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路径研究
2020-01-07朱家俊
陈 勇 朱家俊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一、数学反思能力的内涵
综合前人对反思能力的理解,笔者认为反思能力是指能回过头,审视过去经历事情的本领。拥有反思能力,能让人总结经验,从而掌握一类事情的规律,依循发现困难的解决办法。
数学反思能力,是学习个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反馈梳整,通过大脑的可塑性,使学习个体获得知识点更深刻理解的能力。数学反思能力要求反思者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问题有特殊的敏感性,善于钻研,保持对探究问题的恒心。
反思能力和数学反思能力就像“知”和“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高中数学学科本身有这些特点:(1)抽象性:需要学生抽取事物本质特征,提炼出数量关系和几何形象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2)逻辑性:思考过程中有严格的逻辑规律,解题要灵活,逻辑需严密,不能出现概念模糊和推理错误。综合第一章中反思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影响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因素等)和外因(教师教学、教师引导、人际关系、家庭期望、学习氛围等)。数学反思能力包括以下四点:(1)经验反思能力:总结过往解题经验时,相当于复习其中涵盖的知识点与方法。(2)归纳反思能力:复习过往解题方法,归纳出某类题的适宜解法。(3)错题反思能力:专门对过往错误的题、错误的点进行反思、再认知,从根源上避免错误。(4)创新反思能力:对已有知识再次、多次进行辨析,得其衍伸、拓展。
数学学习是不断进行建构的过程,数学的发展与反思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都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因此,数学反思能力是数学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数学反思能力可以创造出新的具有价值的数学研究方向,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往小了说,数学反思能力还可以提高主体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后者中,数学反思能力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难免有部分娇生惯养,自主能力较差一点。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扩大到生活中,能培养有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人才。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益。
二、数学反思能力的理论基础
反思就是指回头、反过来思考;通过思考以前的事,总结出经验教训。反思一般与反省等词同用,是人直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对自身体验进行描述。
人类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反思意识,“三思而行”“闭门思过”“返视内照”等名词都是佐证。这些都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是思维的表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反思研究有多方面的认知:洛克和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人类认知之初就存在的,并且是认知真理的较高级方式;孔子认为反省是对过去的经历事情的反省总结;杜威认为反思是对某个问题反复地、连续地、持续不断地思考;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主张建立新的结构以整合以前的。[1]
(一)建构主义
瑞典大学问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早期数学活动的研究,提出数学学习是不断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对心理活动本身进行思考,而不是对事物的外部进行思考。以下选取部分观点:(1)知识将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2)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让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3)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增强师生协作交流,合作共长;(4)所有的学习是为了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
学生在反思的时候,需要运用建构主义对知识进行不断更新。建构主义和学生反思关系密不可分。
(二)元认知理论
解决大千问题,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拥有可以独立思考和判断,让人审视自身思维的能力。无论人类自身是否意识到这点,其实在社会生存中都一直频繁使用这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获得问题相关的外部信息,并产生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人类自身的这个能力帮助人从问题中脱离出来,通过上帝视角反省这些心理活动,得到观念上的升华;长此以往,就发现事物的内部规律,得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能力。元认知能让学生主体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检测,所谓“温故而知新”正合此道,也烘托了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主体通过此法,能学会学习、巧妙学习,得到学业发展。
三、优化学生数学学习认知的策略
宣讲数学学习作用:教师给学生宣讲数学的作用。学生学习了这么多年,这可能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他们,数学除了能换来分数之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多大用处,让学生了解学数学的作用,坚定学数学的心。
保持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反思性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如何坚持高效的预习呢?有固定的时间,而不是零零散散地抽空复习,能更长期地坚持预习习惯。为了保证预习内容不被遗忘,预习应该离课堂讲解时间比较接近。预习时间应该充裕,保证预习过程顺利进行,而不是马虎了事。
改变课堂学习习惯:注重反思性学习。这里主要针对概念、公式教学和课堂小结。概念、公式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对预习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再理解。有能力者根据自身情况对概念、公式的延伸、变形进行记忆。高中生们需要侧重对自己当下虽能理解,但思路不顺的地方做笔记,以保隔了很长时间再看,学生不记得了,通过笔记也能迅速想起如何理解。
将课后练习和错题本衔接起来:学生在课后练习时,由新接触到的解题方法,联想到以往相关题型,得到新的解题思路或技巧。这点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做个有心人,留意包罗各项知识点的典型例题、难题,专门记录页码或摘抄,便于以后查找,时常翻看。学生可以将错误分类为概念错误、公式错误、计算错误、思维错误四大方面,前两者需要巩固基础知识的记忆,计算错误需要提醒自己下次注意,思维错误需要加强解题锻炼。对于错题,学生要依据答案对错误原因进行反思,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所在,记录在错题本上,并加大对该点查漏补缺的力度:从不懂解题原因,到能够理解、解答,再通过多个类似题型练习,摸索出某类知识点运用技巧,找出规律,获得快速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
尝试一题多解:刚开始,学生可能会不习惯,写出一种解法之后就毫无头绪,因此,一题多解需要慢慢培养。学生首先从看答案开始,不要满足于自己会的写法,将所有方法都看一遍,分析每种解法的思维,久而久之把它变成自己会的知识,并对比其中最合适的一种进行考场应答。
高效化与同学交流:学生在课堂、作业、测试中都会进行反思学习,交流互动中的反思是在这些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对知识的重难易错点进行辩论,有很多好处:能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充分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扬长避短,改正自身缺点;额外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优点。除了口头交流,学生们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整理的资料,比如笔记,它是每个学生学习的精华。有些知识点自己整理不到,但是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弥补很多错漏。又如错题本,题目无穷尽,每个人能做的题都是沧海一粟,学生好好珍惜其他同学们整理的错题本,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益处极大。[2]
多请教老师:学生课上向老师请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课下向老师请教,及时反思老师的言论,可以得到与课堂上不一样的领悟,或者得到某类题较为优良的解法。教师也能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实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师生多沟通,能促进教学相长。老师可将全班分成十来个小组,每周组内同学轮流整理该组有价值的题目,直接在班上某个角落张贴出来,同学们课余时间都可以看一看。老师也可将其中极有价值的题在班上讲解,培养学生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这是他们自我监控的好方法,能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老师可时不时收上去翻阅一下,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对教学进行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改善复习方法:复习需要日常练习的积累。笔记是课本理论的集合,是自己做过所有题型的汇总,是自己反思的精华所在。在平时的“题海战术”中,学生多做笔记,针对知识点不断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到了复习阶段,学生就省事很多,根据整合内容再系统化回忆,巩固重难易错点,养成高效复习模式。
做课堂的主角: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应该单纯“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老师讲多少,我们听多少”,而是应该在听讲的同时,除了去了解推理过程和知道结论,还要掌握知识点吸收的每一个环节。
数学的学习方法:数学不是看一次就能解决一类问题的科目,技巧、规律都是经验积累的产物。有时,学生对于题目会做,但用的方法比较繁杂,而找到解题的一些技巧能节省时间,提高考场效率。因此,学生需要有目的地总结一类题型,对比解题方法,长此以往,解法内化,熟记于心,方得真意。
数学难点:人们常说,数学就是要“多写多练”,仿佛要做很多题,不断攻克难点就是数学学习的常态。其实,这种观点反而让学生容易忽视数学基础知识。卯着劲一味做题行不通的,数学进行大量练习就是方便学习者增强对于知识点的反思,不断提高数学反思能力,巩固、内化基础知识,得到新的认知。因此,学生以后还要注重基础知识及其演化的识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