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浙江”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2020-01-07柯进华

关键词:诗画生产力浙江

柯进华

(浙江树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21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和推进“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及“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浙江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整体上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相适应,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再到“诗画浙江”,浙江的生态建设目标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引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体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精神,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析把握浙江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有利条件,探索推进“诗画浙江”建设的科学路径。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推进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使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乃至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浙江样板”。

一、“诗画浙江”建设目标的提出

“诗画浙江”是对浙江优美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浙江因水得名,山清水秀,晴好雨奇,素有江南水乡、人间天堂之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描绘、赞美浙江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书画等作品,其中尤以赞美西湖美景为甚,代表人物有白居易、苏轼、袁枚、郁达夫、戴望舒、褚遂良、刘松年和吴昌硕等。“诗画浙江”建设目标的提出,包含了浙江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的创新,走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的绿色发展道路。

习近平是“诗画浙江”建设的开拓者和设计师。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习近平“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和践行地。习近平一直十分欣赏和爱护浙江的山水,曾用“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1)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来生动描述“诗画浙江”。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较早遭遇“成长的烦恼”。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高瞻远瞩,因地因时制宜,在浙江实施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的“生态立省”战略。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后,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和突破口,走绿色发展道路。

2003年6月,在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力推进了“绿色浙江”建设。2018年9月27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这是少有的颁发给省政府的环保奖项,充分肯定了浙江省在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浙江省所取得的喜人成就,离不开习近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当前的“诗画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7月,习近平提出“生态决定文明兴衰论”: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2)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浙江”》2003年第13期,第42-44页。。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习近平先后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3篇有关“两山”理念的文章,分别是2005年8月24日发表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2006年3月23日发表的《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以及2006年9月15日发表的《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进一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提出“生态生产力”发展观:“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长期以来,人们过分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直接把“生产力”等同于“社会生产力”,忽视“自然生产力”的重要性,忽视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甚至将马克思的“生产力”片面理解为人类改造乃至征服自然的能力。“生态生产力”的提出,有助于纠正这一认知偏差,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突破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的内涵,改变了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仅仅从物质财富生产的角度看待自然生产力的问题,将关注的角度拓展至整个自然界、整个生态环境。”(4)张廷广:《关于“自然生产力的若干重要问题辨析”》,出自李红梅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1页。习近平提出的“生态生产力”发展观,强调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并且“自然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具有根基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充分突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上升至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新高度,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是对“两山”理念、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阐释、丰富与发展。这些都为“诗画浙江”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的指导。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2017年6月,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提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推进“多规合一”,全省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实现浙江山水与城乡、自然与人文、生态与社会的互益共荣,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地。2018年9月,袁家军指出,“诗画浙江”大花园是浙江自然环境、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全面践行(5)袁家军:《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求是》2018年第17期,第29-31页。。2019年,浙江省政府将“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作为浙江“四大建设”之一。“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重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和提升,体现了浙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领会和践行。

二、“诗画浙江”建设的优势

浙江具备实施“诗画浙江”建设的诸多优势。中国人自古喜欢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在以“诗画浙江”建设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浙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诗画浙江”建设顺应时代潮流

浙江是我国较早较快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地区,也是最早遭遇环境污染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浙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民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迫切,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推进“诗画浙江”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浙江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之一;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突出地位,为“诗画浙江”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要求和新机遇。这就是浙江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天时,要因时制宜,进一步统一思想、顺势而为。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看,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因为它直接威胁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人类文明可能由此终结。地球生态环境史给人类的基本启示是:生态决定文明兴衰,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地利:“诗画浙江”建设促进浙江发挥地方优势

浙江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足,适合植物生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赋予浙江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浙江又位于东海之滨,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从传统自然资源看,浙江是地域小省和能源小省;但从生态资源看,浙江山海资源、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毛竹数量等在全国名列前茅,树种资源丰富,有“东南植物宝库”的美誉,野生物种种类繁多……因此,浙江同时是生态资源大省。

“诗画浙江”建设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发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方面,浙江较早推行了“生态立省”战略,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为“诗画浙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浙江是经济强省,为“诗画浙江”建设的推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这就是浙江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利,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走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人和:“诗画浙江”建设是民心所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实现了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高涨,浙江民众参与环保的热情较高。截至2016年底,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浙江环保社会组织就超过120家,比2014年增加了60家左右,增幅近50%。其中,半数以上是个人或企业发起的草根性质环保组织(6)王卫:《全民守护美丽浙江特别报道(一)》,2016-06-05,http://news.qz828.com/system/2016/06/05/011138603.shtml。。环保组织的影响力也在增大,2013年初发生的浙江民众“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更是开启了“全民环保”的大幕。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关注环保问题,明确提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都是一个严重的祸害”;8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90年代中后期提出建设“浙江秀美山川”,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经济”;进入新世纪先后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生态省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战略目标。在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相应提出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的决策。因此,要借中央力推建设美丽中国之势、借十年建设之势、借群众关切之势,顺势而为,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党中央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浙江已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最大的同心圆之一,浙江政府和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上下一心,这就是浙江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和。浙江要发挥“人和”优势,顺应民意,通过政府与民众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共同推进“诗画浙江”建设,继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和新高度。

三、创新“诗画浙江”建设的新路径

创新“诗画浙江”建设路径,关键在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为“诗画浙江”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加减法的关键。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重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防、治理和修复,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减法”;另一方面,将发展“绿色GDP”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心,加强生态保育,扩大环境容量,壮大生态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增进民众生态福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加法”。“减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当务之急;“加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和持续改善、实现浙江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与根本大计。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诗画浙江”建设须深入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政府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有必要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指导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一套与GDP相对应的、科学衡量生态发展状况的统计核算体系,践行发展“绿色GDP”,避免传统GDP的弊端,有效考核和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曾多次强调发展“绿色GDP”。2004年,他提出要制定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不能唯GDP论英雄,主张在政绩考核中强化生态考评指标,“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7)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2013年5月24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9-100页。。

有了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就可以相应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生态环境督查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制度,有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等生态制度,发挥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做到“零容忍”,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之中。

(二)推进经济生态化战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义,关键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化使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从有害转向无害或有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浙江通过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倒逼产业生态化,“养好两只鸟”:一是“凤凰涅槃”,二是“腾笼换鸟”,使生态经济初具规模。一方面,浙江利用节能减排、防治污染的刚性约束手段,建立“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恶果严惩”的监查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特别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和文化产业等。这方面的两个典型分别是浦江的铁腕治污和安吉余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浦江是全国最大的人造水晶集散地,素有“中国水晶之都”之称。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致使浦江90%的河流变成牛奶河、垃圾河和黑臭河,人民“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病床上花钱”。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浦江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治水治出新天地、新生活,使浦江的治水模式成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标杆。安吉余村“八山一水一分田”,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民靠山吃山,兴建石灰窑、水泥厂,发展“矿山经济”,“坐吃山空”。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提出生态省建设理念。安吉在这一号召下规划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利用丰富的竹子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余村相应进行了生态村建设,走上“养山用山”之路,践行了“两山”理念,成为中国生态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三)实施生态经济化战略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财政税费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等,优化生态资源的配置,实现生态效益。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需要优化配置。为了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浙江省率先探索利用税费制度和市场机制等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浙江省是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试点省份,也是我国首个出台生态补偿制度的省份。当前,浙江省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转变生态补偿较为单一地依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局面,拓展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同时,浙江省积极探索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径,实现生态富民,“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较为典型的是享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的丽水市,该市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以“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和养生养老产业等,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卓越成效:截至2019年初,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蝉联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全省第一,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0年全省第一。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对丽水在生态富民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给予了高度赞赏:“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9)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代党员》2018年第13期,第4-8页。

猜你喜欢

诗画生产力浙江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诗画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