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0-01-07王兴发
王兴发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汪泉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将这一优势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并且较为抽象,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非常关键的[1]。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针对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切勿依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跟随正确的思考方向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因此,小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整节课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受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并且保持问题情境具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关联性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如果学生不及时复习旧知识,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吃力,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重视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具有关联性,通过一个已经理解或者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逐渐延伸到其他的知识点,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思考问题引出的知识点过程中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点,进而为学好数学知识夯实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童话故事是小学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素材,利用童话故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新内容。另外,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光头强在森林里要举办运动会,通知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参加,由于小动物们实力各不相同,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将赛场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像熊大和熊二等这种体型庞大并且速度比较快的动物,就划分到方形的跑道当中,而松鼠、猴子等这些小动物则划分到圆形的跑道中。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方形跑道以及圆形跑道的长度各是多少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呢?以此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计算的情境中,给予学生充足思考和沟通的时间,在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就会快速掌握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故事情境,不但使创设的问题具有趣味性并让学生快速理解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该将问题和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内容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将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融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小学生常常感觉学习数学知识比较沉闷,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再加上他们社会经验匮乏,不能将所掌握的数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仅仅将数学学习停滞在校园学习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跟家长逛超市的情境结合起来:苹果的价格是每斤3.5 元,橘子每斤比苹果多1.2 元,而桃子每斤的价格是橘子的两倍,那么帮助老师计算一下,桃子的价格是多少呢?以此让学生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来验证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小游戏,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游戏化问题情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游戏边思考,让学生在玩中学,快速掌握知识内容[2]。另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机以及所创设的游戏化问题情境是否切实可行。另外,应用的游戏应该简单易操作,并且应用时机应该选择在课堂气氛沉闷或者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由于人民币的种类比较多,再加上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并没有人民币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利用价格竞猜的游戏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竞猜学生使用的文具盒大概多少钱,当学生给出的价格不合理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提醒学生价格高了或者低了,让全体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中,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让学生快速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四)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教学应该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相适应,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作为突破口,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凭借数学中各个知识点的连贯性特点,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衔接起来[3]。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衔接起来,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区别和冲突,进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具店新采购了一些铅笔,铅笔共计35 盒,每盒中铅笔的数量为25 支,问这35 盒共有多少支铅笔?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样根本无法计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新内容转变成已经学习的内容,先计算出30 盒的数量以及5 盒的数量,相加之后得出总共的数量。25×30=750,25×5=125,750 +125=875,35 盒共有875 支铅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经学习的乘法意义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两位数相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结 语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相关原则,将故事和游戏、生活经验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同时运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