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2020-01-07雷樱
雷 樱
(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 重庆 400700)
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重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中,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形成良好情感态度。本文就如何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素质进行分析。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下,要求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课本知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要求为基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会将实验教材内容以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消化吸收的时间。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物理实验失去学习的探究的热情[1]。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原则,根据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促使学生物理观念形成。
以《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为例,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打点计时器这一实验器材,不知道其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实验教学时,需要教师对打点计时器这一实验器材进行针对性教育,使学生对此有清楚的认为,为后续实验操作打下基础。当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后,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根据教材中描述的内容,自主设计实验,利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小车、木板等实验器材,科学设计实验,并操作,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参与,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构建实验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平台的建立,为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知识提供动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创建一个真实的实验操作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探究学习能力[2]。物理学科本就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夯实学习基础。
以《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准备好实验器材: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电源、导线、电键、天平等,为学生课堂上自主实践操作提供保障。该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同时还涉及力、能量变化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展示后,则让学生总结实验步骤,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对这一实验有初步的认识后,则组织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实验操作步骤,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并在实验操作中总结注意事项,完成实验验证。通过视频与学生自主操作,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效果,促使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提升。
三、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填鸭式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无法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形式,采用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方法实施教育行为,使学生在学习中物理观念与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以合作学习方法为例,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完成基础知识教育。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育工作中,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以物理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究实验的目的[3]。以《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例,该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教材描述内容及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者数据,并进行结论分析。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物理图像,结合图像探究功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二,该实验中需要主要哪些问题?第三,影响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确定实验问题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结合,促使学生物理观念形成,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四、整合教育内容,促使学生科学意识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拓展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无处不在,并因此形成科学精神,养成探究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与物理实验有关的信息,并将此以多种形成呈现在课堂上,辅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实验的目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知识拓展教育十分重要,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与生活、生产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学科素养形成。因此,应注重教育内容整合,并利用此培养学生科学责任意识。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为学生创建自主操作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意识到自身责任,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