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开展过程中的的细节优化
2020-01-07杨梅芳
杨梅芳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心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152)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游戏为他们学习知识、建构经验、提高技能等提供了机会。在区域游戏的设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常常会发现区域设置、材料提供等有些细节部分的粗糙、牵强、不合理,有些游戏内容流于表面、形式。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领者、观察者,在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评价等方面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幼儿进行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经验提升、能力发展、健康成长。
一、区域设置的合理性
(一)简单摆设型
一开始班级进行区域设置的时候,教师往往简单的从班级幼儿人数、幼儿年龄特点所要设置的哪些区域等方面来考量、设想,区域一般都分布在活动室和活动室外走廊两个地方。每次幼儿进行游戏时,很明显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里、外两个游戏区域,幼儿之间没有互动和交流,区域和区域之间好像都是单独存在的,幼儿们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里游戏。外行人看看幼儿们都能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幼儿们也非常的积极快乐的参与游戏,但这种区域的设置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显得单一,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合作、互动,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显隐交错型
在课程游戏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引领、外出参观、沙龙研讨、课程审议等学习,我们对现有的区域设置进行了审视,观察,研讨,并进行了尝试性地调整。基于游戏开展过程中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考虑,教师们将所有的游戏区域都设置在了活动室内。可是班级幼儿人数多,空间狭小这个难题一下子摆在了老师们的面前。小中大年级组里基于这个问题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那么多区域活动室里怎么放得下?”“有些区域的游戏材料放在哪里?”……最后老师们把眼睛都放在了班级活动室与午睡室隔开的那一排柜子上,她们将柜子进行了搬移、拆分、重组,一下子活动室的空间扩大了很多。但仅仅对柜子动足脑筋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又大胆提出了“将区域设置成显性和隐性的”,即有的区域是一直设置在某个地方的,有的区域平时是没有的。例如:游戏时,幼儿们会利用开展集体活动的那块区域开展建构区和美工区,两个区域的幼儿们通过合作,创设了“我们的小区”、“野猫的城市”等场景,作品既展示了建构区幼儿的建构技能,从投放的红绿灯立体标识、斑马线等制作也展示了美工区幼儿们的绘画技能。显隐区域的创设一下子就解决了空间不足的这一问题,区域的数量也得到了补充,还充分发挥了幼儿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力。
(三)师幼共建型
随着区层面区域游戏研讨的不断深入,基于原先建构区的幼儿作品不能够被保留且建构区对旁边的其它区域造成的干扰,特别是区域规划设置缺少了幼儿的主动参与等问题,教师们对班级的区域设置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改造、完善[1]。在调整前,师幼针对区域设置规划进行了讨论,有的孩子说“要是把小床搬走就好了?”“要是没有老师的办公桌地方就变大了?”一下子教师们脑洞大开,将幼儿的单层床进行了堆叠。在堆叠的过程中,一开始是教师进行操作,慢慢地幼儿们也主动参与了进来,能叠3-4张床,一下子区域的空间猛地就变得更大了,加上教师办公桌的撤离,空间变得远远超出了老师们的想象。每个班级的教师针对自己班级的区域设置还绘制了区域规划图,将区域规划图用各种颜色进行标识出来,并张贴在墙上。每到游戏的时候,幼儿们会主动根据游戏区域规划图自主选择区域并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创设区域,通过和同伴之间的沟通合作、商议交流,不断建构游戏经验,体验游戏快乐。
二、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以往我们常常会以为在区域里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以为这样幼儿的游戏才会开展的丰富、有趣,也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但是,经过参加了区区域研讨活动后才发现,这是一个误区。材料投放要艺术地、技术地投放,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要有足够的儿童观,要注意“适宜”,要把握好这个尺寸,并要从幼儿的行为来解读材料投放的这个适宜性[2]。
(一)去繁化简,体验快乐
游戏材料的适宜性不仅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幼儿学习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大班区域活动“掷掷乐”中,教师提供了7的分成记录表、很多不同数字的扑克牌及一个数字达到12的大骰子。在现场的观察中发现,有很多幼儿玩了一会儿,由于总是挑战失败,没能坚持多久就放弃去其它区域游戏了。又如区域活动“趣味扑克牌”中,教师提供的记录表上既有颜色的要求、形状的要求,还有数量的要求,3个要求要同时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幼儿们有的也是玩玩失败就走了,有的继续留在那里游戏的幼儿根本就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在进行游戏了。可见,这些区域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关注、调整,可以去繁化简。例如:“掷掷乐”投掷的骰子数字可以相应缩小,提供的扑克牌数量和扑克牌的数字也应该变少、变小;又如:“趣味扑克牌”中可以先设计操作难度小一些的,可以先从一个要求开始,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游戏快乐,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游戏的兴趣,逐渐再增加游戏的难度,呈梯度式的游戏模式进行深入游戏学习。只有在这种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幼儿才会有持续进行深度游戏的兴趣。
(二)一物多玩,智慧多多
基于幼儿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每个班级在区域游戏中投放的材料以低结构、多层次为主,满足每一个游戏水平不同的幼儿需求。因此,在观察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景:一个奶粉罐头在娃娃家的时候,幼儿把它真正作为现实意义上的奶粉罐头来对待,宝宝哭了,幼儿从奶粉罐头里舀出奶粉泡给宝宝喝奶;而到了建构区,这些奶粉罐头变成了幼儿们垒高搭建房子的材料;到了美工区,幼儿们则用颜料在罐头上进行大胆地创意创作;还有的其它区域里,有些幼儿还将它作为了屁股底下的小凳子。可见,同一个材料的玩法不是固定的,幼儿在与材料的亲密互动中,不光体现了“以物代物”、更是体现了“一物多用”,表现出了幼儿们的无限创意,智慧多多。可见,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真正做到材料的适宜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三)摆放有序,促进探索
美工区开展的活动是“装饰狮子”,旁边的材料框里投放了很多的材料,有各色毛线、各色彩带、各色丝线等等材料全部堆放在材料框中,显得很凌乱。在整个美工区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们装饰狮子拿取材料时,有的直接就拿上面的材料,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有的幼儿则在材料筐里翻来翻去翻了半天难以取舍,不知道选择什么材料。可以说,整个装饰狮子的游戏活动,幼儿们找材料上面就花费了很长时间,而且不能够一下子进行有目的的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及时的解读、反思,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可以投放一个收纳盒,收纳盒的每一层上放置不同材质的材料,每一层上每一种颜色清楚地分别放置。当幼儿需要材料时,就能一目了然的知道每一层上有些什么材料,有哪些颜色,这样的材料投放既丰富又便于幼儿快速选择,也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支架。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区层面区域活动研讨的不断推进,我们将和幼儿们一同创设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区域环境,让幼儿们在合理规划的区域里,运用教师提供的适宜的学习支架进行主动游戏,充分体验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