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研究
2020-09-11齐天锋
齐天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旅游研究所,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文献综述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准显著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逐日增加。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旅游业培育为最具影响力的幸福产业,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来说,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坚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因此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始终处在领先地位;西部地区虽然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没有交通运输的优势,没有舒适的气候,但由于西部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旅游资源以及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使得西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近些年有大步提升。而中部六省相比东西部来说处在相对尴尬的位置,受到东西部两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双重夹击和压力。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中部六省各自的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然而,目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界定旅游业构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测度了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比较了中部六省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缺陷,为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政策方向。从实践意义上来说,通过科学地评价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影响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可以在差异中寻求发展机会,优化升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改良旅游产业的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旅游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如 Balaguer(2002)[1]、Dimitrovski(2011)et al[2]通过对西班牙、斐济等国家的分析,都证实了发展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具有促进的作用。二是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 Archer(1982)[3]为代表的通过乘数理论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是用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旅游卫星账户Ahlert (2008)[4]等评价区域旅游经济影响的研究; 第三阶段是 Blake et al(2004)[5]利用概念模型与数量模型相统一的方式进行研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同旅游竞争力的紧密联系是国外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地区差异直接由各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决定。理论研究方面,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建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Michael Potter(1990)[6]、克劳奇和里奇(1993)[7]分别提出了从旅游竞争力角度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钻石模型。三是关于旅游发展水平研究方法上的探索。海外学者Qu H L, Li L, Gilder Kei Tat Chu(2000)[8]运用因子分析法以香港的旅游竞争力为例做了研究。克劳奇和里奇(1993)[7]、Baidal(2003)[9]针对旅游资源禀赋水平、旅游成本高低、旅游需求差异和消费水平等影响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展开研究。四是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上的研究。如弗朗索瓦·韦拉(1989)[10]指出,国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决定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旅游需求和比较成本;Hall(1999)[11]认为,旅游经济水平的差异是由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造成的;Priskin(2001)[12]认为,影响旅游经济水平的是旅游资源的等级和数量。
国内相关研究也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旅游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根据王雷、张帆、李春光(2011)[13]关于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方面的研究,认为旅游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的贡献是复杂并且多面的,旅游经济理论显示,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使国民收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货币回笼、增加就业机会、给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动力,并能够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闫敏(1999)[14]通过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认为旅游业的产业化和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必然联系,只有在进入工业化,尤其是经济进入相当于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后,旅游业才可能进入产业化阶段。二是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文献将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为旅游地的资源、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旅游地的交通区位、旅游地的产业结构、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恩格尔系数、游客旅游信息获取方式等 (汪德根(2001)[15];王淑新等(2011)[16])。左冰(2011)[17]和余凤龙等人(2010)[18]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制度和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的影响作用上。化文君(2011)[19]研究认为可以将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主要消费人群的人数、旅行社个数、星级饭店个数、旅游者人均花费等5个方面。樊贵玲等(2009)[20]认为影响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实力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公共设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环境等5个方面。曹芳东等(2011)[21]认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导致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异。三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上的探讨。国内方面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比较的研究文献较少,国内学者以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旅游企业数或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收入等为指标,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的方法通常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四是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上的研究。通过方叶林等(2013)[22]的研究发现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有资源因素、区位因素、交通条件、服务设施和经济因素等5个方面。陈刚强等(2009)[23]通过研究认为: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性的降低会促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的降低。
综上所述,目前的关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并不完备,实证研究也一般在于全国范围,区域内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来。本文是在界定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找出影响中国中部地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因子分析法能够在减少指标数量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指标的信息, 因此对大量指标进行整体分析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可以提供较为方便且准确的操作。在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因子得分再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类型。
二、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文指标和原始数据均来自2011—2015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本文选择从旅游资本投入、旅游业经营情况、旅游经济效率3个方面来测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旅游企业固定资产(万元)、旅游业从业人员人数(人)作为投入类指标,选取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万元)、旅游企业税金(万元)、星级饭店个数(家)、旅行社个数(家)、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作为旅游业经营情况的衡量指标,选取接待旅游者人数(人)、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作为旅游经济效率的衡量指标。分别编号为:A1旅游企业营业收入、A2旅游企业税金、A3接待国际旅游人数、A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A5旅游业固定资产合计、A6星级饭店个数、A7旅行社个数、A8旅游业从业人员人数、A9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二)数据检验及因子提取
本文使用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对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经过对2010—2014 年指标的检测,得出各年份的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值,结果显示,2010—2014 年的KMO值均>0.5,Sig=0.000<0.05,说明所选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以2013年数据为例进行数据检验及因子提取。
1.主因子提取
将数据输入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通过表1可以知道,应该提取3个主成分,这3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计方差达到95.397%,也就是说用3个公共因子能够代表原来的9个变量。而且,因子之间相互没有任何相关关系,各自独立地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这3个因子可以较好地反映所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表1 主因子提取(2013年)
2.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及因子变量得分
将提取的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得出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3个主要因子的载荷矩阵(见表2)。
表2 旋转成分矩阵(2013年)
根据表1、表2的数据发现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5.842,总方差贡献率的解释程度达到64.911%。其中第一个因子在指标A1、A2、A3、A4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是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企业税金、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角度考虑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这4个指标代表了旅游业的经营情况,因此,本文将其归纳为经营因子。从数据可以说明,区域旅游企业经营情况越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相反,区域旅游企业经营情况越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低。
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是1.699,总方差贡献率的解释程度达到18.873%。第二个因子在旅游业固定资产合计(A5)、星级饭店个数(A6)、旅行社个数(A7)和旅游业从业人员人数(A8)有较大载荷,这4个指标反映着旅游企业的发展规模,因此,本文将其归纳为规模因子。
第三个因子特征值为1.045,总方差贡献率的解释程度达到11.613%。第三个因子在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A9)有较大载荷,因此第三个因子可以归纳为效率因子。这表明旅游企业效率越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由此可见,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旅游企业的经营情况、旅游企业的发展规模、旅游业的经济效率。
表3是以2013年为例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根据回归计算出的因子系数。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2013年)
Fn=X1A1+X2A2+…XnAn
(公式1)
注:X1、X2…Xn为每个成分对应每个因子系数,A1、A2…An为每个成分得分
根据公式1可以写出各主成分的数学表达式:
F1=0.127A1-0.056A2+0.144A3+0.343A4-0.105A5+0.298A6-0.167A7-0.283A8+0.405A9
F2=0.179A1+0.281A2-0.136A3-0.239A4+0.338A5-0.063A6-0.001A7+0.510A8-0.151A9
F3=-0.189A1+0.026A2+0.436A3+0.265A4+0.002A5-0.005A6+0.519A7-0.082A8-0.162A9
然后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
F=0.64911F1+0.18873F2+0.11613F3
(公式2)
将公共因子F1、F2、F3放入公式中,就得出了因子综合得分和按得分大小的排名,见表4。
表4 中部六省旅游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2013年)
由表4可以看出,在2013年,由于湖北省第二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其他省份,因此因子综合得分最高,说明湖北省在旅游企业发展规模方面领先其他5个省份;河南省的第二个因子得分和第三个因子得分都比较高,但是第一个因子得分拉低了河南省的因子综合得分,因此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旅游企业规模和旅游市场经济效率发展比较均衡,但旅游业经营水平没有跟上,导致河南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弱于湖北省;安徽省的旅游企业规模占有优势,但旅游业的经营水平和旅游市场经济效率较低,因此排名第三;湖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在三个因子方面的得分都不高,而由于经济水平的影响,江西省和山西省的旅游业经营水平低于其他省份,因此江西省和山西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位列后两位。
(三)聚类分析过程
1.聚类分析树状图
为了科学地对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我们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根据每个区域3个因子的得分,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树状图。
图1 地区差异树状图
2.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聚类分析,SPSS得出的结果是将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河南省和湖北省,是中部区域中旅游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第二类是湖南省,是中部区域中旅游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第三类是安徽省,是中部区域中旅游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第四类是江西省和山西省,是中部地区中旅游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
三、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
(一)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特点,我们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对中部区域2010年至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进行计算,各年份计算出的因子综合得分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中部六省各年份因子综合得分
通过对中部地区2010—2014年5个年份的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子进行综合得分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得分依次是河南0.216、安徽0.123、湖北-0.025、湖南-0.103、江西-0.206、山西-0.354,结果显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2010年最高,湖北和湖南相当,江西和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弱。
2011年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前列的是河南、湖南和湖北,三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有所下滑,山西和江西的旅游经济发展依旧最弱。
2012年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依次是河南0.445、湖北0.337、湖南0.326、安徽-0.109、山西-0.476、江西-0.674,河南、湖北、湖南在中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依旧领先。
2013年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依次是湖北0.059、河南-0.150、安徽-0.240、湖南-0.253、江西-0.310、山西-0.369,结果显示湖北和河南依旧领先,湖南、安徽略有下降,江西、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依旧最弱。
2014年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依次为河南0.057、湖南-0.078、安徽-0.219、湖北-0.287、江西-0.517、山西-0.632,结果显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湖北和湖南相当,江西和山西最弱。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2010—2014年之间,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河南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平稳领先,安徽省则处于第四位,江西省和山西省两个省份则一直处在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末位,其旅游潜力还有待发掘。
(二)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1.差异分析
根据表3、4、5中数据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地区旅游经营情况的不同、旅游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及旅游企业效率的不同,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2010—2014年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各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值相差很大。总体来说,由于旅游经济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数量和星级饭店数量占有一定优势,河南省和湖北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前列,湖南省和安徽省由于旅游业的经营情况不错也紧随其后,江西省和山西省则因为旅游经营水平不发达,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旅游市场经济效率不高而相对落后。
2.对策建议
(1)加强中部各省之间旅游资源的共享
中部地区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个别省份的旅游资源具有垄断地位,但中部各省之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链接,反而是纷争不断,互相倾轧,缺乏旅游资源共享的精神。为了更好地协调中部六省的旅游资源,应该加强各省之间旅游资源的共享,各省之间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倡导各省之间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加快推进各省之间服务一体化。中部六省联合推出中部地区旅游惠民政策,改善旅游景区交通,提升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实现各省旅游服务对接。建立中部各省之间的旅游投诉,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实现中部地区旅游质监一体化,联合起来维护中部地区旅游的良好声誉和市场秩序。中部各省之间应该建立旅游合作的制度,定期对各项旅游事宜进行讨论,共同促进中部地区区域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2)中部各省联合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近年来,国际旅游市场日益扩大,中国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以往数据呈现的特点是:1.我国最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是经济发达国家;2.我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是港澳台同胞;3.我国最大的区域性外国人国际客源市场在亚洲;4.在入境游客中中老年游客占大部分,青少年游客相对较少;5.入境旅游中来观光旅游的占大部分,来进行会议、商务、探险等活动的比较少;6.入境后流动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当今,我国的国际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国是:日本、美国、俄罗斯,最有开发潜力的其他发达国家市场是:韩国、中东和西欧。外国旅游者只占入境旅游人数的1/9,港澳台同胞则占到了入境旅游人数的8/9,比重最大,因此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入境旅游者大多数流向了几个著名观光旅游景点,比如北京的长城、故宫、天坛、上海、广州的城市风光、西安的兵马俑、桂林、苏州、杭州的秀丽山水、丝绸之路,黄山、泰山、九寨沟。全国境内,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到的入境旅游者人数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而中部地区由于路程和交通以及各种经济方面的原因比起东部地区来说在开发旅游市场方面逊色许多。目前来说,湖北、湖南、山西和安徽做得比较好,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北的长江三峡、山西的平遥古城、壶口瀑布、安徽的黄山都是相当著名的入境旅游胜地,但是中部各省之间旅游地分散,没有通过相互合作来扩大国际旅游市场,中部各省的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宣传活动,共同培育中部区域内部的旅游客源市场,建立各个省会的旅游集散中心,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优化旅游路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中部地区还可以针对特定的海外旅游市场,如东南亚、欧美等国进行有创造性的旅游特色规划,开发更多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
(3)扩大江西省和山西省旅游企业的规模
旅游活动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字,作为新兴产业,自然更离不开各大旅游企业,中部地区要发展扩大旅游企业的规模,离不开政府的扶持。首先要加大政府对相关旅游企业的投入,建立鼓励机制,只有政府进行了导入性的投入,利用市场手段以及利益杠杆有效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支持,有效调动全社会发展和投资旅游产业的积极性,支持各大景区的基础建设,提升旅游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才能把扩大中部各省旅游企业规模落到实处。其次要推动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小额融资,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它们简化旅游贷款的审批手续,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对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完善旅游企业配套的相关政策,优化旅游企业的发展环境,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适于发展创新的政策环境,推行税收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适当放宽旅行社经营的范围和领域,为旅行社创造更大的收益。有资本的省份还应该增加五星级饭店和5A级景区的数量,通过对饭店和景区品质的提升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旅游观感,增加旅游者回头客的数量。
(4)打造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中部六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十分可惜的是各省的旅游资源没有能较好地转变为旅游商品,使得各省的旅游商品品种单一,而且大多相似乏味,完全浪费了本来很有优势的旅游资源,为此,打造有特色的相应省份的旅游商品变得刻不容缓。打造特色旅游商品的基本原则是要瞄准市场动向,以现实需求为首要需求,目光也要放一部分在潜在需求上,打造旅游商品是一种投入大收益小的行为,因此各省很容易出现趋同的画面,比如民宿在近几年很流行,于是一个省份开发民宿,其他省份也纷纷效仿,旅游商品开发的知识产权也得不到保护。要解决这些困难,首先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内的旅游商品进行有效的引导,大力提高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创新意识,通常来说,政府要带动这个产业需要培养自己的相关团队。然后是要对景区进行顶层设计,规范景区内商业混乱的情况,让景区内的旅游商品达到互补的效果,好的商业氛围会帮助景区形成更好的口碑,对景区品质的提升十分有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测度和比较研究,结合文献分析和定性分析选取了9个指标分析影响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其结论如下:中部六省旅游经济水平的发展受到旅游业经营情况、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市场效率的影响。河南省因为旅游业经营情况良好以及旅游企业规模大,大多数时候在中部六省居领先地位,但是仍然可以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市场效率来提升河南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湖南省和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也占有优势地位,这两省的地理位置不错,近年来吸引到相当数量的东亚、东南亚游客,旅游资源也颇为丰富,但是优越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旅游商品,要提升这两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更加深入地对这两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湖南省的旅游业从业人数众多,但缺乏有效的管理,也缺乏非常有创造性的旅游从业者,因此引进更多人才对提升湖南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有益。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处在中部区域的中游水平,要提升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扩大安徽省的旅游企业规模,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江西省和山西省在中部六省中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省份,要改善这两省旅游业基础薄弱的现状,需要加大这两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景区开发建设,改进旅游业发展方式;打造旅游拳头品牌,加强营销推广,提升旅游知名度;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完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