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者意识”构建
2020-01-07盖元臣吴蓓蓓
盖元臣,吴蓓蓓
(1.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2.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光荣使命。从性质、类型、层次上划分,高校可以分为多种类别,但不论如何划分,高校首先必须是学术单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成就一定的学术造诣。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大都从专科升格而来,教师只注重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学术意识、学者意识缺失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转型任务之一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教师转型“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等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转型过程中,也还存在“不愿转”和“不会转”等问题。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受办学历史、特色积淀、所处方位、制度文化、服务面向等因素的影响,各二级学院教师在转型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认识不深、动力不足、方向不明、进度不等的问题。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转型问题调研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教师在转型中要首先树立“学者意识”,利用学者意识的思想,不断凝练学术方向、形成科研特色、建设特色学科,以此反哺教学,提高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新建本科高校早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学者意识”的内涵与要求
学者,属于社会学概念。简单说就是做学问的人,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人。对处于转型期的高校来说,学校由专科、高职向本科转变,教师由“双师型”向“双师双能型”转变,树立“学者意识”,尤为重要,至关紧要。
1.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需要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寄厚望于教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激发广大教师承担新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新建本科院校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师要首先树立“学者意识”,研究应用技术,这是队伍转型的前提。教师不搞研究,就只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成为知识的“奴隶”,甚至连“搬运工”都当不好。作为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建本科院校,倡导学术与实践相通,知识与技能相连,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能教会研、教研相长,寓教于研、学思践悟,人人争当学者,人人成为学者。这既是方向,也是趋势,既是目标,也是手段。
2.构建高校优良学风的需要
学术风气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学术风气是高校学术发展素质的直接观测点和直观标尺”[1],新建本科院校经历过“升格”评估,各项指标体系,特别是高职称教师比例都能基本达标。学校升格以后,部分教师随着地位提升、待遇提升、名望提升,逐渐催生“功成名就”的优越心理,滋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倦怠心理,在转型中主观能动性不强,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这很危险。学校升格了,不代表教师能力素质升格,反而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所高校的学术风气,直接影响该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树立“学者意识”,鼓励教师搞学问,带动学生爱学习、爱实践,对于面临本科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3.推进去“行政化”改革的需要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提了好多年,但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机关干部的定位问题。定位不准,方向就会偏离。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没有牢固树立“学者意识”,“官本位”思想相对根深蒂固,党政管理与教学实践没有实现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特别是各级党政管理干部,从专科、高职的层次过度而来,干部任免长期归属地市,与一线教师相比,存在职称学历偏低、脱离教学实践,甚至站不了讲台、搞不了科研的尴尬情形。甚至领导班子成员也没有带头树立“学者意识”,没有深刻认识到管理好学校,首先要成为教育专家、教学专家。树立“学者意识”,无疑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淡化行政意识、推动高校去“行政化”的催化剂。
二、培育“学者意识”,需要教师内向发力
1.提高“事业站位”,选准学术方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位高才能视野宽,视野宽才能定位准。讲政治、懂教育不仅是对高校领导者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保障。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来说,规划职业成长首要的是坚持辩证思维,树立系统思维,精准确立学术方向。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融入新时代改革发展大局,跳出地方审视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高站位凝练学术方向,要凝练学术特色,打造学科特色。特色根植于国家和社会需要,根植于地方转型需要。例如,黑龙江工业学院立足龙江东部,根植地域红色文化研究,确立了新中国工业史的研究方向,成为东三省高校党史专业中鲜明的特色学术方向。
2.夯实“能力本位”,研习学术方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大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只做“教书匠”,更不能固步于只做“教书匠”,要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树牢“学者意识”,不断夯实知识功底、提升教学能力、端正教学态度、优化教学方法,着力提升学的能力、研的能力、教的能力,还要练就“点石成金”之术,这个“点石成金”能力,不仅是指具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本领,而是具备把环境、条件当顽石,变劣势为优势,善于挖掘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要独具慧眼,钻进故纸堆里去“找宝”,蹲到田间地头去“淘金”;要独运匠心,深入厂房车间练“绝活”,坐上百姓炕头取“真经”,善于利用一切条件,一切载体,深耕学术土壤,搭建学术殿堂。
3.积淀“学识品位”,提升学术境界
一是培育“志存高远”的学术精神。树立“学者意识”,首先要有学术精神。学术精神是对学术的本质、道德、方法和规范的正确认识,是贯穿于学者一生的内在力量,要在做学问中坚定理想、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沉淀气质、提升品位、修炼悟性。二要培育“天下为公”的学术气度。要学习大师、大家的胸怀和气度,选课题、立项目不搞单打独斗,不搞一枝独秀,要发扬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优良传统。二级学院要论证好本学院的学术方向,以学术方向为纽带,组建学术队伍,树立团队意识,焕发集体合力,实现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三是培育“愚公移山”的学术品格。陶行知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当学者、做学问,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是进行时,一旦找准学术方向,就要明确定位规划,笃定目标路线,矢志不移,潜心研究,只要历经一番寒彻骨,就一定会迎来梅花扑鼻香。
三、培育“学者意识”,需要学校机制创新
《转型指导意见》指出,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立足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工作新机制,培育事业留人、平台留人和价值留人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事业环境,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双师双能型”优秀人才队伍,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要强化对培育“学者意识”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不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1.处理好“评”与“导”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高校教师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收入分配问题,一个是职称晋升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指挥棒”的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要系统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强化科研考核及结果运用。要鼓励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术团队立足服务区域选项目、立课题,深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实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鼓励教师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以各种方式(包括创办企业、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等)实现成果转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教师合法收益。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评出正能量,树立新导向。
2.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要深入推进高校津贴分配制度改革,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成为主流和常态,要优化指标考核体系,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三个不合格”理念,竖起“高压线”,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坚决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作为硬指标和“警戒线”,直接与收入挂钩,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通过制度的破与立,打破大锅饭,建立新标准。
3.处理好“奖”与“惩”的关系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支持和工作奖励政策,健全学术奖惩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科研启动资金、配套支持资金等形式,鼓励教师扎根地方,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引导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对立项后不能按期推进,虎头蛇尾,成效不明显,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实行晋职、评奖、评优一票否决。 通过奖罚分明,奖出加速度,确立新航标。
“学者意识”的树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基”所在,是高校事业发展“动力”所在,事关本科教学质量,事关高校转型成败。期待“学者意识”在内力外力交互作用下,迸发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磅礴之力,助力新建本科院校驶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