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放”与“凋谢”:中国女曲的生存之道
——世界冠军周婉峰访谈录

2020-01-07周华锋周婉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老队员曲棍球国家队

周华锋,周婉峰

1 项目人口基数与竞技成绩

访谈者(以下简称“访”):周老师,您好!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我的访谈。首先想了解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曲棍球训练这个项目的呢?周婉峰(以下简称“周”):不客气!我很乐意接受您的访谈。其实呢,我最先接触的是篮球。1991年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代表学校参加南海区的小学生篮球比赛,被体校教练看中进入了南海区体校进行业余训练。1993年直接由区体校越级到省体校从事篮球训练。由于身高的原因,基本上失去了去省队打球的机会。1995年的时候,广东省组建女子手球队与曲棍球队,在教练的推荐下我先后试训了手球和曲棍球两个项目,结果还是身高原因,手球项目我被淘汰,幸运的是曲棍球项目对身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我被留了下来。从此就走上了曲棍球训练这条路,一直到2010年申请退役。

访:这么看来您算是半路改行从事曲棍球训练的。那与您一起在奥运会上拼搏过的队友是什么情况呢?

周:曲棍球项目的开展在一些欧美国家比较普及,但在我国还是冷门小项目,参与人口少,全国从事曲棍球专业训练的仅仅几百人而已。同批奥运队友基本都是从其他项目转来的,特别是从足球、篮球和田径的跑步项目转来的比较多。体能好、能跑是转项曲棍球的一个重要条件。相对来说,在我所处的那个时代,从小就进行正规训练的曲棍球男队员比较多,大多来自于“曲棍球之乡”达斡尔族。那里有很好的打球氛围。曲棍球是他们的文化。他们打球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我们就是为了获胜,拿冠军。我其实喜欢的是篮球,打曲棍球是被逼无奈的(大笑)。

访:如果从小就接受曲棍球的基础训练,再加上曲棍球人口基数大,是否就意味着国家队比赛层面的成绩会更好?

周:当前曲棍球项目的开展确实要比悉尼奥运会前好很多,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很多省市都成立了曲棍球队伍,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曲棍球课程。这是一个好事情,地方政府重视,项目就会快速发展起来,国家队层面的选材就会好很多。从小进行曲棍球的基础训练,可以大大缩短国家队层面的运动员培养周期,但能不能出好的成绩,关键还在于教练。集体项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了好的选材,有了极具天赋的运动员就一定能比出好的成绩来。教练对球队的管理方法、执教理念及对项目的理解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球队的未来发展。

2 运动队教练与竞技成绩

访:您如何看待连续三届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主教练都是韩国人?

周:首先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有很相似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这使得教练与队员、官员、媒体等的交流与沟通上更为顺畅些。第二,韩国的曲棍球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竞技水平确实高于我国。选择他们的优秀教练来华执教,带领本土教练与队员一起进步是比较正常的事情。第三,在现有的国内竞技体育环境下选择外籍教练,有利于更为公平地选人用人,有利于曲棍球项目在全国的合理布局及人才的培养。毕竟目前曲棍球还属于不普及的冷门项目,但一味聘用外籍教练,可能会对曲棍球项目的整体发展不利,因为外教更多注重的是聘期内的成绩,他会较少考虑项目的普及与发展,是一种短期效应。

访:韩国人金昶伯带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连续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绩,您如何看待金昶伯主教练及其带队所取得的成绩?

周:我1991年进入体校训练到2010年退役,跟教练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教练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国家队的金昶伯教练。他是独裁者,又是完美主义者,是严父又是慈母,不仅训练严格,日常管理更严格,但又事无巨细,外出比赛大家的衣食住行他都会安排地非常妥帖。说实话,做队员时所有人都怕他恨他,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真的很感激金教练的严格训练与管理。

首先,金教练非常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他认为曲棍球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地让队友变强大,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生活与训练的每一个细节上。比如早操的四公里体能拉练,要求队员们服装统一,步伐整齐的列队完成,不能落下一人。若有人违反规则,全队受罚;去食堂吃饭都要列队整齐进出;在训练场上更是要求大家要勇于拼搏,不能躲球而要主动迎击,要努力为队友创造突破与进攻的机会。曾有队友在训练中牙齿被球撞掉,球打到身上更是常事。

其次,金教练非常重视球员的体能训练。他很清楚我们球员的技术和意识都差于国外强队,就狠抓球员的体能训练。一场高强度的比赛(我经常感觉到比赛的强度都没有训练的强度大),主力队员很少被替换下场,这与我们每个人的体能都很好有很大的关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年轻队员或替补队员的成长,使他们失去了上场比赛锻炼的机会,在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重大比赛中上更是如此,致使队伍的年龄结构、梯队建设不太合理。

第三,金教练非常重视球队的管理模式。他是一个不易被别人所左右的人,整个队伍都是他一人说了算。严格的管理方式、训练作风使得每一个球员都有强烈的压抑感及恐怖心理,以至于比赛获胜进球了,大家在教练面前都不敢言笑。有一次对阿根廷队的比赛获胜后,阿根廷球员问到“你们中国球员只会打球不会笑吗?”,所以后来就有过一次大家集体签名抗议要求换教练的风波。但也正是得益于教练的这种风格与方式,我们这批队员都养成了认真做事的习惯。要么不做,要么就认真完成,不能随便接受任务而又随便完成。反过来说,这种近乎苛刻的执教理念只适合于相对更服从管理的女队员,不适合男队员;只适合非常尊师重教的东亚队伍,不适合喜欢展现自我追求个性发展的欧洲队伍;只适合于相对传统与保守的70后和80初球员,不适合90后球员。虽然金教练在训练、比赛及日常行为管理上给了队员很大的压力,但在生活细节上却给了大家无比的关爱,将队员视为自己的孩子。他会惦记队员的生日,并送上鲜花及祝福;在与地方队伍的交流学习或训练比赛中,他会重点考察食堂的饭菜质量,甚至会用绝食的极端方式来逼迫地方队伍提高饭菜质量,以达到队员高强度训练后的体能恢复对饮食补充的需求。

金教练带领我们取得了奥运会的银牌,表面看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与阿根廷、荷兰等传统强队有本质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球员的胜负观上。传统强队的球员能够从失败的阴影中迅速调整过来,胜了固然欢喜,败了也乐然接受,不是说他们没有竞争意识,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抢也是特别凶,他们更看重的是比赛的过程,是在拼抢中享受比赛。而我们的球员非常看重于比赛的胜负,因为胜负关乎一切。第二,国外的球员基本是从小就接触曲棍球项目,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和比赛,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长大成人后,他们还是会利用休息时间去俱乐部进行训练。曲棍球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使然,但不是他们日常的一切;而我们的球员是后期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密度非常大,基本没时间去考虑生活、学习甚至兴趣,曲棍球就是球员的一切。我们的国家队代表着民间曲棍球的一切,人家的国家队则是民间曲棍球的代表;我们是全天时间的专业训练,人家是业余时间的专业训练。可以说我们是“真正的专业”,人家是“业余中的专业”。

北京奥运会后韩国人金相烈担任中国女曲教练,金相烈的执教理念与金昶伯完全不同。他要求队员在训练场上自由发挥,是一种多变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以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态去训练,非常接近欧美教练的训练风格,不仅可以激发出大家更多的打球灵感,还使大家都非常享受训练,喜欢训练。不像金昶伯教练那样,永远严格要求大家按他所设计的技战术来完成训练任务,是一种固定的闭合模式。有时候一天三练,晚上看录像时还要分析场上双方队员的技战术特点。在其严厉的训斥与要求下,大家心理上都对教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不用说见到本人就是听到教练声音都会害怕。在训练与比赛外的其他时间里,金昶伯教练也有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大家都必须遵守,不仅仅包括队员、助教、队医,还包括训练基地的管理者、新闻媒体等等。总之涉及女曲的事情都要他一人说了算,地位不容他人撼动,这就是他的个性使然,也是他的球队管理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与国家队的进一步合作,但同时也为女子曲棍球队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北京奥运会上的辉煌是必然结果。

3 运动员参赛经验与竞技成绩

访:国家女曲的三任教练都在强调体能,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银牌,里约奥运会却未能小组出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周:首先处在不同的时代,规则不同,技战术打法不同,没有可比性。比赛由各35分钟的上下半场改为各15分钟的四节制,身体的对抗与拼抢会更激烈,对体能的要求也会更高。一般情况下,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建立在充沛的体能基础上,体能是同场对抗类集体项目的基础。我们当球员的时候,金昶伯教练狠抓我们的体能训练。有个重要问题是当时我们这批球员的技战术意识及能力总体上要差于欧美及澳洲队伍。我们只能通过强悍的体能去冲垮对方的防线,才能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当年可供国家队选拔的球员数量太少,进入国家队的球员能力参差不齐,主力与替补队员差距较大,重大比赛或关键场次不敢派出替补队员出场。这就最终导致替补得不到锻炼机会,水平很难大幅度提升,主力得不到休息机会,对体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女曲获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一些省市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曲棍球队伍,也有了自己的训练基地,开始了曲棍球项目的布点工作。可以说女曲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曲棍球项目的发展。但在里约奥运会上却未能小组赛出线,我认为与队伍年轻化有很大关系。曲棍球是一个很讲究传帮带的项目。老队员在训练场上对年轻队员的示范、传授与带动作用非常重要,同时老队员经验丰富,从容面对赛场局势,对比赛的把控能力较好,因此一支优秀的队伍,必须要有老队员参与其中。在1995年组建的广东省女子曲棍球队中就有几名由教练直接从吉林带来的老队员一直参与在队伍中。这些老队员对新队员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以国内比赛为例,平时的常规赛事各支队伍派出的都是年轻队员,为什么一到全运会,一些甚至40多岁的老队员都出来比赛了?经验,这就是老队员比赛经验丰富的体现。老队员经历过各种大赛的考验,虽然体能上无法与年轻队员抗衡,但对比赛节奏的把控、技战术的灵活运用以及场上稳定军心的能力等都是年轻队员无法比拟的,这就是老队员的作用。关键场次或重大比赛,老队员的作用无法替换,所以说一支队伍中,新老队员的合理搭配至关重要。若以年轻队伍出赛,遇到艰苦的比赛,极易出现竞技状态的波动而导致全盘崩溃。新队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环境。第二,年轻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场次较少,积累的大赛经验不足,这都会影响到奥运赛场上的技战术发挥。多参加比赛,多进行锻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批队员在东京奥运会上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另外,一些国外球队的选手个人能力差别不大,其实都可以随时上场比赛,加上规则允许自由替换场上队员,因此他们上场比赛的机会明显多于国内选手。上场比赛机会越多,能力提升就越快,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上场比赛机会越少,越会怯场,能力无法提升,只能依靠主力选手拼满全场,对体能的要求自然会更高。这也可能是三任教练都注重体能训练的一个原因吧。

4 运动员的退役安置与竞技成绩

访:北京奥运会后您选择了退役,这是否算是急流勇退呢?

周:我是在2010年退役,不是北京奥运会。怎么说呢,主要是年龄问题吧,第11届全运会后,我都30岁了,虽然国家队、地方队都希望我们这样的球员能够坚持到伦敦奥运会后,但我认为还是得好好考虑下自己的未来,考虑下曲棍球项目的制胜规律,考虑下队伍的梯队发展规律等等,所以我选择了退役,等待并接受了省局的工作安排。

其实我在2005年的时候就有了退役的想法,抱着被国家队开除的心态,没有按照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归队报到,当时主要是由于生活与训练太压抑。金昶伯教练对球队管理严格死板,而训练又过于“心狠手辣”(有一次我们在训练中下了大暴雨,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很难受,短裙湿透了很重一直往下掉,但教练始终没有中止训练。我们只能一只手拉着短裙一只手握着球棍奔跑)。经常一天三练,晚上还要看录像、做治疗,生活除了训练就是吃饭和睡觉,做事都是集体行动,很少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偶尔放纵下自己,还会被教练盯上并严厉训斥。在没有归队报到的那些日子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自在,不用面对教练,没有人管,又不用训练,我感觉这个世界太美好了。

访:能谈一谈队友退役后的工作走向吗?

周:这个主要得看球员所在省市的安置政策。国家队的退役选手安置基本没问题,主要还是做与曲棍球相关的工作,比如教练、教师、管理者,个别队员还在留队训练,也有改行做公务员或在银行工作的。没有参加过奥运会、亚运会等大赛或不是省队主力,且成绩不是很好的选手都没有安置工作,还是得靠自己再去努力。以广东省为例,“三金”选手实行双向选择包分配,而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上没有获得金牌的选手退役后不得不自谋职业,这就给了在训队员以很大的生存压力。我们不仅仅要打好球还要学好一门技艺,以保证将来退役后可以找到工作。但这又与教练的执教理念、管理方式及球队的队风有很大的关系。很荣幸我在省队和国家队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好的教练、很好的团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学会了很多必要的未来生存技能。我所知道的省队的一些小师妹就有自学健身健美、会计等专业的,然后去了一些健身俱乐部、银行等单位去工作,并且做得很好。虽然做运动员使得大家读书较少,但在训练过程中养成的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品格使得大家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一切都与球队的队风有很大的关系。

集体项目的球员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团队意识比较强。大家都乐于互帮互助,一起提升,不仅仅表现在训练与比赛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有个师姐在深圳做球队教练,训练之余积极参与曲棍球项目的社会推广工作,使曲棍球项目在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校顺利布点,学校需要专业老师来任教,她就主动介绍一些退役的师妹来担任此职位。在解决退役队员工作安置问题的同时,又为中小学提供了专业的对口教师,扩大了曲棍球项目的参与人口,这样省市一级专业队伍的运动员选材自然会好很多。还有一位国家队的队友,个人能力非常强,对技战术的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深受教练和队员的信任。而她却在退役后做出了一个我们常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婉言谢绝了地方政府的工作安排,将职位留给了更有需要的同行,选择了自费出国深造。回国后又选择了自主创业,现在她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访:对于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周:运动员的退役安置主要与运动成绩有关,但冠军只有一个,竞技体育就是这么的残酷,总会有人被淘汰。其实做队员与当学生是一样的,也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分。运动员的应试教育就是过分看重比赛成绩,别的可以不问不管;素质教育就是在强调运动成绩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与管教,比如个人修养、文化学习、社会生存技能的掌握等。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还有利于退役安置问题的解决。1995年我在省队训练的时候,已经没有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刘守忠教练会让我们这些十几岁的队员每天晚上练字,然后交给他检查;每次比赛后要写总结;每天学习一个英语单词等等。经常告诫我们学习、训练就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1999年在国家队的时候,金昶伯教练更是严抓我们的生活细节、团队意识、危机意识等等。这些都是教练带给队员训练之外的宝贵财富。教练跟队员呆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教练就是队员的一面镜子,他的行为、理念等强烈影响着所带队员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提升教练员的认知水平,在追求竞技成绩的同时,更多看重运动训练与比赛之余对运动员的人格教育、生存教育等是提高运动员退役安置的关键。但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氛围的转变,尤其是大家对竞技体育观念的转变。

5 项目发展布局与竞技成绩

访:女曲是一支没有获得奥运金牌的队伍,但却参加了央视组办的北京奥运《荣誉殿堂》节目,您是如何理解这件事情的?

周:能够获得荣誉殿堂节目组的青睐,得益于国人对女曲的大量关注与支持,而大家对女曲的关注与支持是因为我们始终在进步,总能给国人带来惊喜与意外。没有群众基础的女子曲棍球队自1999年起,就不断地在创造纪录,引导大家逐渐认识、了解,并爱上曲棍球这个项目。当时我们团队也非常期望能够通过这枚奖牌与荣誉殿堂的采访,使更多的国人关注与了解这个项目,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国家的支持。很高兴,北京奥运会后这一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所以说竞技成绩是一个项目获得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幸参加荣誉殿堂节目,是国人对女曲所获得成绩的认可,更是对女曲未来发展的期待。

访:前面您提到北京奥运会后,好多省市都建立了曲棍球队伍,甚至曲棍球的布点学校,那么,这些改观对于曲棍球项目的发展印证或预示着什么呢?

周:在我的理解与记忆中,我们这批队员是没有经历曲棍球项目的启蒙训练及培养,直接进入省队进行专业训练,然后就是入选国家队。队员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这样的速成有利于国家队的迅速组建,但不利于国家队的长期深远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场上主力基本都是跟随金教练多年的老队员。这不仅反映出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的缺乏,国家队层面的青黄不接,还反映出我国曲棍球项目青少儿启蒙训练及系统培养的断层,致使国家队层面的选手培养周期过长。而现在我们有了曲棍球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还有了曲棍球项目的布点中小学校,基本形成了校、区、市、省级的选拔培养体系,虽然还无法比拟曲棍球传统强国的学校、社区、俱乐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但我们能在国内曲棍球氛围冷清的大环境下,形成由学校到专业队的发展模式,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曲棍球项目的社会参与人口提高,国家队层面的培养成本、培养周期就会降低,这都有利于曲棍球项目的良性发展,也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曲棍球项目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6 结语

竞技体育需要在艰苦的训练中去感知成长的过程、在激烈的对抗中去体会比赛的魅力,身体力行的运动员,必将获得不一样的身心体验及认知,同时将竞技体育的魅力用身体语言传递给观看者。作为竞技体育比赛的直接参与者与旁观者,受访者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女曲在北京奥运会的“怒放”是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必然结果,但成绩的提升与项目的普及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比如项目人口基数的扩大、本土教练的培养、运动员的就业安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里约奥运该项目的“凋谢”。伦敦奥运会后,国家政策大力改善,市场机制进入体育项目发展领域,使人才培养与项目普及得到同步发展。“凋谢”是市场调节下供需平衡的阵痛表现,是女曲复兴路上的必然过程,或许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采用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可行有效的。

猜你喜欢

老队员曲棍球国家队
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及体能训练干预
盐城亭湖区南洋小学举行一年级学生入队仪式
北欧两项国家队备战2022年冬奥会路径探索
2016美国国家队选拔考试
国胖队的日常
国胖队的日常
冬训纪念
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