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与母亲河亲密的相约
——“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综述

2020-12-31孙永鹭

统一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河

■ 孙永鹭

9月22日至28日,由河南省台办主办的“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成功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十余家媒体20名记者围绕“中华源·黄河魂”主题,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人民群众生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为主要内容,深入黄河流域郑州、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等地集中采访报道,讲好黄河故事,展现多彩河南。

探寻黄河遗址 传承黄河文化

大禹治水、禹划九州……这些深植于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故事,究竟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来到二里头遗址,或许就能一探究竟。二里头遗址被誉为最早的中国,是黄河流域的夏文化、河洛文化发源地,而台湾人又素以“河洛郎”自称。两岸记者在二里头遗址感受这座古老王都的神秘气息,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介绍“华夏第一龙”——绿松石龙形器,方得知“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的由来。“中国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象征着华夏文明龙图腾的形成。

在原址上复原的二里头夏都遗址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是新安县千唐志斋中书房所刻之字。千唐志斋及其所藏千余件唐代墓志铭均由中国国民党陆军上将、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创建和收藏,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也是海内外专家、学者等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籍”,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于世。“我们曾两次带着藏品拓片去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陈花容介绍说。

“没想到张钫故居这四个字是江丙坤先生题的,现在江丙坤先生已经故去了,这很有纪念意义,也很让人唏嘘”,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任以芳在看到张钫故居的匾额时感慨地说道。

作为一座黄河岸边的古老城市,开封历史上经历过数次水患。尽管常有洪水肆虐,但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依然选择在此建城,且基本上都是在旧址上屡淹屡建,城市的坐标基本固定,城址没有移动,中轴线不变,这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特有的宝贵实例,由此形成了“城摞城”遗迹现象。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当地探明了叠压在现马道之下的两层古马道遗址,形成了上、中、下三层垂直叠压的奇观。以前在文献中的所见,如今以实物的形式得到真实再现。

“以前我们都知道大陆有像北京、西安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我现在觉得河南更厉害,比如开封,都是我们从小在书本上看到的地方,所以来了之后感觉心里很亲切,实际踏进这个地方还会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来自东森电视台的杨钊表示,在他看来,黄河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化,而河南非常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尤其是硬件建设做得非常棒,已经能和国际接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联合采访团专程来到位于郑州的黄河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黄河。黄河贯穿着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线,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和触摸屏等形式,展示和介绍了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患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

黄河博物馆

来自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的特派记者李奕晴、罗筱媛在黄河三峡“追根溯源、万姓同根”大树下合影留念后,便开始寻找自己的“姓氏”旗,在她们看来,“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一代代中华儿女励精图治守护大河生态和安澜

“当年愚公移山处,大坝巍巍挽狂澜;曾经武王会盟处,滔滔大河起欢声。”这里的大坝就是指建筑于黄河之上、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和孟津县之间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等功能于一体。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以来,黄河连续13年不断流,有效改善了小浪底库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为黄河中下游岁岁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我知道黄河会溃堤、会淹水,但刚刚听讲解知道了小浪底建好后,既解决了下游淹水的问题,还能够有效、分段式地处理黄河河道内的淤泥,而且上游水土保持也做得很好,延长了大坝的使用寿命,这一系列的工程建设真是花费了很多的功夫和苦心。不得不说,大陆的治水工程实在太完善、太令人震撼了!”来自台湾东森新闻云的记者任以芳在走访小浪底后,忍不住为祖国大陆的水利工程建设点赞。“台湾也有一些比较有名的水库,像是位于台湾桃园市大汉溪中游的石门水库,但它的作用就没有这么多,现在主要是作为观光景点。”同行的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特派记者李奕晴也说到。

有“万里黄河第一观”之称的嘉应观坐落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仿北京故宫建造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并封其“四渎称宗”。“既然是雍正皇帝下令修建的,那么雍正本人也来过这里吗?”在得知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下令所建,来自台湾的几位媒体朋友惊讶地问道。“雍正皇帝虽然没来过,但他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经来过这里治理黄河。”嘉应观负责人告诉大家,由于嘉应观供奉着自大禹以来华夏历代治河英雄,记录着治河方略和重大事件,是了解黄河文化、学习治河经验的博物馆,也是自清代以来国家治理黄河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它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了。

历史上黄河在封丘境内多次决口,留下了大面积滩涂湿地。近年来,得益于黄河流域各地治理和生态保护,位于封丘县陈桥镇的陈桥湿地公园,在原有陈桥湿地的基础上,退耕还草、退耕还水,逐步打造成了以湿生植物为主题园区的湿地公园。陈桥湿地是豫北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是万千鸟儿的家乡。天空中鸟儿不时飞过,脚下的池塘里鱼儿游来游去,看到此情此景,台湾媒体记者纷纷感慨,“台湾的老百姓平时会觉得黄河很容易泛滥,但是为什么近年来黄河会这么平顺?其实就是因为黄河治理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已经有了成效”。

兰考县爱心美德公益超市

在乘船游览黄河三峡时,每个人都静静听讲解员介绍黄河三峡的神话传说,近距离感受黄河的美丽。“在这几天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与黄河有关的文化故事,可以说黄河与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黄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现在的黄河能够如此平稳、安澜、美丽,与长期以来的治理是分不开的。”

多管齐下 助力黄河流域脱贫攻坚

“搬迁把我们几辈人的穷根给拔了。来到新家以后,我们扎下了富根。”这是黄河滩区封丘县李庄镇迁建点的当地老人告诉两岸记者的话。走进迁建点一处小区,满地晾晒的玉米等粮食作物给来自台湾的媒体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金蜀卿好奇地问道:“他们不是都搬出来了吗?为什么还要种地?怎么还有这么多粮食?”镇长介绍说,搬迁只是第一步,让老百姓留得住、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的,“虽然当地农民的确搬过来了,但他们的庄稼还在。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农民经营转变为合作社经营和规模化经营,让农民真正地过上好日子”。听完介绍,台湾媒体朋友不禁赞叹道:“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工程!”

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兰考县实施的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联合采访团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穿过万亩泡桐林,来到了全国著名的乐器村——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一来到这里感觉就很不一样,之前见过的农村感觉每家都是堆满了玉米,但是这里好像家家都有琴。而且这里的路修得也很好,每家每户的房屋也都建得很有特色,看得出来大家收入应该都很不错。”来自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的记者边走边讲述自己的感受。

据介绍,徐场村共有105户,其中80多户都在制作民族乐器,并曾经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唯一指定的演奏乐器,形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一弦一曲继续改写着兰考人的命运。小小的乐器帮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建成了人人羡慕的小康村。

同样依靠产业脱贫的济源市下冶镇大岭村则通过电商扶贫的“网络+”模式,销售村里的艾草及相关制品,带领着村民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当地政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想了不少好点子,爱心超市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兰考县惠安街道爱心美德公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日常生活用品摆满了货架,但是所有的商品都没有价格,而是贴上了“1分”“10分”“50分”等特殊的“价签”,这些分数就是“爱心积分”。当地政府以这种方式鼓励村民在脱贫致富、好人好事、传统美德、人居环境等方面评比中获得“爱心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小小超市撬动了大扶贫,保障了困难群众“吃穿不愁”。但是,爱心超市的意义绝不止于扶贫,也必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实这种‘爱心积分’的模式也可以在台湾的普通社区里推广一下,经常会看到很多老人没什么事情做,用积分换购的方式可以鼓励老人们多活动,还能兑换各种商品,他们肯定也特别开心吧。”在参观爱心超市后,台湾媒体的记者们相互探讨着……

在5天的采访时间里,两岸记者边走边看、边听边想,聚焦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沿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注重讲述“黄河故事”,展现出彩河南。共刊发各类稿件近80篇,被不同的平台和媒体转发超过百余万次,进一步宣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黄河
《东渡黄河》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黄河(组诗)
黄河
《黄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