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0-01-07张永强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影视节目广播专业

张永强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4G、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QQ、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1]。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担负着为电视台、影视制作、影视广告、文化传播以及门户网站等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新媒体为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目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要求的对接性不强,对未来工作岗位和生产模式变革的探索相对滞后,毕业生的行业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把新媒体融合到传统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大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学的改革力度成了学科建设的重点。

一、新媒体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增强新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新媒体时代导致传媒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最为重要的是传媒产业思维的转变,传媒业思维模式的革新也直接影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建构[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广播影视制作专业教育办学中的关键环节,培养方案的设定直接指导院校广播影视制作专业的办学方向,是广播影视制作专业办学具体化的表现。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服务快速提升的碎片化时代以及微博、微信、QQ空间以及APP等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更科学、直观和全面地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员不能简单地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地随着变化的行业环境学习,充实专业知识,掌握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动向,应对一切新的挑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距离缩短。新媒体技术对影视节目制作人才的吸引力强,新媒体就像一本丰富的百科全书,涵盖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和展现方式,无论什么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搜索到。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未知领域,从而吸引着广播影视节目专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去开采、挖掘,获得更多认识,成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人才应该掌握的技能。

(二)创新能力成为广电行业竞争制胜的法宝

新媒体具有的新特征对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新媒体由于其参与性,新媒体信息呈现出循环叠加的闭环;新媒体使用方式的便捷,使人们的信息来源多样;新媒体的内容可以双向传递,可以形成比较强烈的互动关系;在新媒体平台上,容易形成网络社群,呈现出圈层化、群体性特点;新媒体因其自身互联网属性,通过链接,不同的新媒体和内容可以融合到一起。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员只具备了基本能力,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广电行业市场竞争。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单一的传播媒介的转变,节目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多种数字化信息形态”衍生出来,再与“文字、图片、视频和可视化的动态数据等内容”相融合,真正做到了视听和感官的调动。另外,单一的议题设置主体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受众的要求,要了解行业内的动态,要了解受众关心的话题,要符合影视专题栏目的传播方式等等。要想尽快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只有考虑这些问题,才能制作出更好的广播影视专题节目。当新媒体迅猛发展威胁到传统媒体的地位时,为了赢得广电行业的竞争优势,挽留受众流向其他媒体,广电制作人员的创新能力成了赢得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4]。

(三)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通单门技术

国内广播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促使了地方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规模新建,导致大量招生和不对口培养,以至于大多数毕业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时间的有限性己经让位于空间的无限性,尤其是在内容上,新媒体不仅通过购买和自制聚集了大量版权,而且通过技术赋能,创造了短视频等原生内容,特别是微信、微博以及手机APP客户端的应用,导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广电行业的人才需求来源宽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是该行业的唯一需求。学生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未来工作中最主要,也是最欠缺的能力是自我更新的能力[5]。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工作需要兼具应用型、复合型的适用型制作人才,其自我更新的应变能力是适应剧组工作多变性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儒意影业大名鼎鼎,出品了受众追捧的《芈月传》《琅琊榜》,而公司在招聘人才的要求是能够玩转微博、微信的新媒体编辑,以及懂网络的影视剧宣传,以加强公司品牌的营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电节目制作的质量、舞台的呈现以及现场的效果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地,无论是策划编辑、拍摄过程以及后期编辑制作,要想给观众呈现最完美的效果,都需要对单门技术十分精通的人员来完成。因此,广电专业人才不但要综合能力强,发掘某一项专业技能的深度也非常重要。

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培养体系不完善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从创立到今天也只有很短的十多年时间,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和高校其他专业相比较,该学科的发展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仍处于相对摸索阶段。当下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学仍然是按照广播、影视两个传播渠道来培养人才,忽视按传播介质模式更新所带来的革新要求,导致学生只能适应单一脉络的工作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不同业务流程的实践工作,也难以满足新媒体背景下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要求。而从工作性质角度出发,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毕业生并不一定于媒体环境就业,从事文化宣传系统、政府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环境以及网络影视等方向性的工作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另外,我国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设置比较混乱,各个高校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统一,并且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各有千秋,在教育方案、教学目标等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同时,多个高校设置了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存在着一定的泛化现象,并且对于这个专业的招生人数也没有很好的控制,使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水平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单一

首先,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与行业发展脱节。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是高等院校自行设计和决定,用人单位和行业人士等的参与度并不高。而地方院校教师在展开教学时仍使用“填鸭式”教学手段,教材容过于陈旧落后,教师经验也已落后于广播影视行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充分的结合“产、学、研、用”,所培养的制作人才实践能力不强,导致毕业以后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职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多样化的需要。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才而言,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多元化、跨学科的培养,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再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开设课程涉及面十分宽泛,但是在相关小方面的课程设置量又很少,一些课程设置量只能让学生停留在最浅层次的接触。

最后,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和其他学科设置一样都局限在政治、英语以及体育,内容单一形式僵化,无法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比如,一些高校教学实践中都在更多的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摄像机、非线编软件,至于对于提高思想层面意识的策划、传媒传播类等课程很少,这种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培养的人才到成为了节目制作的专门技术人员。

(三)新媒体课程开设不足

以单向、大规模为特性的大众传播,通过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近似于面对面、点对点、个人对个人的人际性的信息交流方式。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下,互联网媒体将人们族群化的过程中,关系传播将逐步成为社会传播的主流形式[6]。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应用和掌握新媒体的状况令人担忧。在新媒体平台,用户选择一档节目,就意味着加入一个由五湖四海的观看者结合而成的兴趣社群,通过新媒体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虚拟的共同在场。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分析,某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新媒体课程设置了两门课程,即数字媒体作品赏析、数字音频应用基础,同时开设了一门网络艺术选修课程。某高校只设置了新媒体节目制作以及新媒体概念一门课程,而有些高校甚至有关新媒体课程的设置为零。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不断增加新媒体课程的开设,但是总体来讲,新媒体课程开发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少。虽然我国高校对于向媒体课程开设各不相同,要想比较详细了解新媒体,一两种新媒体课程的开设数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媒体应用的需求,如果学校不能改变这种状况,企业要想得到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愿望就会落空。

(四)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跟不上人才培养的要求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要社会、行业与院校共同培养[7]。有效整合校内外有效教学资源,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推进“协同育人”教育政策,实施影视院校、影视基地、影视产业三方协同的良好机制,是改革和创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主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影视节目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进行培养,通过校企两类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把学生的实践与在校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然而,现行地方院校对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的教学,“闭门造车”现象严重,造成实际教学与社会、行业脱离,严重缺乏深入到广播影视行业进行锻炼的实践能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开设的时间短、教学体系不成熟,加之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传媒专业人才需求量猛增,导致各个高校纷纷开设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但是高校的扩招也导致了学校教师队伍资源匮乏,虽然补充了一些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水平也高低不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的重要特征体现在媒体的“新”上,新媒体载体的形式新、新媒体更新发展变换快、技术要求高、硬软件更新换代快等,造成有些教师难以掌握新媒体技术,不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和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构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精英培养模式

高校教育的大方向是扩招与大众化,这种大众化培养模式不是适应所有学科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特点来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进行创新[8]。近年来,我国广电行业创新的作品、艺术感和文化底蕴强的作品极少,荧屏一开都是模仿复制,节目雷同。当硬件设施越来越好的同时,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却越来越低,缺乏了艺术创造的能力。精英培养模式就是少量招生本专业学生,让有限的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教育教学,并且采取不同特点的学生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因而,构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精英培养模式非常重要。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特点来看,决定了该专业适应精英教育模式。从社会需求来分析,当前我国广电行业的对人才需求已经呈饱和状态,如果还不改变培养模式,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和对行业的冲击。当然,也不是一味地培养“小众”,但要求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从原来的扩招逐步回归到精英培养模式。

(二)丰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技能型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培养目标更应该在理论研究方面、制作方面以及策划等方面,会动脑子、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综合素质高且跨界合作能力强的人才,融合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质量要求和需求量都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工作包罗万象,是标准的复合型工作,人才需求自然也不能完全局限于专业本身。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需拓宽其他知识领域。首先,丰富策划、运营类等课程的设置。虽然制作过程对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制作的节目有创意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受众必须爱看、想看是考验制作人员的试金石,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其次,要增加媒体传播一类的课程。现在的电视节目传播的信息无外乎于两类,一是信息服务,二就是为受众提供娱乐。因此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不能局限于一个小框架,而且要融合传媒和娱乐,只有将二者充分融为一体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观众对于内容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除了要懂得新媒体技术,更应该懂得如何运营管理、宣传营销,通过新媒体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平台来吸引观众。

(三)增设新媒体课程

当前的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依托高新技术,以手机平台、电脑平台、数字电视等为主要渠道向受众传播信息,提供具有数字性、交互性、快捷性、多元化特点的连线游戏、远程教育、即时信息互动等相关服务的传播手段或传播方式的总和[9]。新媒体具有覆盖受众广,信息传递快等优势,其中网络电视、网络平台、网络直播、手机APP等都是典型代表。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传媒业的逐渐兴盛,开设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的相关院校数量也持续走高,在专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供应不足等现象也随之出现。新媒体时代的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采编、制作、多流程发布等相关专业技术,这也正是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在教育教学中比较缺失的一部分。缺失采编、制作等诸多教学环节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媒体一线的实际工作,更是在与竞争者相比之下没有优势体现,必然会出现淘汰等现象。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在教授基本的专业知识时应该跟随外部的环境改变而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添和更新。除了各种新媒体技术,如今,无论电视节目还是电影,其宣传和与观众互动都离不开微信、微博等的营销,所以说当今时代的影视人士必须掌握新媒体制作、宣传能力。外界传媒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新媒体也会成为未来的“旧媒体”,更加全新的媒介形式又会一一出现,但无论怎样发展,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都应该紧跟传媒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理念和技术。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资源传播平台,己经从传统传媒产业的“封闭式”转变为自媒体用户主动参与的“全民式”,传播渠道的拓宽、传播理念的转变、传播模式的革新都对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整合理论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所应该坚持的重点。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要加重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比重,更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来丰富教学。调整实践教学类课程的比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主体任务,这是由于学科专业定位所决定的,无论是传统媒体背景下还是新媒体对于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在采用传统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大课讲授+小课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学期专业汇报、作品展览、节目制作艺术集中展示等灵活方式,加大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同时加强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后期制作、节目策划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拓宽专业技术层面;可以构建跨专业平台的综合实践模式,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设置节目制作各流程岗位、共同完成节目制作流水作业要素演习;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主持比赛,以赛代练,短期内提升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技术素质能力,掌握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要点,提高信息加工的能力,高校更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必须积极开发新媒体平台和软件[11]。比如,在教学视频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受制于拍摄场地和拍摄对象,MOOC视频的脚本也不像电影情节那样富有变化,其内容相对平直,讲究知识结构的严谨,因此很难有艺术性的发挥空间,所以使得拍摄出来的镜头显得平淡无味、单调呆板。所以,我们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应严格使用“三镜头法”去拍摄,适度增加一些运动镜头,或者在后期时通过画面特效和镜头切换效果增加画面的亮点,最常用的是通过捕捉教师授课中的关键性动作,或者学生的表情等画面特写来增强视频的表现力,避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视觉疲劳,导致厌倦情绪产生的产生。

四、结束语

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广播、电视、纸媒、移动媒体、新媒体等产业融合所衍生出来的融合性媒体迅猛发展也给传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广播影视节目类型不断丰富、全民皆记者等相关要素的影响,要求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方案等,避免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教育与媒体综合实践出现脱节现象[12]。我国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面对不同时期的媒介改革时都应该以较好的教育革新来面对一线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从业者的实践需求,在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和新媒体影响下,高校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教育要紧跟媒介生态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从业者。

猜你喜欢

影视节目广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浅析中国电视节目创作模式的变化
天气预报影视节目中动画效果的应用制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影视节目制作课程设计研究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