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基于湖南省的调研
2020-01-07易学瑾
易学瑾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地方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造就一批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大国良师”,应该是各级政府和地方师范院校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情况并不乐观,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影响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因此,了解当前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可以为政府、师范院校制定师范生培养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的现状调查
2019 年3 月至6 月,笔者及其团队以A 师范大学、B 师范学院、C 师范学院为样本,选取三所地方师范院校语文教育(汉语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小学教育(含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方向)、教育学六个专业的往届与应届师范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2070 人,参与访谈的人数为68 人(含应届毕业生24 人、往届已从教毕业生24 人、往届未从教毕业生20 人)。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情况令人担忧。
(一)从教率的整体情况呈部分下降趋势
近三年,三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毕业生从教率出现部分下降趋势,尤其是A 师范大学、C 师范学院的师范毕业生从教情况并不理想。例如,最近三年A 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从教率均低于50%,而且2018 届师范毕业生的总从教率明显低于2016 届、2017 届;C 师范学院的总从教率也呈现细微的下降趋势,如2017 届、2018 届英语教育的师范毕业生从教率均低于60%。相比而言,B 师范学院的师范毕业生总从教率略高一些,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分为小学文科、小学理科方向)属于定向公费师范生,近三年的从教率均达到了100%;其他师范专业的从教率基本上高于80%。
(二)从教率在性别、院校、专业方面存在差异性
从性别方面看,首先,三所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男生与女生从教的人数相差悬殊,这也反映了师范院校女生远远多于男生的现状。例如,B 师范学院2016 届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男女比例高达29∶478,而数学专业师范毕业生的男女比例也有70∶329。其次,三所地方师范院校大部分师范专业的女生从教率高于男生,并且女生的从教意愿相比较而言高于男生。例如,近三年来A 师范大学女生总从教率为63.7%,男生总从教率为54.2%;B 师范学院女生总从教率为86.5%,而男生总从教率为74.7%。
从院校方面看,近三年A 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总从教率在60%左右波动,均低于总从教率为80%左右的C 师范学院和B 师范学院。C 师范学院2017 届师范毕业生总从教率为86%,2018 届师范毕业生总从教率为85%,其总从教率波动较小;B 师范学院2018 届师范毕业生总从教率为87%,是三所师范院校中总从教率最高的。
从专业方面看,除了C 师范学院的英语教育专业外,三所师范院校的语文、数学、英语、教育学(含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从教率略高于音乐专业。例如,A 师范大学2017 届语文、数学、英语、教育学专业的师范毕业生从教率分别为76.1%、64.9%、79.8%和48.8%,而音乐专业从教率仅有36.8%;B师范学院近三年语文、数学、英语、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从教率分别为79%、88.3%、81.9%和100%,而音乐专业从教率为76.2%。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三所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的从教率并没有逐步提升,有些专业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另外,在性别、院校、专业方面从教率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二、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职业地位与性质影响师范毕业生从教选择
教师职业本身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职业地位、职业性质、职业态度和职业规划,笔者试图从以下四方面探寻师范毕业生的从教选择。
1.职业地位
教师地位主要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中,其经济收入、政治参与、文化创造等方面所处的位置[1]。调研显示,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会影响师范生的从教选择。在我们访谈的24 位应届师范毕业生中,共有13 位毕业生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较低,18 位毕业生表示社会地位会影响其从教选择。同时,大部分师范生表示教师的待遇对于他们选择教师职业有较大影响,仅有5.22%的师范毕业生表示“不会因为教师待遇一般而选择其他职业”。对于不愿意长期从教的理由,78.89%的师范生认为“教师工资待遇一般”,65.05%的师范生认为“教师工作任务繁重”,40.72%的师范生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另有60.28%的师范生认为“教师付出高于回报”。可见,教师职业的地位如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对师范生的从教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
2.职业性质
不同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人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教师职业的性质取决于教育的性质[2]。调研表明,需要很强的责任心、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坚强的毅力、需要过一种平淡的生活等,是往届毕业生放弃从教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北京某教育科技公司工作的杨同学认为,教师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事业,事关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个人觉得自身还不够成熟,所以选择了一份更多是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可见,教师职业的性质及其工作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从教选择。此外,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教师职业有保障”“教师有稳定收入”和“学校工作环境好”对于师范生爱上教师这一职业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3.职业态度
一般而言,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其职业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3]。不同的职业态度成就不同的人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师范毕业生的价值判断、情感取向和职业认同感,进而最终影响其从教选择。一般说来,对待教师职业持积极和乐观态度的师范生,毕业后从教的可能性大,而且从教后会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愿意选择终生从教。例如,任教于益阳沅江黄茅洲镇小学的陈同学告诉笔者,教师是她从小的梦想,也是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她愿意终生从教。
4.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等,好的职业规划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4]。笔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师范生在新生入学时并没有做过明确的教师职业规划,导致他们对教师职业及今后从教没有概念和预设,这也是影响其从教的因素之一。笔者访谈应届师范毕业生时,当问到“在新生入学时,你是否为自己做过明确的教师职业规划”时,在24 名毕业生中,有17 人明确表示“没有”,仅有7 名毕业生回答“有过”,但不是很明确。一般说来,那些有过教师职业规划的师范生,毕业后选择从教的可能性较大。
(二)师范毕业生个体差异是影响其从教的重要因素
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它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志向、性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5]。调研表明,师范毕业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其从教选择有重要影响。
1.志向、性格与自信心
志向、性格与自信心是个体差异中的重要内容。当笔者在访谈中问到:“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你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时,在24 名应届毕业生中,有22 人明确表示“愿意”,仅有2 名同学表示“不愿意”。一般而言,如果师范毕业生喜欢孩子,并且认为从教有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那么其毕业后从教并且终身从教的可能性很大。另外,教师职业的性质也更适合那些性格温和、有耐心的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60%的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同时有63.96%的师范毕业生认为“有信心”或“较有信心”胜任教师职业,可见性格和自信心也是影响师范毕业生从教的重要因素。
2.专业态度和专业成绩
师范生的专业态度影响其专业认同感和从教意愿。从专业满意度看,只有9.5%的师范毕业生对自己现阶段所学的专业感到“很满意”,44.1%的师范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比较满意”,还有39.1%的师范生感到“一般”,甚至有7.3%的师范生感到“不满意”。通过对比得知,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师范生大多是自愿报考,并且毕业后倾向于从教;而对专业感觉一般或不满意的师范毕业生大多不愿从教。针对“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成绩会影响教师职业选择吗?”这一问题时,统计结果显示,373 名(占比18%)师范毕业生认为专业成绩对教师职业选择“很有影响”,767 名(占比37.1%)师范毕业生认为专业成绩对教师职业“较有影响”。由此推测,大部分师范毕业生认为专业成绩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其职业选择和从教意愿。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志向、性格、自信心、专业选择、专业满意度、专业成绩均对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三)学校的教师技能培养效果影响师范生从教选择
教师技能维度可以分为学校教师技能的培养、学生掌握教师技能的情况两方面。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你认为自己当前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如何”这一问题,发现有51.9%的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一般”(占46.1%)或“不合格”(占5.8%)。可见,这三所师范院校开设的教师技能课程并未达到实际的理想效果,而师范生掌握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学校开展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3.8%的师范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师技能训练“很重视”,48%的师范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视”,仅有3.3%的师范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重视”。由此看出,三所师范院校都重视教师技能训练,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范毕业生普遍反映教师技能训练不够,而且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希望能加强相关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技能培养体系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强度和深度不够,技能训练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等,因而导致一部分师范毕业生教师专业技能偏弱,从教信心不足,进而影响其从教意愿。
2.学生掌握教师专业技能的情况不够理想
调研发现,已从教的往届师范生普遍认为大学四年的学习很重要,对其从教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教师专业技能如“三字一话”、班级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法等都非常实用。然而,笔者发现51.9%的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一般”甚至“不合格”,教学实践训练不够,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在大学期间,师范毕业生参加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有61.5%的师范毕业生表示从未参加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由此可知,掌握教师专业技能不够理想,是影响师范毕业生从教选择的因素之一。
三、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的对策建议
针对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拟从政府、社会、师范院校、师范生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鼓励师范生到乡村从教
问卷调查表明,虽然有50.05%的农村学生选择了师范类专业,但仅有6.28%的师范毕业生表示“很愿意”,24.69%的师范毕业生表示“比较愿意”去乡村从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到乡村从教呢?首先,建立和完善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地方政府既要在财力方面为师范院校提供大力支持,调动它们培养公费师范生和采取策略吸引公费师范生的积极性,又要在服务年限、岗位供给、编制保障等方面为公费师范生提供充分的、人性化的政策支持,以确保公费师范生能够毕业后真正下到基层,服务于基层[6]。其次,提高志愿去乡村从教的师范生待遇。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人才补贴,建立逆向待遇标准,即离城区越远的农村学校,其教师工资待遇越高,以此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地方政府还应建立乡村教师工资标准定期调整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的工资补贴,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最后,扩大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特岗教师队伍,鼓励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继续留在乡村任教。同时,可适当缩短特岗教师试用期,使教学优秀者提前纳入国家编制,以此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乡村学校。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增强师范生从教荣誉感
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它直接影响着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愿,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笔者在访谈的24 名应届毕业生中,有14 位同学明确表示“教师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其从教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呢?首先,全社会应营造关心和重视教师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宣传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广泛宣传“最美教师”的先进典型事迹。只有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其次,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和表彰制度,如为扎根乡村10 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加大对他们光荣事迹的宣传,营造关心与支持乡村教师的社会氛围。因为“教师荣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对于教师辛勤付出和获得成就的肯定和赞扬方式”[7]。最后,倡导社会力量建立教师奖励专项基金,用于表彰长期扎根薄弱学校或基层学校并作出贡献的教师。各级教师奖励基金会、扶贫基金会、慈善会、教育工会等组织,还应建立特困教师救助联动机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促使更多师范毕业生从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需要通过教育进行培养。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32.12%的师范毕业生对教师职业没有什么感觉或不喜欢,而且大多数师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主要受家人的影响。可见,最初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只是模糊的认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缺乏理性思考。鉴于此,师范院校应加强教育和引导。首先,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入学时就应提供从教方面的指导。师范院校要尽早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特性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以明确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培养其从教的兴趣,并鼓励更多的师范生毕业后从教。其次,邀请一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名师、名家开设讲座,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及教学经验。通过分享教育故事,可以激发师范生的教师情感和教育情怀,增强他们选择从教的荣誉感[8]。最后,在师范生职前培养体系中应渗透一些乡村元素。师范院校应引导师范生对乡村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其乡土情怀;同时加强特岗教师、定向师范生等政策宣传,增强师范毕业生下乡从教的意愿。
(四)完善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
传统的师范生教育是“3+1”模式,即前三年是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学习,第四年才参加教育实习。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导致部分师范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因自信心不足而降低从教意愿。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5.4%的师范毕业生表示他们能条理清晰地讲解课程内容;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仍有6.47%的师范生表示没信心或者不确定(占29.57%)能否胜任教师职业。因此,师范院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优质和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被视作教师培养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过程,实习质量已成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师范院校应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发展;高校应聘任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师范生的校外导师,并且定期邀请他们到大学为师范生传授课堂教学技能。其次,增加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分期进行,即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安排实践课程。同时,增加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的课时比例,强化“三字一话”、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要将说课与评课、微格教学、教育教学研究等纳入必修课程,并进行严格考核。最后,改进师范生课程与教学的模式。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
(五)正确看待教师职业,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调研结果显示,在接受访谈的24 名应届毕业生中,仍有4 名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认知片面,职业认同感较低。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实际上体现了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自身的定位,它直接影响师范毕业生的从教选择,因此师范生应理性认识和对待教师职业。首先,师范生要明确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教师所作出的社会贡献及教师职业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崇高的职业情感。其次,师范生要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教师职业的属性与特点,培养正确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理想,具有专业理想的师范生会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最后,师范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更多地体验教师角色,使自己对教师职业有直观感受,并逐步产生职业认同感。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10]
(六)积极参加教育实践,熟练掌握教师技能
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有80%以上的师范毕业生认为教学实践活动对提高教师技能有较大作用,但仍有很多师范生并未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如61.5%的毕业生表示从未参加教师技能大赛。鉴于此,师范生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师范生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如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家教及乡村支教等,以增强专业能力及教学技能。在参加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主动探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师范生还要学会撰写教学日记,记录自己的教学业绩,通过教学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自我改进的方向。其次,师范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师范生也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贮备,提高自身的教师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的因素涉及诸多方面。在新时代为了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更多的师范毕业生从教,政府、社会、师范院校及师范生本人应共同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我们只有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情感、从教意愿及教师技能,才能真正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铸就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国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