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引用参考文献现象的动因与对策
2020-01-07王明华
王明华
(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 江苏南京 210009)
近来,笔者在稿件审理和刊发过程中,发现有个别作者对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整体性修改,即一眼就能断定其参考文献信息的不规范并有人为改动的嫌疑,最后经核对,相关文献信息完全错误。众所周知,参考文献是一篇文章观点和论据的重要来源,在考量一篇文章质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尤其是编辑初审中,加强对文章的参考文献信息的审查以及在后续的编校中对相关参考文献的准确性核对是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的国家标准几经变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目前在实际编校中也仍然存在不同的著录方式。本文主要就上述发现的作者在投稿过程中故意修改参考文献的相关信息以及不正常引用文献的动机进行分析,并提出具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1 参考文献是衡量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准
从参考文献的学术性、权威性、全面性等方面能较为全面地衡量一篇论文的质量,但对于大部分编辑来说,在初审过程判断文章质量的时候往往更多地是从参考文献的时效性、参考文献的数量、参考文献的语种等方面进行快速地判定。
可以说一篇论文是一项研究的总结,从课题伊始,一般研究者都会查找前人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古文献和历史研究,更是以大量发表的作品为支撑。因此,对于稿件审阅者来说,从参考文献标引的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出该研究的历程,可以帮助审稿者判定文章的价值所在,是属于创新还是对过去研究工作的深化。
通过对参考文献记录的时间点的梳理可以看出文章的价值,在稿件初步筛选过程中,由于编辑自身专业的限制,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时间点快速判定该稿件所涉及的课题是否属当下的研究热点。如果一篇文章全部引用了较为久远的文献,那么至少可以确定这篇文章可能在“炒冷饭”。如果所引用的文献都是最近年份发表的,那么可以肯定这个选题是近年大家持续关注的问题。
通过参考文献的语种和参考文献的数量也能大致判定文章的质量。如果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引用了国外相关文献,那么可以判定这样的文章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外文文献引用少,那文章只能反映出国内的研究现状;如果相关题材涉及国外的研究而外文文献引用量少,则说明相关的研究可能是重复国外的研究。当然,也不能单纯地以外文文献的多少来衡量文章的质量,相关专业研究问题还需要后续的审稿专家判定。对有关参考文献的数量也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参考文献的数量取决于研究论文的类型和学科性质,但对参考文献明显偏少的文章,初审中就可以判定相关研究的基础并没有做好,有关结论是否是作者的猜测等需要认真地进行探讨。参考文献过少从某些方面暴露了作者研究能力的欠缺,也显示了该项研究有可能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没有标注,反映出作者治学的严谨性不够。
2 作者修改参考文献信息的行为与动因
基于上述对参考文献的认识,作者引用他人文献的态度应该是审慎和严谨的。在相关的观点处对别人的研究观点进行概括和引用,对有关的文献进行标注,从而缩短自己文章的篇幅。可以说类似情况一直是研究者所遵循的,但笔者最近发现个别作者有意篡改参考文献有关信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
2.1 中文文章全部以英文文献标引
当前,国内的中文期刊占了绝大多数,部分中文期刊也刊发了一定量的英文文献和报道。随着各刊物对他引指标和国外期刊引用的重视,许多刊物在文章中直接把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了编写。当然,现在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提供了标题、摘要及关键词的英文翻译,这既便于国外研究者的检索,也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但笔者在最近审稿过程中发现,有作者把相关中文文献全部以英文文献的形式进行引用,如果从形式上来看,与英文文献没有什么差别,在相关引用期刊后作者注明了中文刊名。
2.2 修改参考文献各项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从法律上体现的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是标明别人研究成果的最正式的形式。但笔者发现有个别作者存在修改参考文献重要信息的做法。他们更改了原作者的姓名、研究文献的标题、发表期刊和页码,原有论文信息被彻底改变,可谓“全盘否定”。比如,有个别作者文章的参考文献页码随意改变,而原文献的作者和发表的杂志名称不变。如果不是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基本上无法发现这样的问题。
2.3 随意编写参考文献
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核对的时候,也发现有作者随意编写有关参考文献,所谓作者、研究论文标题、发表期刊、年(卷、期)信息都是子虚乌有。他们通过编写一些高质量期刊刊发的研究成果的参考文献,有可能直接影响初审编辑的价值判断。显然这种随意编造的参考文献肯定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只会给编辑工作造成困扰。一般来说编辑审稿可能更关注文章的观点和内容,因此这样的情况在实际审稿工作中很难一眼就被发现。
2.4 作者修改参考文献信息的动因
任何一种行为都具有一定目的性,作者修改引用文献的重要信息肯定也有其既定的目的。笔者以为,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掩盖剽窃别人的论点的事实。准确标注别人的研究论文是作为对别人成果的尊重,更是法律的要求。笔者通过网络论文学术不端比对系统发现,这些论文是复制的却少有复制比很高的现象。这或许也是这些作者铤而走险的一个动因吧。一般来说,文章如果引用了文末参考文献的内容,网络监测系统也会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而且作为研究性论文,尤其是那些在古文献研究中的论文,只要主要论点是作者提出的,大量引用别人的文献是正常现象。那么上述作者篡改文献信息的目的就在于掩盖引用了别人的论点的事实。当然上述文章肯定也不是完全直接抄袭别人的文章,而可能是把别人的论点进行了重新改写,从而绕过监测系统而达到目的。当然对于把中文期刊文章标引为英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如果其是为了发表到英文期刊则无可厚非,而一旦发表在国内期刊,用英文文献形式进行引用,同样也有一定的规避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之嫌。
3 杜绝不正常引用参考文献的对策
稿件审理时关注参考文献的规范引用是出版的前提,更是维护学术风气,保护既有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应知识产权的需要。针对上述个别作者在参考文献上的这种不良做法,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根本杜绝这一学术不端现象。
3.1 在思想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校对
实际审稿和编校工作中,许多编辑思想上存在对参考文献校对的轻视。相关作者之所以不正常引用甚至故意编造参考文献,主要就在于有关编辑在稿件审理和编校过程中不重视参考文献的核校,给他们提供了轻松逃避责任的机会。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就是作者角度来看,他们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对学术研究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追求学术论文的数量,蒙混过关的思想占据了主导,从而对自身的学术道德要求降低。这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最终导致这种不端现象的主要原因。
3.2 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打击力度
本文所述及的参考文献的造假其实质就是学术不端现象的一种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不端事件频发,论文代写、代发严重。究其原因,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更与作者急功近利、毫无学术道德底线有关。而为防范学术不端,一味地去谴责造假者毫无用处。只有从制度层面,学术研究管理部门与学术成果鉴定和发表机构进行通力合作,才能凝聚合力形成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具体来说,作为研究人员所属的单位或机构有必要对学术不端出台严厉的内部管理措施,针对各单位学术造假人员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联合学术出版单位形成高压态势,从外围营造一种让学术造假者望而生畏的气氛。一旦发现相关造假,进行严肃处理,让其付出巨大的代价。此外,学术资金资助和验收管理部门也应该重新修订管理办法,允许相关研究失败,只要是合理使用资金的情况,即使研究失败也要资助,从而让研究人员不要急功近利。
3.3 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识别
从学术出版机构来说,针对文献造假问题,人工识别只能是针对一些较为明显的造假文献,对于其他一些一眼不能看出疑问的参考文献则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往针对作者的参考文献可能进行虚假标引,编辑部可能要求投稿者提供相关文献的复印件以便核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编辑部除了自己开发的投稿系统外,一般都会购买相应的在线采编系统。个别采编系统在作者投稿时也会提供参考文献的核对,如通过“百度学术”这样的外链方式提供相关文献的核对。此外,针对参考文献校对的繁琐工作,出版单位,尤其是期刊出版单位可以购买“善峰 Word参考文献自动校对系统”,该软件参照有关标准,根据各期刊编辑部对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进行量身定制,客户通过本地电脑可自行下载软件公司提供的程序,在 Word文件中直接对参考文献内容与格式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自动校对,所有检索结果均来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各编辑部可能更多地运用的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但对于编造和篡改的参考文献,却又很难发现[4-5]。
3.4 参考文献有编造问题的论文一律退稿
上述提到学术不端的打击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作者所属单位的管理。那么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前的鉴定单位,期刊编辑部如果在审稿过程中发现有编造参考文献的情形,则不论相关的论文有多大发表价值,均应该坚决予以退稿处理。如果前期的审稿中没有能够发现参考文献的问题,而在后续的编校过程中发现有关问题,也应该坚决退稿,以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必要时可以提供信息给相关学术研究单位。笔者最近发现的编造参考文献的作者竟然是同一个单位的,该单位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文章都存在编造和篡改参考文献的问题,像这样的群体性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反馈给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以便给予必要的处理。
参考文献作为一篇学术研究论文成果的基础和出发点,对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肆意编造参考文献和以不正常的方式引用参考文献其实质就是学术不端的具体体现,作为学术管理单位和学术出版单位必须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为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