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维模式下新时代本科教育“金课”探析
2020-01-07吕红军
吕红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52)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将本科教育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开启了我国本科教育的新时代,吹响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集结号。该会议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国家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广大家长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一、“金课”的概念及其意义
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将其作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了“建设中国‘金课’”的主旨报告,认为“金课”包括“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就是“一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备课、讲课与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都要投入。同时,他提出要建设“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以及社会实践五大类型‘金课’”的指导思想(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2期,第4-9页。,为各高校有效落实“金课”指明了方向。
截至2019年5月30日,以篇名为“金课”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35篇文章(含报纸5篇),其中2018年8篇、2019年27篇,学者们从各种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观点。郑春(2018)从“评”的角度,提出通过评培养方案、教学态度、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课后辅导打造“金课”,让学业挑战度“高”起来(2)郑春:《以评促建视角下打造新时代民办高校“金课”课堂》,《中外企业家》2018年第14期,第172-173页。。陆国栋(2018)认为,“金课”具备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以及严格要求等三个特征,并提出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考试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以及学科中心转向专业中心的“金课”打造路径(3)陆国栋:《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9期,第23-25页。。李志义(2018)对课程“水”与“金”的含量和组成进行比对,提出要转变教学本质观、理念观和原则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2期,第24-29页。。侯长林(2019)则站在应用型高校角度,强调“金课”的教育性、应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以及艺术性(5)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 》,《职教论坛》2019年第3期,第58-61页。。“金课”是新时代国家对本科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金”突出的是质量,“课”强调的是落脚点。课程中的“课”既是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上课这一具体传播行为的体现;“程”既是学习者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传授者解惑的一个过程,“金课”的打造,应在明确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和系统架构,应着眼于“课程质量”,以“四个回归”为逻辑起点,以新时代为底色,基于学科思维进行系统设计,建构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的本科教育“金课”新路径。
二、本科教育的本质及新时代对本科教育的要求
《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叶立群等(2011)将教育定义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6)叶立群、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杰克森(2012)提出:“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7)菲利普·W.杰克森著,吴春雷、马林梅译:《什么是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154页。我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因此,高校不但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还要引导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8)《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2018-06-21,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教育的宗旨是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通过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等各种平台载体,以某一固有的“教育模式”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最终促进人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9)《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2018-06-21,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新时代本科教育则是在生活环境智能化背景下引导大学生三观的再形成,是大学生进一步零距离、有意识接触社会实际并练就高水平独立工作能力、服务社会主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一环。高校必须清醒认识新时代本科教育的特征,即:高度的政治站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大的历史责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明确的时代使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有效服务产业升级发展;清晰的培养标准——注重立德树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理清本科教育的本质后,有必要分析新时代对本科教育的要求,以便推动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包括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发展起来”时期,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的特征很多,对本科教育的要求可以概述为以下五点:一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的各行各业的智能化,促使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二是新媒体普及带来随时可以共享的优质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促使本科教学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调整;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的人民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促使本科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四是教育事业的国家战略地位要求本科教育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而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的责任,促使本科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五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本科生生源质量差异性较大,要求本科教育深入思考,全方位实现人的发展。
新时代本科教育“金课”的打造要在学科思维模式下,系统化营造科学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跟上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努力做到“四个回归”,充分发挥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引导,遵循教育规律,通盘思考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学科思维模式下“金课”的路径建构
“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学科知识之间的网络纵横关系,增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交叉渗透以及课程内部章节内容、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协同,整合课程资源的功能,同时要突出专业特色。”(10)李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略论》,《江苏高教》2014年第4期,第72-73页。学科思维的逻辑起点是“建构”,包括知识的建构、组织的建构等。新时代提出了“新文科”,其由“旧”至“新”的本质是“现代化”,核心是“融合”,思维是“重构”。对于新时代本科教育“金课”的建构,也应该本着这样一个“重构”的思维模式。新时代注重三全育人,按照国家要求、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进行“思维重构”;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在满足学生对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的前提下对课堂形式进行“教法重构”;注重立德树人,按照高水平教学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满足广大师生对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管理服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评价重构”。
(一)回归常识,搭建系统思维的“金课”三观
回归常识,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学习环境,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对“金课”进行系统设计。宏观上,要有制度建设、文化环境作为引领和保障,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明确“金课”建设的定位与方向,明晰“金课”运行的机制与依托的平台,建立打造“金课”的激励政策等;另一方面,加强组织行为、价值标准、质量管理等文化环境建设。中观上,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根据教育部政策要求、行业企业对岗位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围绕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以及毕业标准,科学分配各课程模块比例以及教学资源等;其次要确定课程的性质,如根据学科特色和专业性质配套不同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等课程模块,根据本科高校的定位,明确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传授方式,合理分配课程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微观上,从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开始,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选择教学资源等。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对本科教育提出的又一要求。“劳”不是让学生简单参加体力活动或社会实践,而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更关键的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技术理论和劳动技术实践,通过劳动教育,将学校的引导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比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劳动课程颇具特色。该校明确劳动教育的“四个渠道”,即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同步实施“大一进农村,大二进城市,大三、大四进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使学生的劳动精神体现在扎实的基础技能、必备的岗位技能、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全面的综合能力之中。通过每一次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不仅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者,更是具有专业素养的劳动者,必须要有自己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回归本分,建设现代化的一流“金课”师资
回归本分,就是围绕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培育教师学会教学、激励教师研究教学。现代化推动人类的技术进步,同时促进人性的完善。无论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家长,都对教师的“师德”寄予厚望。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各层面对“师德”的重视是一种必然,它更是高水平教育质量的核心元素。教师的基本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师德”的最基本体现便是以“德”育人,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是要切实转变观念,将现代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给予教师一定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比如设立“教学名师奖”“我最喜爱的教师”等体现教师价值的奖项;为教师提供办公室之外课间休息的专用空间以及备课专用的图书室、机房等,使人文关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高校还应经常组织师资培训,分类分层设计教师提升计划,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比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要求每位教师学会灵活使用五大类型课程的基础上,提出“四为主”“五突出”和“六个有”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四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和全面育人为主旨,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教师不能“一言堂”,而是要以引导为主;不能仅以提高“抬头率”为目的,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能“满堂灌”,而是要关注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不能仅仅为了授课而授课,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做到“五突出”,即启发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激发兴趣突出、教书育人突出以及实践训练突出,以解决科技现代化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冲击。充分发挥五大类型“金课”的优势,根据课程性质以及授课内容的异同,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项目教学为依托,以实践训练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六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案以及课中有训练,以解决因生源质量差异带来的个体知识结构和储备不均衡等问题。要上好一门课程,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还要切实加强教学研究。一门高质量的课程,既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也要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还要以学生为本,帮助其成长成才。
(三)回归初心,构建三全育人理念下“金课”大格局
回归初心,就是高校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应用心理学理论,积极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三全育人”即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这离不开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大主体。“金课”的打造也有赖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从治理角度看,三方为利益共同体,但从哲学角度看,三者的共性是人。人有自己的认知,认知不同则行为各异,而“金课”的打造是一项协同工程,在新时代智能环境影响下,行业变革、岗位变迁以及个体需求差异性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微观世界。因此,高校应充分应用心理学理论,从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的角度,立足构建三全育人的“金课”大格局,切实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有效落实。首先,管理者要有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观,增强对课程建设大方向的把控,避免狭隘思维。其次,教师要切实研究“金课”的内涵以及实现路径,关注新时代学生的特质,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优势,发挥线上、线下互补优势,适时组建本学科的精品在线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打造丰富且有内涵的“课程旅途”。最后,高校要全方位把握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特点,关注其个体发展:一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及时宣传国家相关新政策;二是传授前沿知识,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三是合理设计选修课,为避免出现因生源地不同而产生的大学生群体间知识不平衡的现象,有必要开设选修课。在实际运行中,选修课也应分成服务于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类课程和服务于有基础学生的提升类课程。
(四)回归梦想,用创新理念助力“金课”落地
回归梦想,就是围绕高等教育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梦、强国梦,积极转变思维、转换观念,通过创新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使“金课”掷地有声。我国已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等被广泛应用,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用“治理”代替“管理”,为“金课”的全面实施创设条件。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是一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11)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到“治理”一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03-24,http://www.cssn.cn/zzx/zzxzt_zzx/xjp/gjzl/201603/t20160324_2936870.shtml。“治理”理论既是管理理论的一个延续,更是一次管理认知上的升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往往意味着“集权”,意味着“对立”,而现代的“治理”则是“利益共同者”的共管、共治和共享,意味着“权力下移”和“共赢”。高校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资源优势,引导他们面向学科与专业建设,对课程改革进行系统思考。同时,要调动社会企事业、行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校企联盟、校政合作和校校合作平台的有效搭建,创新高校与社会、企业和行业的协同育人模式,确保“金课”从课程设计、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评价等层面,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级人才。此外,在制度上,要保障“金课”的顺利推行,包括顶层设计、条件保障和效果评价等;在资源上,要给予有能力的教师充足的资金、设备等;在文化上,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并在校内外搭建实践平台,提升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课程革新意识;在评价上,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主义发展新矛盾,以“促进”和“引领”为核心,进行指标的设计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