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及复兴重建之路

2020-01-07周青龙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内涵文化

彭 哲,周青龙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内心情感需求的一种基本表达,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然而,在人类文明历史的推进下,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逃避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随之改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节日的“老味道”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的作用正在慢慢减退,人们现在过节更加注重的是其外在形式以及除节日本身价值以外的物质性快乐,而节日所内涵的文化意义以及符号价值,早已不是过节的主要目的。面对全球化的冲击,这种状况表现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尤为突出,他们更热衷过有仪式感的西方节日,同时把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过成“购物节”“狂欢节”“旅游节”等,这都是当下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困境。

一、中国传统节日被逐渐淡化的原因

在当今泛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谁也不可能在这个社会里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社会不断进步、城乡高速发展、思想逐渐多元,同时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必然面对愈发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即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困境。

1.从现代化看传统节日文化所受到的冲击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传统节日的兴起与发展更是离不开农业社会。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时的农村逐渐呈现出一种空巢化的状态。这对我国农业文明的冲击是从未遇见的。传统节日文化被日渐淡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淡化和仪式感的缺失

从传统农业文明迈向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以农业文明为主要依托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必然受到强烈冲击。众所周知,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列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但近年来,网络上掀起的“春节年味消失”的大讨论一浪高过一浪,我们记忆里的春节究竟去哪儿了?过去那种洋溢在城乡周围浓浓的年味似乎莫名其妙地“走丢了”,以往常常能见到的春节相关表演活动也越发罕见。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却只徒留下一个节假日形式。端午节的赛龙船、包粽子、吃咸蛋、饮雄黄酒、挂艾草、悬菖蒲等特有的节日仪式。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脑海里只留下了吃粽子的印记;中秋节也只剩下了吃月饼的习俗。多数人往往对节日背后的相关知识和仪式感极度缺乏,许多时候只是象征性从众地买一些节日食材,并非注重节日本身的价值内涵。因此,并不难理解它所缺乏的那种文化号召力,从而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2)传统节日向单一假日化的演变

在2006年、2008年及2011年,国家分别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列入了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们国家为了打赢这场“民族节日保卫战”,特意从2007年开始,把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其意图就是让人们更多地感受节日的氛围,了解传统文化之美,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多数人尤其是青年群体的观念里,这些传统节日正逐渐变成“假日”,“节”不过是假期的附庸而已,“节”的观念逐渐淡化。现代人过节的方式大多是宅在家里睡觉或者外出旅游,只留下一个节日文化的躯壳,掏空了其人文精神的实质,从而丧失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3)传统节日的异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曾在和一些农民工聊天中发现,其中谈到过年压岁钱的问题,许多人回老家光是压岁钱就得花上几千元。“按照现在的发展,压岁钱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祈福去灾的本意,会不断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对当今的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无形的扭曲。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①这样的现象,刘魁立先生将其称作“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之而来的节日消费异化现象却愈发严重,这不仅导致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带来了人们精神家园的无所寄托。从客观的角度讲,适度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节日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过度的消费会导致商业化对传统节日造成“负收益”,因为它违背了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存在意义。被物化之后的传统节日沦为了噱头和手段,而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符号,变成了仅仅具有送礼价值的工具。生产者不重视这些产品本身所应该承载的价值,而只是一味地疯狂进行华美的外包装推销给消费者,这难道不是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吗?此外,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早已成为了商家们期待许久的“全民狂欢消费节”,各行各业在节日面前,眼里只剩下了利润最大化,考虑的只是如何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而并没有把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己任,这无疑是可悲的。作为消费者,面对节日到来时各式各样的商品诱惑和打折促销以及人情世故的压迫感,我们吃着、喝着、玩着、买着与节日本身无关的东西,任由节日的神圣性被消解和践踏,却还不自知。

(4)传统节日科技化

生活科技化的当下,在面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时,似乎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过往一些被认为影响环境和安全的文化传统节目,如放鞭炮、荷灯、孔明灯等等,都一个个逐步被禁止而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会冲淡节日的味道。另外,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微信摇一摇红包、淘宝拜年、支付宝集福、节日秒杀活动等等,无疑也日渐改变着我们对传统节日的观念和认知,这些与科技结合的新的内容,让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沉浸其中,却无形中慢慢地拉远了人与人本身的距离,从而忽略了节日本应该带给我们的那份温馨和感动,也直接导致了传统节日凝聚力的弱化。

2.从全球化看传统节日文化所受到的影响

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文化输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已逐步打开中国市场,这些各式各类的节日形态受到了普遍年轻群体的重视和欢迎,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知这是否仅仅是对于西方节日一种从众的新鲜感,还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亦或是对于传统节日的一种倦怠。无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与西方节日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国人中的青少年辈对于西方节日的“未经思考”的痴狂以及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感,这种明显的态度反转不得不让人为此担忧。其实质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锋,这对于本就身处发展困境和瓶颈的中国传统节日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重建

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和替代的一部分。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完整性和本真性,让它作为中国最绚烂的文化之一,在当今依然可以绽放光彩,其复兴与重建工作势在必行。

1.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

按照我国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寒衣节、人日节、天穿节、上巳节、观莲节、花朝节等传统节日,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尤其是法律上的保障,这些曾经绚烂过的中国传统节日,早已消失无痕。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业相结合,随着时代变迁,其植根的土壤发生了改变,许多风俗习惯与时代发生了脱节,从而无法吸引现代人的重视。某种角度上看,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文化是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要想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多元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通过法律途径来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多元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工作进度之快却彰显了对传统节日保护的决心。早在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就已经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提出对传统节日活动及其文化内涵的保护的六条宝贵意见,其对文化保护具有意义非凡的指导作用。接着,在2008年,国家又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节日共同纳入法定节假日。这些表现处处都体现出了我国依法保障传统节日,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高度重视。但正如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依然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也正在慢慢被淡化,我们唯有通过法律,把它们纳入保护体系,通过立法来保证这些传统节日的正当合法性和内涵完整性,方能继续延续其文化生命。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

无论是在政策上、物力和财力上,中国政府职能部门在对传统节日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政府的职能就是始终为公共服务,给予普通民众以正确的传统节日价值导向和实际帮助,引导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步入正轨。

从物质方面说,则要求具备一整套完善的节日物质产品体系。每个节日都有其必不可少的符号饰品和用品,从节日饰品和用品上来看,节日用品市场依然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从业者给予技术物质层面和文化设计层面上的鼓励和支持。只有中国节日用品市场得到巨大的发展,从而中国节日文化的节日传承问题也就得到妥善解决。从节日食用品来看,政府应该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杜绝只注重其形式不注重其实质的“天价”节日食品流入市场,从而带坏市场风气,抹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这部分商家应进行相关处罚和批评教育。

从精神层面说,要培养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需要身体力行。任何节日都需要有相应的仪式活动的举行来做庆祝,并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得到畅快表达。因此,仪式与仪式感是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这种仪式感,相关职能部门就应该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把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个人。不仅需要积极营造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应该通过节日活动、仪式、知识科普博览会等方式,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给普通群众;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展开不同的教育工作,打造节日文化传承的优秀队伍。逐层逐级推进传统节日文化进入学校、进入社区、进入家庭等,潜移默化地培养节日文化宣传者和实践者。

3.大众媒体要发挥正面价值导向作用

在现代媒体尚未流行以前,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都是靠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观察和学习。但是现代人拥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我们不再单纯依靠口口相传,声声相随,而是通过杂志、电视、网络更为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其范围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强正是我们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所需的。伴随新媒体的出现,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更是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曾经传统的节日活动、仪式、习俗又焕发了新的光彩,其内涵在不断沟通和交流中得到发展,表现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普通大众对传统节日的相关认知、参与热情及参与方式,这对复兴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可见,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对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内涵传递以及意义普及、民俗传承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最后,就是大众传媒开发拓展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娱乐功能。新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表达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层面的消遣,部分传统节日的落寞就是缺乏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娱乐元素。如果我们可以用一种娱乐、趣味性的方式传递传统节日文化精神,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传递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便是新媒体应理所当然肩负起的重任,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

4.注重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形式的创新

继承和发展缺一不可,复兴和重建传统节日除了保护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落后就要挨打,不进步便会被淘汰,与时代脱节。“洋节热”有其热的原因,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自身的新颖性所带来的吸引力自不必多说。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西方节日所呈现出来的时代性特征,比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孝道不仅是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所挂钩的,也同样符合现代人的理想价值观追求,所以才能够具有如此高的流行度。在当今这个泛全球化社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注重其与新时代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的契合度,让传统节日文化拥有新的时代内涵,时代精神,这也是复兴和重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中之重。

结语

中华文化深邃圆融,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②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百姓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无形中滋养着民族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壮大着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持续发展。当今社会,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必然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困境和挑战。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唯有复兴与重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一定可以将我们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注释

①罗皓菱:我们的节日渐失灵魂 专家担心:中国节价值被扭曲,来源:北京青年报,2013年02月24日,中国新闻网。

②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意见》(文明办〔2005〕11号),2005年6年17日。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内涵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谁远谁近?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