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课身体体验的认知价值及纾解路径
——羌族人身体体验到身体教育的经验启示

2020-01-07关北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羌族体育课身体

关北光

羌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主要聚居地分布在川西北地区。世居高山峡谷,一般三五十户聚居成寨,过着与外隔绝的生活。由于依山而居,山在羌族人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然环境的艰险与人口分布的低密度,造成各村寨成员之间互依互助,形成共同的自然崇拜、信仰神灵、鬼灵的宗教观念以及共同抗敌、抵御野兽侵害的亲和关系。”[1]羌族人以现实的环境、切身的体验,在没有文字阅读仅靠口授教育的条件下,保证了寨落人口的持续发展,满足了寨落生产力和生活需求。作为神圣层面的释比,被羌族人尊崇为与天、神灵沟通的大师,他们利用各种传唱、舞蹈等形式,并以身体体验的方式构建起羌族人的信仰,形成了羌族人的道德观念、生活秩序观念。考察羌族人身体体验到身体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其目的是进一步阐明体育课学生身体体验的认知价值,以期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提供建议。

1 身体体验到身体教育:羌族人繁衍与发展的本根

1.1 农业生产

自从古羌人来到川西北的岷江、涪江上游聚居,这片有山有水的聚居区就成了羌族人生息繁衍的地方。虽然,川西北的岷江、涪江上游多是高山深涧,交通不便,但是这里水草肥美、土地肥沃,适宜放牧和农业生产。

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羌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拓荒耕地,学习播种、除草、收割、脱粒、收藏技术等;其次还要学习纺织以及制造工具,还要学习建筑等等。而这一切的学习又都是在没有文字,仅靠口授的情形下进行的。亲身的体验是学习的法宝。男孩从小就跟着父亲通过模仿、体验,学习农业、制造、建筑等技术技能,女孩则跟着母亲或姐姐学习饲养、纺织、家务的技术技巧等。在教育年轻一代掌握生存技能过程中,羌族人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了自身文化的传承。

1.2 狩猎与战争

在“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的狩猎游牧时代,人们生存要求要有较高的技术技能。“羌族儿童自幼跟随成年人参加狩猎、放牧等生产过程”[2]。年长者结合实际给儿童传授打猎放牧的经验,并让儿童亲身体验,了解野兽、家禽的习性,学会打猎放牧的方法;同时学会察看地形、观云、辨别风向以及制作各种狩猎工具。儿童们的亲身体验狩猎的过程锻炼了他们坚强、果断的品质,为他们担当起氏族部落赋予的使命和职责奠定了基础。

羌族人从西北大漠来到川西北的岷江、涪江上游,一路都在不断地征战。即便在新的地方定居后,也在不断地反抗着官兵的追剿,平息着与各部落之间的冲突与战争。所以,“战争在古羌人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3]现在羌族无论大小节日、各种祭祀活动都有与战争相关的舞蹈表演,其形式就是一场战争场面演习。进行这样的表演就是要让儿童在观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到多方面的知识。羌族还重视对青年人军事技能的培养,并在每年正月初五左右举行打靶比赛,打靶结束同饮咂酒、唱歌、跳舞,以此体验强化军事教育。在婚礼上,也要举行打靶比赛,向亲朋好友展示新郎的勇猛、无畏的精神。

1.3 宗教与信仰

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复杂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现象不理解、也无法解释,总认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所以,羌族人只有用十分虔诚的祭祀方式,祭拜、祈求神灵保佑。顺应民众的需要,社会上就出现了上通天神、下达人意的释比。他主持一切祭祀礼仪,为人求吉纳福,降魔逐疫,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由于这些释比掌握大量的经文、法术,以及占卜术,所以,释比被羌族人视为神人相通的使者。他们也成为羌族人的精神领袖。

在氏族社会中代表宗教意义的习惯和礼仪,被视为“礼”。东汉许慎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4]事实上,所谓礼也就是对身体的一种规范和约束。因此,我们说活跃在羌族各村寨中的释比,除了佑福驱邪外,最多的就是进行“礼教”活动。他们身着具有象征意义的服装、佩戴相应的头饰服饰主持大小节日活动和各种祭祀活动,参加活动的人们也必须穿戴本寨特有的服装、头饰,以表庄重。虽然这种教化与治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自幼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羌人来说,耳濡目染的体验胜于说教。羌族人正是通过各种类似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归属教育,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及身心的培养,从而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成人的目的。

1.4 习俗教育

由于古羌人没有文字,所以那种靠阅读感悟的自我教育在羌族是不存在的。为了使羌人脱离愚昧,也为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道德的培养、社会秩序的建立等,各羌寨里的释比担当了教化羌人的重任。这些释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切合羌人生活的各种习俗活动,实现对羌人身体的教育目的。所以说,流行在各羌寨里的习俗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社会秩序的教育过程。

古羌人能歌善舞。唱歌和跳舞因此成为羌族人各种习俗活动的两个重大项目,也是各种习俗活动必备的项目。释比主持下的各种唱歌,是跟随释比的复唱。通过这种教唱,涤荡羌人的心灵,达到教化的目的。舞蹈是羌族人社会化的基本台阶与路径。[5]羌族幼儿正是在各种习俗的仪式活动中,把自己细小的手臂搭进长者们的圆形连环手臂中成长起来的。从小的身心体验,使他们早早感悟了教育的魅力,油然而生出必要的社会认知,奠定了基本的社会秩序观。

1.5 “冠礼”教育

古人曰:冠者,礼之始也。在古人看来,冠礼是具有成年礼意义的重要仪式,是对由青年转为成年人转折点上的教育。在羌人看来,冠礼是本族青年进入社会的礼仪。在这个仪式上,由释比对冠礼人进行婚姻、家庭、社会责任、人伦道德、政治观念以及民族历史传统等方面的教育。

礼教主导下的身体礼仪教育,就是培养“以敬为核心的身体教育”。在“冠礼”仪式上,冠礼人要面向祖先下跪祷祝,听族人长者讲授祖先历史,接受释比的洗礼式的念经。这些程序以实现家庭与社会共同教育为目的,进而达成“恭敬身体”的教育。在这种礼教的过程中,对成长中的年轻人进行训练,从而培养羌族社会需要的安康和睦、互尊互助、分美亲和的核心价值观。

从生存技能的掌握到道德习惯的养成、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社会秩序的教化以及恭敬身体的训练,羌族人无一不是通过身体的体验达到身体教育的目的的。这种教育在羌寨里最重要的是,各种育人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痛苦的。每一次活动后大家都要一起吸咂酒、一起唱歌、一起手臂相连地跳舞,分享育人的喜悦。酒澎湃血液、强化身体记忆,歌舞活跃气氛、彪炳族群共生共荣。羌族人寓教育于身体体验,摒除了孤立与痛苦,有效克服了本民族由于自身没有文字带来的个体自我教育的不足,使羌族人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并由游牧民族成功转型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转型中完整保留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

2 体育课:学生身体体验的认知价值

2.1 通过身体体验,丰富学生的体育元认知体验

体育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体育活动和体育学习的一种情感体验或者是一种认知方面的体验。它具有及时性的特点,能瞬间产生积极性或消极性两种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效果最终能够短时间或长时间留在大脑,影响学生今后从事体育锻炼的意愿。在体育活动或体育学习中,时刻伴随学生的有完成任务的喜悦、也有任务失败的焦虑。这些感觉贯穿于学习新动作的整堂体育课。所以,丰富的体育元认知体验是学生是否愿意上体育课或是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2.2 身体练习与现代性的要求

身体既是社交的名片,也是社交的工具。身体作为习性的载体是下意识地传递社交本领以及品位的工具。[6]只有躯干笔直、动作姿态美,以及对身体完美把控,才能在今天现代性的各种场域中彰显个人的高雅素质,而这一切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身体不断接受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的结果。体育课无疑是这项塑造人体工程的“加工厂”。它不仅可以塑造人完美的体格、优美的姿态,更能训练受训者高雅的气质,使受训的身体能够在内心的需求下自由地表达临场而居的优雅。

小学高年级及中学时代是身体的巨变期。这一时期既是儿童脱离幼稚化的关键期,同时也是身体各功能器官发展的敏感期。身体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发展,之后再努力恐怕也难于弥补缺憾。比如说,儿童的身高问题,如果青春期缺乏运动者身高长的可能就比较矮,而之后即使加强运动也难以弥补。而单一的进行身体教育又是痛苦的,所以教授方法胜于教授技巧。学生要学会关照自己的身体,构建自身的名片。

2.3 思维寓于身体,重视身体教育的价值

洛克说“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不仅是思维的支撑者,也是自我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要生发源。身体活动是认识自我的基点和起点,儿童教育应该以身体活动为基础而不应该远离甚至抛弃身体教育。[7]那种只看文化课成绩,一味强调“智育”而忽视“体育”的教育既违背了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更违背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

3 身体体验到身体教育:纾解体育课枯燥无味的路径

3.1 体育课的运动体验及其教育

羌族人没有文字,不能靠阅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羌族人只能通过口授达到教化后人的目的。但是,这种教育不是孤立的、痛苦的,而是由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村寨里的释比以及村民们一起共同完成的。伴随着说教,里面还有咂酒、歌舞,这克服了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既启迪受教育者的心智,又培养受教育者的身体协调性。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内心有感受、身体有记忆、情绪有变化。

体育课上各种身体练习,它既包含有心智的活动、也有情绪上的变化。所以,调动学生的心智活动以及情绪的变化是进行身体教育的首要问题。虽然体育课中没有咂酒,但可以有音乐和舞蹈的刺激,也可以创造青年人有归属感的愉悦。唯有这样才能让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内心有愉悦的感受,身体有愉快的体验,进而达成身体良好记忆的目的。

体育活动后的身体感受对下一次参加体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羌族人知道单一的进行说教和身体操练,都很难达到身体的良好记忆以及下次参加同样活动的愿望。为此,寓说教于咂酒、于歌舞,是羌族人解决灵魂与肉体分离二元论的有效方法。人体是整体的身体,是身心交融的身体,是富于体验和感知的身体。儿童是身体先于思维,是用身体来思维的。[7]身体上的不舒服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下一步的行动。任何体育技巧的学习都同时是感官的学习与身体体验的分享,这是取得进步所不可或缺的。[8]由于体育课不能用咂酒澎湃血液,刺激感官的快感,因此教授青少年运动后如何感知身体的快感,以及产生快感效果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那种鄙视的眼神、粗鲁的语言,以及只注重动作教授的行为都应该被摒弃。同时,自身缺少运动快感体验的教师更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学会与学生分享运动后的快感,以及分享产生运动快感的技巧。

3.2 统一运动服饰,感受团队归属感

羌族人开展的各种活动均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的。活动时大家穿戴相同的服装、佩戴相同的头饰和配饰,由此彰显个体归属的情结。而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认同感的扩大,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加,表现为成人感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念更多地受到家庭以外的伙伴和所属团体的影响。[9]体育活动中,队服以及相应的服饰、配饰就是归属的标记。它有明显的排他性。在相同队服、相同配饰的团队里青少年有助于形成共同信仰,有近似的价值观念,有相应的口号和相应的行动。所以,正确利用中学生归属感的心向和行为,改变清一色的服装要求,可以调动中学生心理向往的内在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体育竞技的渴望。

3.3 构建体育课上身体与性别差异的身体体验

身体有男女之别,古往今来都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自古人们对男女身体的要求就不一样,社会对男女所赋予的社会责任要求也同样不同。羌族孩子自幼就开始了分性别的学习,让儿童自幼开始学习并掌握本民族流传的各种技能技巧,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今天男女对美的理解大相径庭。男人要刚健、果敢,女人要妩媚、柔和。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对性别变化最敏感的时期。因此,体育教师应构建体育课分性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关心学生内在需求,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释放自我、关注自我、刻画自我,满足身体现代性的需要。

猜你喜欢

羌族体育课身体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体育课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