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2020-01-07王飞霞李卫珍高春华王群敏王华芬
王飞霞,李卫珍,高春华,李 霞,王 琴,陈 芳,王群敏,王华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宣布将该病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1]。疫情迅速蔓延,浙江省确诊感染患者人数位居全国前三[2]。为减少人群中可能的接触或暴露,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减少外出,而伤口、造口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照护和随访,且专科护士需要面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处理伤口、造口问题[3],这对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工作提出较高防疫要求。同时,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导致面部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防治,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防治,均是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造口伤口护理团队针对防控疫情形势,制定了一系列护理管理对策,以达到处理造口伤口患者、预防和处理压力性损伤发生、预防疫情蔓延的护理目标。现报告如下。
1 问题分析
基于目前对疫情的认知,造口伤口患者中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由于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处理肠造口、泌尿造口并发症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和术后感染切口、瘘管、糖尿病足、动/静脉溃疡、压力性损伤等慢性创面,同时兼顾健康教育,护理过程中密切接触患者的排泄物、体液、血液等,极易在就诊过程中导致交叉感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级诊治定点医院,承担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疫情防控任务[4],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防护器材容易造成压力性损伤。医院收治的患者基本为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较高。针对此次疫情和上述情况,如何对现有条件和基本流程逐一进行梳理,切实查找防控策略和措施存在的不足,根据相关防控要求,制定造口伤口专科特有的感染防控制度和流程,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并完善策略,是解决造口伤口问题,控制疫情的关键。
2 应对策略
2.1 改进专科门诊就诊流程
所有就诊患者和陪同家属均须测量体温、正确佩戴口罩,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者前往发热门诊,了解患者及家属近15 d行程、测体温后再进行门诊接诊。患者可通过网络、电话、智能挂号机、人工窗口挂号。在候诊区安静候诊,人与人之间保持1 m以上距离,候诊区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按需使用。分诊后进入二次候诊区,依次叫号入诊室,每例患者最多由1名家属陪同进入诊室。患者入室后首先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设备旁醒目位置粘贴手卫生方法示意图)再行脱衣裤等暴露躯体操作,处理结束后,穿戴整齐,再次执行手卫生后方可结算就诊费用,结束就诊流程。就诊期间,专科护士评估造口伤口情况、患者和家属的护理能力,对于能自行处理的造口伤口,给予患者和家属处理方法指导。
2.2 加强专科门诊医院感染防控
2.2.1环境与防护
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诊室内空气使用等离子空气消毒器消毒,每天至少2次;地面用含有效氯2 500 mg/L的消毒液湿式拖地,每天至少2次;门把手、桌面、计算机键盘和鼠标、治疗车、诊疗床、治疗台、无影灯等使用含有效氯2 500 mg/L消毒液或含氯消毒湿巾擦拭,每天至少2次;当受到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5 000 mg/L消毒液消毒。专科护士戴一次性帽子、面屏口罩,穿工作衣外加一次性手术衣,每班更换,当受到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时及时更换。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处理不同患者时更换手套并洗手。造口伤口处理中使用一次性用具,做到“一人一垫一包一尺一用一废弃”,操作前为每例患者更换一次性中单、一次性换药包。使用一次性测量尺测量造口伤口大小,一人一尺。处理不同部位的伤口,更换手套或手套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洗手。创面冲洗时,使用冲洗罩避免冲洗液飞溅。
2.2.2疫情防控宣教
考虑造口患者必须使用造口用品,相应增加病情稳定患者每次开具的造口用品量,增加造口用品储备量以2~3个月用量为宜,以减少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次数。告知患者日常造口问题的处理方法,当出现造口大量出血、造口脱垂黏膜颜色发紫或发黑、造口旁疝伴有腹痛和排泄停止、造口底盘一天内多次渗漏、造口腹泻伴有脱水、尿少等情况需要尽快到院就诊处理。指导患者注意个人防护,减少接触风险,外出时戴口罩,经常洗手或消毒。从医院回家后更换外衣裤、鞋,并及时消毒和清洗。在家更换造口袋时,将造口袋内粪便排入坐便器加盖冲除,造口袋丢入“其他垃圾”桶,尤其注意手卫生,更换或排放造口袋后,必须按六步洗手法流水清洗双手。
2.3 强化远程随访和咨询
电话随访和互联网医院随诊是造口伤口患者的重要随访形式。专科门诊向患者发放互联网医院平台专科护士名片,告知互联网医院平台咨询方法,患者居家自行处理有疑问时,可通过图片、视频、电话进行指导。在疫情流行期间,对建立管理档案的造口伤口患者增加电话随访的频次和加大覆盖面。原计划造口术后2周、1个月、3个月门诊随访,改为术后2周门诊随访拆除造口支撑棒、1个月和3个月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时间较原计划提前2~3 d,通过询问和解答,减少部分需要门诊就诊的患者。电话随访不能充分评估患者造口情况的,建议使用互联网医院图片或视频随访。因疫情正值春节,电话随访中告知医院门诊开诊时间调整事宜,强调互联网医院就诊的优势,指导远程就诊方法。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转发医院春节后门诊安排调整情况和互联网医院就诊方式。
2.4 保护高风险暴露人员面部皮肤
随着疫情蔓延,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由于口罩、护目镜、防护屏等防护用具长时间佩戴,容易引起头面部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专科护士参考《2019版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快速参考指南》[5],针对面部压力性损伤好发部位提出使用超薄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防护措施建议,指导鼻部、脸颊部、额部、耳廓后部预防性敷料的裁剪和使用方法。联系医院医工科落实预防性敷料的配送,隔离区将敷料与护目镜等防护用具放置一处,便于佩戴前使用。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如出现压力性损伤,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改进,如远程培训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联系隔离区内压力性损伤质量控制员协助出现压力性损伤工作人员进行面部压力性损伤皮肤破损创面处理,为预防反复撕脱敷料时创面处出现二次机械性损伤,建议内层使用脂质水胶体油纱,再用水胶体敷料固定,严防创面暴露。
2.5 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在医院救治,专科护士关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处理,隔离病房内按照医院压力性损伤管理制度评估每例隔离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按照风险等级和病情给予预防处理。因更换体位等活动易导致耗氧量增加,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主要措施为应用减压支撑面,使躯体压力重新再分布、管理组织负荷和改善微循环。危重患者睡气垫床,受压处使用预防性泡沫敷料,根据体位使用可塑流体垫支撑。对于已发生的压力性损伤按照医院压力性损伤诊疗规范处理创面。
3 结果
医院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团队自2020年1月19日防疫工作开展至2月11日,专科护理门诊接诊患者494例次,电话随访和互联网医院随访咨询患者306例次,未发现医院感染情况。一线医护人员在防护建议下皮肤保护良好。而初入隔离区的后勤保障人员因缺乏相关培训,2名工作人员颜面部出现1~2期压力性损伤,经加强培训,同时对症处理后1周痊愈,之后无一线工作人员发生颜面部压力性损伤。隔离病区接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62例,无医院获得压力性损伤发生。外院转入的危重患者中有2例带入压力性损伤,分别位于髋部、尾骶部、胸部(俯卧位强迫体位),依据分期,按医院压力性损伤诊疗规范处理创面,创面稳定并趋于好转。
4 体会
造口伤口专科护理工作是医院处理慢性伤口、造口的专科,需要面对各种患者,同时还需面对疫情中一线工作人员可能出现压力性损伤,在兼顾工作同时还需做好防护。为此,造口伤口专科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对于造口伤口患者,既保证了其就诊和随访需求,也保障了安全防护。同时,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得到了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指导和处理,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也在专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下未发生院内获得压力性损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高风险暴露人群除了医护人员还包括后勤保障人员,这部分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培训仍有待普及和加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在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造口伤口专科护理的品质,工作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