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管理分析
2020-01-07孙志兴
孙志兴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中学,甘肃定西 730500)
引 言
在传统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将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时,中学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就容易在学业上出现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地干预和疏导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就有可能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和自暴自弃心理。因而,教育部推动中学生体育健康教学的开展,将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同时提高学校内部的综合教育水平。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将其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并且,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或多或少地给中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中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中学生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阴影,进而影响后续的学习。中学学校在给中学生开展体育健康教学时,应该加强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进而促进中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即使外界给其带来较大的干扰,中学生也会通过自己的调节来处理生活中的难题。
二、健康的管理方法
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的难题和困扰。人们只有建立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应对各类难题,才能克服困难,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校里,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中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帮助其应对学习压力。在体育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中学生讲解合适的心理调节方法,将有助于中学生自主地解决心理问题,减少心理压力,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来迎接学习上的各种挑战,进而应对生活中的各类困难[1]。
(一)教师的开导
在开展体育健康教学课程时,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要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倾听教师讲解的各类心理调节方法。中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探讨,及时地将自己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告知教师,同时,教师要积极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之后,教师可以结合中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来重点地讲解解决办法和心理疏导的具体措施。对于中学生普遍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专题教育,让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也可以举办知识竞赛,让中学生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自主地解决心理问题。中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倾诉,相互协作,以共同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教师要及时地开导中学生,给中学生提供若干的心理问题解决办法。相互合作的教学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求内容,也是推动体育健康教学变革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2]。
(二)建立心理发泄室
中学学校可以为中学生建立一些心理发泄室,让中学生在发泄室内发泄自身的情绪,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发泄室内部摆放一些不倒翁,以及拳击设施设备,让中学生尽情地发泄心里的压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发泄室中摆放一些黑板,让中学生通过书写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在黑板上,以此来发泄心里的不愉快情绪。此外,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在发泄室播放轻松愉快的乐曲,以减轻中学生的心理负担[3]。
(三)开展体育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给中学生开展必要的体育健康课程,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发泄情绪,还可以提升身体素质。相关研究表明,中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篮球、打羽毛球等活动,可以疏解学习压力,同时也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拉近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可以对中学生心理和身体产生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4]。
三、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在中学教育阶段,学校给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设置不同的体育健康教学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各年级中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上应用各类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来提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使其掌握更多丰富的心理疏导技巧。
(一)信息反馈体系
在中学的体育健康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开展情绪调控,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自尊、自信,以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地给中学生灌输预防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以此提升中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还要给中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并在学校组建德育教学组,由各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这样就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中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
(二)教育指导体系
学校要根据中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及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课程体系,并构建心理预防体系与咨询体系,以及适当地干预中学生心理问题,并建立心理问题的保障体系。体育健康教师要加强预防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中学生亚健康及轻度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咨询。对于心理亚健康的中学生,教师要以积极干预的方式为主,而对于那些有重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教师要及时地开展心理治疗,借助外部心理咨询专家的力量,及时地治疗中学生的心理疾病[5]。
(三)动态监管体系
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而外界的环境会对中学生心理产生很大的干扰。当处于不良的社交环境时,其心理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内患有重度心理疾病的中学生进行监管,并在班级内构建动态监管体系,以及时地指导中学生,给予中学生必要的帮助。当发现中学生出现心理不良状况时,教师要及时地跟中学生进行沟通,研究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借助各类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学校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学生焦虑的心理状态。尤其对于处于紧张复习的高三年级中学生,教师要加强其体育运动锻炼。国内有专家学者表明,中学生开展适量的体育运动会促进大脑皮层的活跃,同时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中学阶段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而中学生要积极地学习各类心理疏导方法,以增强自我的抗压能力和调控能力,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学校要在内部组建独立的心理咨询部门,定期给中学生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同时教师也要在班级内制定相关的心理咨询管理制度,并开展心理教育的专题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各类学习方式来提升中学生的学习能力[6]。
此外,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发现,打篮球、打羽毛球及跑步等运动,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那些经常锻炼的中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内名列前茅。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因为开展体育运动,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相反,他们通过调整学习时间和运动时间,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升。
中学教师开展必要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让中学生练习100 米、500米以及1 千米的跑步运动,并结合跳跃、打篮球、打羽毛球及游泳等各类运动方式,可以明显地改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长期持续的运动会降低中学生疾病的发生概率,尤其在冬天,开展适当的跑步运动,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班级内请病假的人数。
结 语
在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身体状况都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学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给中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和体育运动,以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此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