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构建
——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
2020-01-07丁洁琼胡永红
丁洁琼 潘 静 胡永红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6)
高校科研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激发地方工科院校科研人才的创新潜力,强化激励作用,构建更加高效完善的科研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促使高校科研资源建设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国家“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相继提出,我国日益加大对地方工科院校科研投入力度,不断提倡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科研项目,基于此,地方工科院校在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和国家政策扶持下,一定能够实现推动自身科研发展目标,助力社会科技进步。
1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近年来的新型创新模式,本质是将科学研究、高校以及产业充分结合,实现三者协调配合,有利于三者形成协调统一整体,构建全面育人培养模式,让科学研究在高校尤其地方工科院校中深入发展,避免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地方工科院校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水平,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为其自身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1]
1.1 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
地方工科院校实施科研管理激励机制,能够增强管理互动人性化,借助激励行为,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个人能动性来源于其从事或产生某种行为,当个人此种工作需要被满足时,会反作用于个体行为,促使其更加巩固和强化该行为。激励机制的形成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其功能不仅在于能够激发个体对于自身行为的满足感和热情度,还能进一步引导个体将个人目标与教学科研目标相统一,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激励机制体现在高校科研工作中,即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为高校以及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2 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科研实力
地方工科院校开展科研项目是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的扩招率逐年上升,每年都会出现补录现象,说明我国科研领域急需大量人才补充,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地方工科院校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基于此背景,地方工科院校需要认识到科研激励重要性,加大自身科研项目的投入,创新激励手段,优化自身专业资源,不断激发师生科研积极性,催生项目成果。如此不仅有利于激发高校更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科研人才,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整体科研水平。[2]
1.3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国家一直重视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情况,逐渐加大工科院校的科研工作力度,为工科院校科研管理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高校通过加强科研管理水平,使自身科研工作能够运用到相关专业领域,最终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同时运用自身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合作,重点加强试验项目等方面合作,全面推进产学研相互融合。如此,在校企协同创新合作中,地方工科院校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
2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现状
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科研项目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为了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开始寻找自身定位,探索科研之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中,资金较为有限,极大限制了科研项目工作的开展。而且,除了科研项目资金影响科研工作开展以外,还存在激励机制不公平、激励手段单一,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基于这些情况,需要结合产学研三者协同创新来弥补不足。具体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以便之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3]
2.1 激励机制不公平,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地方工科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缺乏合理性,校内科研管理部门往往会对具有科研成果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但部分时候奖励或惩罚缺乏可靠依据,极易出现激励过度或激励不足现象,会导致工作人员对科研工作产生懈怠心理或是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现象,从而导致激励效果不够明显。此种情况一定程度也会造成激励不公平的现象。地方工科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具有长期性,激励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到位,然而高校中对于部分激励环节不甚重视,造成激励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合理或不公平现象,难以达到激励效果。
2.2 激励手段片面且单一
地方工科院校中,科研人员大多由院校师生组成,其个人技能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构建不同程度的激励方式进行管理。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管理部门中只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用较为简单的激励形式,比如常见的奖惩机制,从而忽略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科研激励效果。此外,部分工科院校对于科研激励机制不甚重视,只是进行简单奖惩制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科研管理激励机制需求,导致师生科研项目信心不足,造成人才流失现象。[4]
2.3 激励考核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简单僵化等特征,而且评价主体十分有限,即参与科研项目的广大师生以及少数同行专家,在专业性层面,导致科研项目成果存在质疑。此外,对地方工科院校中的激励考核还应该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是部分高校仅对物质层面进行考核,比如有奖金激励机制、工资晋升等,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考核,一定程度影响了科研激励机制客观评价体系的完善。
3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构建策略
地方工科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自身整体办学水平。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手段和方式,将科研地位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出来。从而推动包括组织机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在内的科研项目整体水平的提升。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中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从创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环境入手,结合高校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推进产学研三者协同发展,探索完善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3.1 营造公平的科研管理激励环境
随着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力推进,国家大力支持地方工科院校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促使高校师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极度高涨。因此,需要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创建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更好地为科研管理工作服务。首先,高校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科研环境。在具体制定科研岗位时可以由师生与专业科研人员共同构成,评定科研绩效时可以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团队的专业性等方面综合评比,做到公平公正。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科研管理激励各个环节中确保内容的公正有效。[5]
3.2 构建协同创新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协同创新发展创造了平台。当前协同创新理念在地方工科院校已经达成共识。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需要推进科研项目的实施,首先就要完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具体可以建立学校与当地或者社会企业实习机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大科研激励机制实施力度,具体可以对聘请到校内的工作人员也实行激励制度,每增加一项科研成果,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以此激发校内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此外,地方工科院校还需注重团队精神的激励,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联合激励,增强科研团队核心凝聚力。
3.3 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中,开展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专业学科导致研究方向也不同。因此,需要高校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对其研究项目进行考核,不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研究论文层面,还要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市场接受率和实际操作可能性,保证科研成果合理和实用。在高校研究项目中,地方工科院校应该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基础性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中,重视科研人员在学术界科研水平和论文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等条件。[6]
4 结语
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科研工作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是一项基础研究工作。当前,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不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已经将自身科研水平划入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工科院校,其科研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等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地方工科院校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当前产学研相结合背景下的科研创新方案。针对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为地方工科院校的科研工作做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