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0-01-07邱小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思政思政

邱小艳

(湖南科技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讲话,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鸣响了发令枪。自此以来,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心理学课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探索与实践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结合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对心理学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以促进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 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心理学课程是针对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类课程,是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班级管理与德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论等其他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心理学“课程思政”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到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1]。具体而言,即深入挖掘心理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炼出心理学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2]

在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首先,在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切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18 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并强调要“强化课程思政”“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由此可见我们的党和国家对道德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重视。

其次,在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民教师的需要。师范生正处于青年阶段,这一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因此应加强引导。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大背景下,更应重视对师范生的教化和引导,避免社会不良思想对师范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所教授学生的道德品行与“三观”。因此,在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师范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未来人们教师,更好地担当起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重任。

二 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教师既要自觉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也要注重言传身教、以德施教。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师是否具备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德”“育德”。因此,作为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主动意识到心理学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及育人功能,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去。当然,教师仅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课程思政的能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教师作为“传道者”,必须要自己“先受教育”,自己先“明道并信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教学观摩、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此外,教师本人的师德师风和言传身教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师德师风本身就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作为教师,要“树人德”必先“立己德”。因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对待教学敷衍塞责,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做人做事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纵使他(她)的学识如何渊博,所教授的道理如何正确,也难以收到良好的育德效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变法通议·论师范》)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德施教,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此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充分挖掘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心理学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使心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比如,在讲解无意想象中有关“梦”的知识时,可结合“中国梦”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在讲解需要的有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前人们需要的变化来讲解,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由过去的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意识到正是祖国的繁荣富强与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们需要的转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意识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在讲解价值观的有关内容时,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解,引导学生意识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讲解品德心理的有关内容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品德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来讲解,引导学生“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在讲解旁观者效应时可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来讲解,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一个“共同体”,彼此休戚相关,如果我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将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就可能面临同样的处境。

此外,教师在讲述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补充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思想及现当代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这既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古代虽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但古代的思想家曾提出很多富有见地的心理学思想,现当代心理学家也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遗憾的是,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公共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西方化”倾向,教材内容几乎都是以介绍西方心理学家的一些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为主,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及现当代心理学家的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这一部分内容。比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可以补充《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引导学生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需要层次思想。在讲解“关键期”概念时,可结合《学记》中的“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来讲解,让学生明白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先哲就已经意识到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的时机,主张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否则会事倍功半,“勤苦难成”。这里的“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关键期”虽名称不同,但内涵其实是一样的。在讲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时,可补充鬼谷子的测谎思想与技术(比如捭阖术、钩言术、飞箝术、揣摩术),让学生意识到尽管中国古代没有测谎仪,但鬼谷子提出的这些思想和技术也可以帮助人们有效辨别真伪,并且这些思想与技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讲述品德心理的有关内容时,可补充我国当代心理学家燕良轼对“差序公正与差序关怀”的有关研究[3],让学生了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特点以及进行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在讲述智力的有关内容时,可补充中国古代的智力学说(比如:独智说,众智说、智知说、聪明说、贵速说)以及智力测验的方法(比如连环测验、七巧板测验、迷津测验),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现代心理学价值。在讲述人格的有关内容时,可补充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类型的重要论述(比如《黄帝内经》中的“人格五类型说”,《尚书》中的“人格九类型说”、刘劭的“人格十二类型说”)、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关于中国本土人格的研究[4]以及当代心理学家王登峰关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及人格特点的一系列研究[5],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人格差异的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在讲述人格测验的有关内容时,可补充庄子提出的“九征法”、诸葛亮的“知人七法”以及刘劭的“八观五视法”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特色及其对现代人才测评的启示意义。[6]在讲述学习策略的有关知识时,可补充孟子等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深造自得策略”“熟读精思策略”“质疑策略”等策略,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思想的现代价值,领会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的异曲同工之妙。

3.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内容为王,形式为金。”心理学“课程思政”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应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避免空洞的灌输式的说教。在心理学课程中的教学中,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讲故事。用名人和伟人的故事感染和激励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讲解注意品质的培养可给学生讲述毛主席年轻时“闹市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其“闹中取静”的定力和专注品质。在讲学习动机时,可结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总理立下的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讲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

(2)观看视频。相比阅读文字信息,观看视频对学生而言更富有吸引力。因此,运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在讲意志品质的有关内容时,可让学生观看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颁奖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其百折不挠的优良意志品质。在讲情绪和情感的有关内容时,可播放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国庆阅兵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3)诗词朗诵。在心理学课程思政中运用诗词朗诵法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情感体验。比如笔者在讲述“旁观者效应”的危害时,让学生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与我无关”,让学生明白许多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实则并非真的与己无关,引导学生意识到旁观者效应的危害,教育学生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应挺身而出而非袖手旁观。在讲意志的品质时师生可一同诵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引导学生学习红军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情境讨论。情境讨论是道德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学生澄清道德认识。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对于错误的认识和看法,采用传统的说教大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相比较而言情境讨论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笔者在讲解品德心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曾提出“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问题,结果部分学生竟然不加思索的回答“不扶”,因为“扶不起”。针对这一道德认识上的偏差,笔者采用情境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其偏差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错误认识的危害,帮助其澄清道德认识,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教授其助人的智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游戏法。运用游戏法开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可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理论时,可先通过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观察学习的内涵,明白“身教重于言教”是替代性强化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然后通过互动游戏“我说你做”,让学生意识到学生更多地是看老师如何做而非如何说,引导学生明白教师角色的示范性,教育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应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6)角色扮演。道德教育以情感生成为核心,体验是内化的前提。角色扮演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心理学“课程思政”中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知识的意义。比如在讲述教师心理这一章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好老师及不好的老师,自编自导自演教育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教师的角色以及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有了切身体会,学生们纷纷表示“将来一定要努力做一名好老师”。

结 语

总之,心理学“课程思政”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既需要教师自觉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并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也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内容上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素材是很丰富的,实施路径也多种多样,本文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心理学“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了探索,难免以偏概全。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研究者对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关注,促使更多的研究者探索心理学课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

猜你喜欢

心理学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