考虑传递到对台政策,特朗普政府支持台湾激进分裂主义的“台独”路线,肆无忌惮地默许台湾民进党当局挑战地区稳定的做法,也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冲击”对民进党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观察点。
使用“画风”一词,意味着美国对台政策并未进行根本性调整,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发展,仍然是美国的战略诉求。但“画风”改变也意味着,美国因战略需求变化,今后对台政策将“更加多元”。过去单一集中,通过支持台湾当局挑衅行为以激化海峡局势,强化中美对抗程度的做法可能改变。也意味着,对民进党“暗画红线”,释放“加强风险管控”的信号,成为可能。
美国对台政策“画风”发生变化,这对依靠两岸关系紧张逻辑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将产生冲击,岛内政治会进一步分化。当前民进党当局释放了一些“放软身段”的动作,以应对美国对台政策“画风”的变化,但台湾当局不会轻易接受“缓和路线”。对民进党当局挑衅海峡和平,以身试法的冒险性,应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一、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画风”有所改变
特朗普执政以来在中美关系上不断挑衅,贸易战、科技战、法律战、舆论战、外交战,几乎穷尽所有手段。2020年下半年,美国打“台湾牌”更加肆无忌惮。然而随着大选“冲刺”阶段临近,美国涉台“画风”出现某种改变。例证有:
其一,美国大选首场辩论并未“聚焦美中关系”。美国媒体对此解释为:“释放美国从中国的边缘后退之意。”(10月6日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而在大选初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月11日报道,特朗普在接受保守派电台主持人休·休伊特(Hugh Hewitt)采访时表示:“如果这次选举唐纳德·特朗普输了,中国将拥有美国。如果我没有赢得选举,中国将拥有美国。”末尾还加上一句,“(这样)你们会不得不学习讲中文(You're going to have to learn to speak Chinese)。你们会想知道真相的”。
9月29日,首轮大选辩论正式开场后,“真相”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辩论中,特朗普和拜登都回避阐述各自的政策主张,都不提具体政见,事前渲染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问题、种族主义等议程设置,统统在“言论互殴战”中被“弥漫”、被“跑题”、被“脱轨”。当晚美国媒体对辩论报道使用的头条标题,意外地保持高度一致:不涉及任何政策报道。媒体将这场辩论定位为“政治抹黑秀”,内容集中批其“纯属混乱”和“无穷无尽的吐槽”。其中《纽约时报》的评论是:两位候选人对彼此的尖酸蔑视,在现代美国政坛可谓闻所未闻。《华盛顿邮报》称:“哥们儿,别插嘴,闭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难得“委婉”地擦边点评为:“首场辩论并非主持人原本可能期待的,那种平和的政策理念交流。”甚嚣尘上的舆论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场全美关注的首场大选辩论中,中美关系“意外地”没有被提及。
其二,行政部门发声,调子有变。美国中期选举时,副总统彭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曾高调发声:“美国绝不会在南海退缩。”彭斯声称:“特朗普的领导起效了。中国想要一个不同的美国总统。”中期选举后,彭斯又“画龙点睛”,抛出“美国受到威胁说”。彭斯宣称:“就像总统所说的那样,我们发现中国正在试图干预我们美国的民主。”其后,美国围绕南海、台海,涉台动作“层层加码”。进入8月,美台关系往“突破行政限制”和强化武器售台两个方向发展。先是环境与卫生部部长访台,后又策划副国务卿访台。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联合国会见台湾驻纽约办事处人员。美国行政部门进一步放风说,“不排除国务卿可能访台”。个别高官甚至释放“美台可能建交”信号。中国大陆以战机飞越台湾“领空”,不存在所谓“海峡中线”,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回击。就在台湾当局大声喧哗“共军来犯”的同时,两岸所有民航班机如常运行,显示祖国大陆维持区域稳定的能力。
10月9日,美国对台湾问题的表态有所“微调”。国务卿蓬佩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本届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以确保我们与中国之间就台湾问题达成的谅解能够得到落实。”他的进一步表述是:“认识到台湾是美中冲突点,(我们)不想这样。”主持人提到英国《金融时报》当周有篇文章谈“中国和美国是否会因为台湾开战”。主持人追问,“一些美国议员、军事专家和一些对华鹰派人士,呼吁华盛顿对台湾防务做出更明确的承诺”,请问“国务卿有何看法?”蓬佩奥的回答提到“与台湾关系法”和“美国的承诺”,提到“向台湾出售武器”,以及“确保台湾及其周边航行自由”。蓬佩奥调整以往的强硬立场,将中美关系描述为“有一系列已经存在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谅解”。蓬佩奥在采访结束时戏剧性地宣称:“我们想要和平”,“但我们将确保履行我们对台湾的所有义务。”就是说,举起“和平”旗号,绝不放弃敲诈。
其三,美舰“低调”穿越台湾海峡。10月14日,美国海军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贝瑞号”(USS Barry-DDG 52),“低调”穿越台湾海峡,这是今年以来美国军舰第10次穿越台湾海峡。国际社会观察到,美国政府对此次行动,事前和事后均未做任何“声张”。此举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指责,严厉警告美国,“不得侵犯中国领海领空”。
10月20日,美国联邦众议院“中国工作小组”再次“按部就班”地在售台武器问题上发出挑衅信号,提出所谓中国问题“包裹式法案”。国会除了旧调重弹“支持台湾国际参与”等项目外,还宣称10月13日国会提出的,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计划(包括水雷、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在内的7种主要武器系统),其中有3个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对这一“强化”动作,国会强调说,是为了“维持美军阻止中国大陆武力攻台”。这是美国首次出售空对地长程武器给台湾,也是特朗普政府第8次对台军售。而这次是在突破防卫性武器范畴方面,试图打“擦边球”。这就是美国的“和平”面目。在释放“准备从中国边缘后退”信号之后,又开始“强化”美国与“台湾安全”的关系。
台湾民进党当局立即利用美国此举“壮胆”,不过采取的方式是由“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资源与产业研究所”所长苏紫云出面发声,表白台湾“不会主动发动攻击”。不忘强调,过去美国对台军售都属“消极防卫武器”。这次出售的空对地长程武器,“按以往狭义的防卫性武器定义,是不可出售的”。随后,美台对媒体炒作的“美国军机飞越台湾”一事,做出“绝无此事”的“澄清”。这种反应与宣称“美台联手”共同“应对中国威胁”的高调形成反差。台湾民进党当局的表现,有所“收敛”。
二、民进党当局制造两岸关系紧张的逻辑受到“冲击”
美国大选冲刺阶段释放出的,中美关系可能转向追求“某种战略稳定”的信号,反映出美国在社会、政治、国际关系三对矛盾关系中,社会、政治矛盾更加突出。内部矛盾尖锐化带来的危险性,使美国决策层认为有必要在世界战略和中美关系方面追求缓和。极有可能,这种考虑不受大选结果的影响并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样,美国对台政策中利用民进党制造两岸关系紧张的需求,出现相对下降。对民进党而言,其制造两岸关系紧张的政治逻辑,必然受到“冲击”。近期,“台独”分裂主义势力将出现三大不安。
第一个不安:“激进台独”政治路线的“合理性”受到挑战。
1月以来,踩着中国大陆与美国冲突的节奏,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激进台独”的举动越来越疯狂。还记得1月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充满挑衅的“新年贺词”吗?还记得3月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自己是抗击疫情的“战时总统”时,民进党当局立即跟进,在其外事网站上公然把新冠病毒定性为“武汉病毒”吗?还记得“双十节”民进党当局“打着中华民国台湾”旗号,那些充满敌意的对祖国大陆“喊话”吗?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两岸紧张局势直线式上升。
现在看来,8月以来,由美国批准部长级官员和副国务卿访台,民进党高级官员散布“美台可能建交”等政治冲刺,不得不告一段落。而民选政治下,岛内各种“政治暗礁”将变得突出。“反中”“中共威胁”等政治口号,成为民进党的“累赘”。台湾执政当局在两岸事务上“坐冷板凳”,与祖国大陆“没有任何交集”的现状,对民进党构成巨大压力。
第二个不安:经济政策走不出“误区”。
民进党的不安也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民进党执政以来对世界经济趋势,中国大陆经济复苏能力判断的失误。许多台湾工商界人士指出,民进党的经济政策始终处在错误的方向,信奉“美国优先”,进口美猪美牛,期待台美自由贸易协定,全都成为泡影。台湾没有从美国得到任何经济利益,还要面对美国战略收缩带来的困境。民众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接近创历史纪录低点。即使不与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时期相比,与陈水扁第二执政期相比,也是危机重重。最典型的是民进党不遗余力鼓吹的“新南向政策”,前景堪忧。台湾工商界人士指责执政者如今一味空谈台湾“经济结构改革”“产业升级换代”,却回答不出台湾经济增长的基础在哪里。这种经济政策,无异于“空穴来风”。认为台湾经济要发展,不能不思考大陆在东亚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性。未来大陆经济复苏,将促进周边经济体发展,产生更大的市场作用。民进党的两岸经贸经济政策,只会使台湾对这种趋势反映迟缓,颗粒无收。
此外,还有台湾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问题。后疫情世界经济表明,中国大陆作为世界重要生产基地与全球供应链上最重要一环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跨国企业仍将中国大陆视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进行布局。世界多个外商投资咨询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台商在内),大部分大企业仍然肯定中国大陆市场,不会轻意撤离。认为中国大陆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上仍然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台湾是中小型企业组成的生产网络体,无论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如何变化,台湾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主要是生产和加工组件。在地区生产链问题上,与祖国大陆的互补性关系,仍然非常重要。民进党设置障碍,“弃陆投美”,攻击祖国大陆“经济沉沦”。现在,眼看“台美供应链蓝图”破碎,内心黯然不安。出于政治考虑,又不敢承认“误区”。可以预见,由于疫情出现长期化趋势,民进党在经济政策,尤其是两岸经贸关系上,面临的压力将迅速增加。
第三个不安:挑起两岸军事冲突的空间被美国压缩。
如前所述,美国对台政策“画风”改变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准备用两手政策应对中美关系,美国需要打出“和平”旗号,同时又不放弃继续用“台湾牌”进行敲诈。但美国“需要某种战略稳定”也是现实需求。这个前提,导致美国对民进党在军事上挑起海峡冲突的空间进行压缩。
陈水扁时期,台湾在军事战略方面选择“决战境外”,暗含与祖国大陆对抗之意。现在的民进党当局,不但公开宣扬祖国大陆是台湾“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以此作为杜绝两岸缓和的手段。
现在,美国释放“低调”信号。从美国的算盘看,在保持所谓政策连续性方面,扩大售台武器,鼓吹“美台联手”,上演“军事合作”大戏等,是对中国大陆施压,也是利益敲诈。在对台政策“画风”改变实现真实目的方面,美国需要在更高层次上顾及如何实现其“战略稳定”。因此,需要对台湾民进党当局在军事上挑起两岸冲突的政策空间进行压缩。美国盟友对周边安全形势的认知,也不让美国放纵“台独”。例如,日本新任首相出访越南时提出,日本政府反对任何可能加剧南中国海紧张局势的行动。最近,日本在“亚洲版北约”表态,也强调“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又如,作为美国“印太战略”重点的印度,据媒体报道,疫情可能导致其经济倒退三年。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显示了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这种建立反华包围网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美国也担心,一旦形势失控,自己蒙受损失。因此,美国有可能“适时”举起对“激进台独”进行“管控”的“尚方宝剑”(陈水扁第二执政期,美国曾经公开警告,如果海峡局势出现的失控是由于台湾当局的“误判”引起,美国“不会介入”)。从亚太安全层面看,美国对台政策“画风”的改变,具有“画红线”的警示作用,民进党当然“感到不安”。
8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在涉台方面采取一连串疯狂动作,试图刺激中国大陆,在海峡进行贸然应对。短短两个月,美国涉台“画风”就出现转变,说明美国内部矛盾尖锐,美国对世界战略和中美关系将进行调整。这也是中美在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差距大幅缩小的一个反映。
民进党推行激进“台独”路线,试图在中美冲突中寻找筹码,依靠两岸关系紧张,实现长期把持政权的算盘,目前,这种盘算被美国猛敲了一记。在美国对台政策“画风”改变带来的“冲击”下,民进党面临“三大不安”。
近期,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做出了“放软身段”的动作,开始就“寻求两岸和平”发出“试探信号”。这些现象说明,民进党当局的“两岸紧张逻辑”已经走不通。但也要看到,只要民进党不放弃“台独”党纲,美台勾连就会以各种形势再现。只要美国还在中国家门口撒野,民进党就不可能真心寻求两岸缓和。
美国对台政策“画风”的改变,只是反映了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在台湾问题上对利益需求的调整。中美之间面临的是长期较量。中国追求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决心不可动摇。对民进党挑衅海峡和平,以身试法的冒险性,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