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7刘利琴
刘利琴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小学 湖北仙桃 433000)
引 言
背景知识是指:“与作品文本相关的一些联系紧密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现实背景、文学传统等内容以及对学生阅读或者理解文章内容相关联的历史记录。”[1]传统语文阅读课程更倾向于文章的诵读,教师要求小学生反复大声朗读课文,甚至要求学生直接背诵。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死板地记住了课文内容,并不能够让学生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无法与作者形成精神上的共鸣。教师对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以本篇文章为蓝本,开拓的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将文章烂熟于心。教师通过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社会背景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厘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主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该篇文章的深刻理解,就可以对同时代、同种文学作品感兴趣,进行拓展其阅读内容与阅读知识。由此可见,背景知识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
众多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相关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只是将教材中带有注释符号的文字简单地进行了罗列,引入内容不够详细。这实际上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相关背景知识的渴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应当如何引入背景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背景知识的运用有哪些具体策略呢?
一、背景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课前导入
相关背景知识的准备工作是展开背景知识导入的第一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在备课阶段经常以教学大纲所列出的目标进行准备。这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将其余部分完全摒弃或者不做任何准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引入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正确的背景知识导入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会因为对背景资料的兴趣,而对其他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起对相关知识的渴望。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延伸的相关内容进行过滤,像筛子一样,将同一时期的作者背景、社会事件等去粗取精。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课文《少年闰土》时,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注意到:本文作者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先生于1921年所写的《故乡》中的一个片段,将“少爷”与“少年闰土”做对比,之后又将“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做对比,突出“少年闰土”聪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文章记录了1919年作者回乡访亲之后的情感变化;突出了当时封建时代政府对中国农民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体现了中国农村的满目疮痍与封建政权的风雨飘摇,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基于此背景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该文章进行仔细揣摩与阅读。[2]
(二)课堂补充
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围绕文章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就文章阅读的过程来讲,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注意力十分集中,但随着阅读的反复与长时间地进行,他们的精神就会松懈。此时,教师适当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上来。然后,教师再进行阅读教学工作时,通过相关背景知识的引入,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重新注入活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通过前期的备课,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由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由于这篇文章在小学中属于较长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讲,诵读会出现困难。因此,在学生进行诵读之后,教师要简单介绍作者安徒生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厘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卖火柴的小女孩》创作于1846年,是由于安徒生有个朋友希望安徒生以三幅画作为基础写三篇童话。安徒生看到其中一幅画中的情景有感而发,以自己母亲小时候讨饭为蓝本创作出了这篇流传至今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文章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二、总结
综上所述,相关背景知识在语文阅读课程的具体应用上,教师应当注意课前的备课和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打破常规的语文阅读方式,立足阅读文本,将背景知识贯穿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实现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